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工与清新——周昌谷先生其人其作

 江边风 2012-10-15
天工与清新
——周昌谷先生其人其作
2012-10-15
今天,历时4年筹建的周昌谷纪念馆终于开馆,这位坎坷一生的艺术大家的画魂终于永久地留在了故土。 刘伟 摄
周昌谷擅长篆刻,他刻的印章弥漫着浓郁的诗意。刘伟 摄
周昌谷独创的“蚓书”,风格独具。
1955年,周昌谷创作的作品《两个羊羔》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获得的第一次国际金奖。
周昌谷大胆尝试花鸟画与人物画相结合,把人物当花卉来画,明艳清灵,别开生面。图为《荷塘牧归》。
周昌谷的画作用色鲜艳明丽、清新典雅。图为《册页花卉》。

黄苗子

1955年,周昌谷先生的作品《两个羊羔》就已经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受到广大美术爱好者的赞赏。那时他才二十六岁。

其后,昌谷先生经常到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华山、黄山、胶东、浙江舟山地区旅行写生,这十年是他精力旺盛,艺术创作丰收的十年。

跟着的十个年头,这位年仅三十多岁的青年画家就被封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劫难。1974年“批黑画”,他是浙江省的重要批斗对象,被侮辱地称为“七十年代的赛金花”等。那时他已患肝病四年,还从医院里被揪出来批斗,因此加重了病情。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他兴奋地创作《喜讯传来》,表达了国家民族否极泰来的心情以及他个人的喜悦。

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周旋于病榻与画案之间,为了弥补浩劫十年的光阴浪费,他经常带病工作。

看着他的画作,联想到这位命运多舛的画家一面与病魔作斗争,一面为艺术拼搏,会使人产生人的庄严感。

历经劫波

作品仍洋溢青春活力

生命和艺术打成一片,是一个画家的必要条件。周昌谷出生于雁荡山东麓——浙江乐清县的大荆镇,从小就受到雁荡山水的陶冶,“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林泉高致》)自然环境的美引起了他学画的激情,十九岁考入杭州艺专,受到林风眠、潘天寿先生的教导,从此他就开始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三十多年中,早十年是打基础的时期,中间那“史无前例”的十年,他根本无法作画,后十多年,缠绵病榻之中,也不能痛快挥笔;然而,他的作品,却使你感到一种充沛的生命力。一个人的夭寿,是由社会环境和自然规律决定的;但艺术的生命力,则是由艺术家的劳动所赋予。

昌谷先生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青春的活力。他爱画边疆少女,画小羊、小鹿,画各种鲜花,这和他经历坎坷,抱病在身的情怀似乎很不相称,可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就容易理解周昌谷。昌谷虽然不是庄子所说的“化人”,但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生活的人,为了让别人欣赏美,他忘记了自己、忘怀自己的境遇。

在他的精神境界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善良,真实不虚。正如苏轼所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画的荷花、芍药、秋菊……都欣欣向荣,娇艳欲滴。同样,从《两个羊羔》的早期作品开始,他画的少女都是天真无邪,有如奇花初胎、新荷出水;即使是在荷塘风雨中,少女绝无瑟缩表情,反而更像出水芙蕖,倍增秀色。在《风雪草原》这个命题下,不是凄厉愁惨气氛,而是两个少女,保护了羔羊的喜悦。他画的小鹿、小羊,也都娇憨天真,有如稚子依人,充满了人情味。

看着他的作品,使人有“一切众生,均属有情”的感觉。然而,这些作品,却大多数是作者经历“浩劫”以后,带着病来创作的,你能体会得出这种心情吗?

一个好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好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散播人生的美好和欢乐。至于自己境遇的苦乐臧否,往往觉得无足介意。中年早逝的昌谷,就是这样一个胸怀阔大的人。

努力创新

画作多“活色生香”

昌谷先生的作品,不仅仅因为画题(例如《草原上的鲜花》、《荔枝熟了》……)是新的,内容(多数是现代农村和边疆生活)是新的,我们还应当看到他在技法上,从传统出来又打破传统这一面。

他的作品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充分发挥水晕的作用,因此无论花瓣、人物的颜面,都产生“活色生香”的效果。这种水晕作用的发挥,接近于现代水彩画。例如《草原雏鹰》《采莲人》《白云红树》《春光》《秋色》等,只是比水彩画多了笔墨的功力,因此更具有浓厚的中国画气息。

昌谷先生的用色之所以使人感到鲜艳,正是由于他善于运用冷暖色的对比,这种对比色彩的变化,使画面产生新鲜感,这种从传统中来的手法,在昌谷先生的作品中,却是新的、发展了传统的中国画。

在笔墨方面,昌谷先生爽健的用笔和淋漓痛快的用墨,是经过艰苦的基本功锻炼出来的。中国画强调“有骨有肉”,也就是既见水晕,又见线条。昌谷先生是善于笔墨结合的。他认为山水画中“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润含春雨”的滋润效果是主要的,“干裂秋风”是衬托对比的手段。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他的这种见解的实践效果,从而发现他在笔墨方面的功力。

书法和绘画,两者不但是“同源”,而且是互相为用的。昌谷先生的书法,我觉得是受潘天寿(当代国画大师)、八大山人(朱耷,明末清初画家)的风格影响,把流畅质实结合得很好,同时和他的写意画风,也十分和谐。他的画法功力,已到了从心所欲达到他自己的笔墨效果,具备自己的面目。后期的行草,更接近八大山人。周昌谷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更加以发展变化。八大的书画都不易学,昌谷有此造诣,是很难得的。

英年早逝

让人扼腕叹息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画,始终趋向于革新,如果以黄宾虹、潘天寿为第一代,那么像周昌谷这样的第二代,从题材到笔墨,也都具有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内涵。真正懂得中国画的人,总觉得中国画还有挖掘不尽的潜力。当然,形势要求我们的中国画要更进一步地反映时代,革新是永远不会中止的。否则,中国画就不能百花齐放,就缺乏生命力。

我和周昌谷先生第一次认识,是1957年的春天,在山西永乐宫邂逅。他到永乐宫临摹元代壁画,我到那边搜集一些中国美术史资料。但分手不久,一浪接一浪的风波,知识分子们都主动地“相忘于江湖”。现在回忆,1957年的昌谷正是二十八岁的峥嵘岁月……

作为同时代人,我有幸比昌谷寿命长了些,既然一生爱好美术,觉得更有责任把我们时代的一些俊杰之士,以及我们这时代的艺术风貌,向今人及后人推介。常喟叹,青年时代就创作《两个羊羔》从而为我国获得第一次国际金奖的昌谷先生,如果在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少受些风雨,他的寿命与成就,当不限于这样的辉煌。

(作者系著名美术史家、画家,本文收录于《周昌谷画集》,略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