分享

[第四章] 道在虚性中表达——湛兮似或存——平常心也是道

 华香花漫 2012-10-15

[第四章] 道在虚性中表达——湛兮似或存——平常心也是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元君老师是这样说的:修炼之中常以道为谋。道象母亲一样,从不与儿女争高低。为儿女的成长从不计较自己吃苦和劳累,直到离开人世为止。母亲的精神是伟大的,修炼人就像母亲不与儿女争高低一样,要融入于道性之中。道即是水的性能,一定不能锋芒外露,万事需公平,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以他人的信息主导自己的意识。常常和最平凡的人交流,和众人同行而不特殊。这样就不会有反信息,心性一定要静,才能健康长寿,人之形体是显态的反应,肉体只不过是受神利用的工具,一旦神离开肉体以后,肉体就是尸体一具。那么神的根源是从什么地方来,只有慢慢修炼,才能解开其妙道。

元君老师的这些话都是通过她自己的实践,加上读《道德经》,慢慢认识的。我想她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始终注意主体的效应。主体的一面是自己。很多人就把主体的一面当作是自己的环境。这是我们在修炼或生活中最容易混淆或错误选择的一个现象。在需要办一件事时,有些人爱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条件具备,事情能办成。这里所谓的条件就是环境,把环境当作了主体。实际上主体是自己。你自己的意念。当我们说到“意”的时候,如果我们很坚定的话,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魄。所以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魄力。魄力代表的是你的意志坚定与否。像这些相互的关系,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有机会去思考它。我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把客观的环境当自己的主体,而要把自己当作是自己的主体。就是你意念所至,无所不能。这个概念在常人的观念里是要持否定态度的,“我想到的问题都能够实现吗?”,而它偏偏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不要主客错位。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这一点,就是因为把环境当作了主体,把自己当作是环境的附庸。这样主客就错位了,那么(意念所至,无所不能)这句话,从逻辑上就不能成立。自己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于是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意志不坚定、不能改变。只要你的意志够坚定,它就能实现。

闫工,您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
(答:有道理,但这个意志,是不是唯意志论?红军长征,那真是一种意志在支持,客观条件都克服了,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那是不是唯心的?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好,那么我们现在再讲回去。上一章讲的是尚的问题,尚自然。他和唯意志论是不同的。因为你尊重自然。这是首要条件。唯意志论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不就和自然相反了么?你要让天上的东西到水里去游,水里的东西跑到天上去飞,那怎么可能呢?但是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都看过《庄子》,那个昆(鲲)最后就化为大鹏,这个大家都清楚吧。这个化,讲的实际上是我们意念中的化。意念这个东西非常怪,他完全可以转变很多事物;(,)这个条件就叫:遵从自然。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庄子、聊斋等一些带有想象性的作品。这并不是说要我们盲目的去想象,要在遵从自然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系统意识。就像我和道友经常讨论的问题一样,以后人们要建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是一个系统,不是唯意志。这个系统在自然中间。我们要在自然中间获得它的昭示,获得它的能量,这个时候,你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东西。这一点从逻辑上来说,并不矛盾。

第四章讲的就是我们主体要仿效的东西,道这个东西,冲而用之,充是虚的意思,就是虚而用之。或不盈,就是从不让它饱满,打的水漫出来了,就是盈。道的意思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你修炼的时候,不要让自己饱满,不要让自己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胸有成竹一样。你要知道你和自然之间还是有欠缺的。这种欠缺用什么东西来弥补呢?不用弥补,而且要常常的冲虚,古人所说的冲虚清静,造化自然。这就是说,人要想修道,就要模仿道的这种性质,就是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像它是万事万物的宗祖一样。能容纳,它的位置很低很低,就称为渊。这和他后面讲的话一样:上善若水,道的自性基本上就像水一样,处人之所恶,它处在最低的地方。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它不露锋芒,使万物之灵的人也难以破解。同时,还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破坏时所表露出来的无所顾忌和无所节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这里说得是否真实,以后大家会看到的。道自然无为,却能消除从本原产生出来的任何矛盾。这个思想我现在来看,当时是有信息让我这样说的。我现在想,不一定想得这样完整。也能使人类的科学从任何的角度找出自以为合理的答案。双重的,它创造了这一切,又可以让你自以为是的找到合理的归宿。你怎么说都觉得自己有理。就像现在的科学一样,任何人从任何的角度都要坚持科学的那一面。

