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智慧旅游519 2012-10-16

    一到双休日,贵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侗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队员们就聚在一起,开始学唱侗族大歌。侗歌队分成老、中、青、少、幼5个年龄段,每支歌队20人。这是地扪侗寨“百首侗族大歌传承计划”的重要内容。

    类似地扪侗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今明两年,中俄互办“旅游年”。通过旅游这个渠道,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

    旅游成为文化重要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

    “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旅游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中国旅游业丰富而生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个辩证关系。

    从长城、故宫到秦始皇兵马俑,从敦煌莫高窟到布达拉宫,数以千计的文物、文化型旅游景区让中外游客为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所折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物、文化型旅游景区点已由“十五”末的4000家左右增加到现在的6000家左右,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亿人次。
 由于发展旅游,数以千计的古城、古镇、古村逐渐走出封闭和贫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阳朔、乌镇、西递、宏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走入人们视野,引起国内外中华文化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昆曲、苏州评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安塞腰鼓等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因发展旅游业而更好地传承了民族文化,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许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旅游业的发展得到积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展示形式创新和文明传播。据统计,“十五”末,我国面向海内外游客的较大规模的演艺项目不足200个,而到“十一五”末,这一数字增加到600个左右,演出达12万场次之多,受众近两亿人次,印象刘三姐、长恨歌、西湖之夜等一批独创、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旅游精品演出项目走出“创编室”,进入市场。

    最重要的是,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旅游所带来的人流、文化流等,促进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5亿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3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6900万人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出境游人数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这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文旅互促共同发展

    旅游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从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到张艺谋、王潮歌的印象系列,从宋城第一股到华侨城模式,旅游和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结合得如此紧密。

    文化演艺已成为景区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以印象系列为例,2004年3月20日,“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8年来,张艺谋和他的团队以“印象·刘三姐”为蓝本,打造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山水实景大戏,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些景区开始将旅游文化演艺与资本进行“联姻”。

    2010年底,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

    据介绍,《宋城千古情》是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演艺产品,自从1997年推出至今,累计演出11000余场,接待观众逾2500余万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宋城千古情》的良好业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旅游及周边农家乐餐饮、茶叶、购物等就业超过5000人,催生了《宋城千古情》的旅游服务板块产业群,成为文化艺术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典范。

    华侨城则是中央企业将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列入主业进行打造的成功案例。

    早在1987年,华侨城在深圳建设中国第一个静态微缩景观型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随后又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以及欢乐谷等互动游乐型主题公园和以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最近,华侨城与锦州世园会签约,将为锦州的2013“海上世园会”策划系列旅游演艺节目。这是华侨城实现演艺项目市场化、品牌化、立体化以及开创新型合作模式的首次尝试。华侨城计划未来将演艺产业单独分拆上市,所有的演艺从现有的景区中分离出来合组成立一个演艺公司,为游客提供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当地文化特色的演艺产品。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中华文化通过旅游走向世界,让游客通过旅游走进中华文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大文化理念,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旅游这一特殊载体,推进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密切融合,共同繁荣。

    以东巴文化为例。最早利用东巴文化作为景区人文景观的是云南玉水寨。1998年,玉水寨在歌吉河水源处恢复了祭自然神场,并在景区内建成祭天场和祭风场。1999年10月,丽江首届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在玉水寨设祭祀分会场,显现出东巴文化的旅游价值。以此为契机,玉水寨景区从玉龙县塔城乡聘请老东巴杨文吉为东巴师,购置东巴古籍为教材,招收一批东巴文化爱好者为学员,开展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活动。

    2005年玉水寨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东巴文化传承基地”称号。玉水寨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很多景区都纷纷利用东巴文化充实景观内涵,招用东巴开展旅游服务。

    以古镇古村保护为例。安徽黟县作为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内完整地保存了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众多古村落,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古建筑成为展示徽文化的“活化石”。为了发展旅游,黟县通过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领导组,西递、宏村专门建立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形成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旅游业的发展,放大了古城古镇古村资源价值,使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据统计,从2004年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以来,全国共开发出30多条精品线路、120多个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4亿人次,给当地居民带来1000多亿元的收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为了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2010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选出35台旅游演出项目进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第一批名录。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旅游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