我讲一个关于老子的小事,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是周朝末年的守藏使,就是图书馆馆长。有一天他走了,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尹喜,当时守关的长官,发现紫气东来,觉得一定是有高人到了,就看到老子来了。他把老子留在那个地方攀缘了好几天,最后留下了《道德经》。这个典故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大家一定都想知道。师父也没有说过是真是假。从考古学上来说,有这样几种现象,我们现在通用的《道德经》是露观台石刻本。后来就有了长沙马王堆版本。两者一比较,发现近代版本中的很多说法和古代的不一样。近来,在安徽又发现了一个版本,所以安徽人就把老子的家乡请到安徽去了。说老子是安徽人。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安徽发现了老子《道德经》最原始的版本,这是战国时侯的版本。很接近老子在世的时代。这个版本是对话的形式。以后发现的版本都是经文式的,比较严肃。这个版本是一问一答,形成了《道德经》。

这说明古人因为文化、交通不发达,文字的记载不是很确切。后人在考证的时候,得出了很多消极的结论。比如,有一种结论是这样说的,中国有个大哲学家叫冯友兰。他写了《中国哲学史》。他说老子的《道德经》要晚于论语,他是站在文字考证的角度上说的,就是名实论。他忽略了司马迁《史记》的价值。司马迁是西汉时人,他的记载要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上面这些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史料,并不能够说明我们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我们自己在理念上是不是能够完整的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核心。刚才说不要把主体搞错了,现在说也不要把主题搞错了。主题是为了修炼,不是为了考证文字。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老子所反映出的境界比孔子,大还是小?(答:大。)

可惜的是当年我们去曲阜,在孔子坟前我就问孔子,听说当年您有一些观点和师父的不太一样,他笑了,不作声。当时元君老师在旁边,我说你去问问他,看他是怎么想的。结果他说了一句,他说:我知道你们是太上老君的弟子。他就说了这一句。我想这一句话也说明了全部问题。他作为人来说,不知道太上老君是怎么回事。他到去世的时候也没说我跟老子是什么关系,他只是说太上老君是怎么回事。

这说明我们道家所说的信息运动是有道理的。我们人在世的时候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阳世间也是这样。你在世的时候,有当时的气运,你能够张扬自己的说法,这是历史性的。孔子说法的历史性,使他成为了圣人,几千年以来受人敬仰,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推行。历代的王朝都要以他的思想为规范来治理国家。这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一种是保守,一种是创新。保守和什么有关?和既得利益有关。创新和什么有关呢?和进化有关。就像我们修炼一样。对过去的东西很容易依赖它。这是你既得的那部分。创新是你未来的那部分。但是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说,保守的人很容易获得既得利益,保守的思想和势力很容易在社会上立足。而进化的东西,容易磨难。因此老子在后面的章节里面说:常难,故无难。所以,当你把《道德经》全部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老子的确是孔子的老师。因为孔子只占了保守这一部分,而老子则占了保守和创新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包容在道里面了。把保守和创新灵活的包容在一个整体里面,这个就叫玄德。

以后要讲到玄德这个概念的,现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抽象意识。就知道为什么说玄德是把保守和创新揉合在一块儿的。它作为的对象是保守的一面,他鼓励的思维立足面是创新。意思是它的主体是创新的,他针对的客体是保守的。这就是道,这就是有功夫的人怎么用功的一种基本状态。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概念记得比较牢一点。以后自己即使练不到那个程度,最起码也知道了我应该从什么地方努力,才能够跟师父接近,才能够获得师父的青睐或者加持。

大家有什么问题?...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庄子的思想是不是道的思想?)

这个问题和昨天我提的那个问题(你带着欲望能不能进入修炼呢?)一样。他的思想肯定是道的思想,其实任何思想都是道的思想,没有不是道的思想。因为任何事物从对立面的角度,就是消极的一面它也是为了推动事物前进,没有消极的积极的又怎么成立呢。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例子一样,保守和创新之间实际是个整体作用,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在作用。就是孔子,他也是太上老君的作用,然后使他产生这种意念,然后推动中国的历史走向封建专制化比较稳定的历史阶段。那时代是不稳定的,从周朝的奴隶制过渡到秦朝的封建制,它有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以后,去引导当时社会中的人。这个过程它肯定有一种思想要产生,而且要成为主流,到最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主流。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历史上一直以孔子的思想作为主流去教育人民,你说这个思想到底对不对呢,到底是不是道性呢?实际上孔子的思想也是道性,而庄子的思想如果要是辨证一点来说,他比较利于修道。而孔子的思想既不象妨碍道,也不象阻碍道,因为毕竟历史还在发展,它既阻碍不了也妨碍不了。不过这个事情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正好让人们认识到其他一个方面。孔子思想里面同样有大同的思想,就说明他的思想里面也有积极的。我庄子的东西了解的不仔细,只知道那么几个观点,但是我觉得他的思想比较开放,比较豁达。

(老师能不能在点几句)

平常已经点得够多了。就是你要顺其自然。你的自然里面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就像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里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一样,经过测定,后者普遍比前者的智商要高。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文化,而是在农村学生的思维里面有很多朴素的素质。其实素质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来自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生活的积累。比如对虫子的概念,城市的孩子掌握的概念很狭窄。农村的孩子则知道,虫子的形象是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植物而变化为不同的状态的。他能够数得出很多种虫子,能够从心里感觉到这些。,不要小看这种微小的区别,他心里就知道这个东西跟自然有关,跟时间有关,跟环境有关。城市的孩子呢,则一切都是没有关的。所以城市的孩子的智商要低,因为农村的孩子知道问题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而城市的孩子以为是没有关联的。这个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总觉得出生在农村是一种优势,你见得多了,你感觉得多了,你对什么东西都有一种自我的看法。这个看法就产生一种分析的方法,这个结果对于城市人来说,不可想象。就像这位道友说的这些理念一样,实际上这些理念都是书上告诉他的,你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吗?我讲了两天课,你讲讲自己的观点。哪怕从一个角度讲讲自己的观点,那就值得欣慰。这就是我所尚的一面。我今天为什么非常强调“尚”的这个面呢?就是这个尚很重要。到底追求什么东西为时髦,我们修炼人也是这样,你读的书越多,看的典故越多,知道修仙的故事越多就越时髦。这个东西非常危险,不实际。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不是简单的产生的。就是这八个字,从自己的角度有所认识以后,你今后修炼不用找别人,任何人都不要找,你就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情为道根,魔为真种八个字。)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推论。比如孔子,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的弟子很多,他的气势很大,许多人帮他做了媒体介绍。老子这个人一生清静无为,直到要走了,要离开人世了,西去的时候,偶然被尹喜发现了。把他留下来准备要留下点什么东西,这样才被世人所知道了。那么尹喜就是叫破天,说这个东西是宝啊!没人能识得出这个宝的。人们对他的东西不感兴趣。实际上当时的荀子,是比较有名的教育家了,有很多人都拜倒在他的门下向他学。这些弟子都是成群的。就是说,崇拜的人多,不一定是宝,就像老子说的,知我者希,则我贵。他这个观点很不大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现代人尚名,一尚名,人多肯定就好,事业就发达。老子不尚名,清静无为,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工作。

我只能说我从个人的修炼和生活中观察到了常人所没有观察到的角度。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想法。但愿这些想法对很多修炼的人有所裨益。我这个人嘴也长,看见人家有些问题没想透,老喜欢说。说了以后,效果又不好。这我也知道。

你认为这个情到底是什么情呢?(答:现在看来,热爱自然也是一种情。)

呵呵...世界上有很多的事,都是由简单的东西然后生出了复杂的东西。就像讲课一样,如果说你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你已经参透了。在很多复杂的现象中你慢慢的去参,殊途同归,归到这个容器里面去了。而这个容器正好是个空的。就能够把它归纳在一起。如果这个东西是满的,就归纳不到一块儿。有很多人的思想理念也是这种状态。他思想本身就有满的那一部分。里面老有东西,所以归纳的时候,老是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呢?就是因为他原来里面的东西老是排斥即将要进去的东西。(问:能不能破掉啊?)这怎么能破得了呢?你能破掉自己的习惯吗?一双袜子要打三道肥皂(笑)。你首先这一点就破不掉。因为你有那个洁癖,一定要洗得干净又干净,然后心里才放心。(我那是洗心的……)你那个不是洗心,你那是增加了心里的障。你那是洗袜,袜就是末,枝微末节。它离根远得很。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吗?你说那是洗心。真正心干净的人,他无所谓脏,无所谓干净的。你看济公脏不脏啊,在胳肢窝蹭几下,然后拿出一个仙丹,送给人家,还宝贝得不得了。它什么病都能治,因为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宝。他有这个境界了。要按您的说法,把一点脏东西都洗掉了,那完了,把宝都洗掉了。
页: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