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背景资料

  蝶梦飞花 2012-10-16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背景资料

北征乌桓 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挑战

  碣石位于辽宁省葫芦岛的海岸。当年曹操在此写下千古名句。

  提起曹操,人们很容易想起铜雀台,想起赤壁,想起煮酒论英雄,想起官渡之战。但紧接着官渡战事的另一场大战却长时间地被人忽略,以渲染战事为长的《三国演义》也仅仅用了一页多的篇幅来描写这场历时四个多月的血腥大战,其中关于乌桓的败亡更是惜墨如金,堪堪只用了几十字。其实,北征乌桓是曹操一生中绝难忘记的经历,劳师远征,山高路险,错走一步就会导致全军覆灭……尤其是在这场远征中,他平生最倚重、最器重的谋臣郭嘉因不堪劳累病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虚国而征 曹操决定赌一把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阴历五月,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城外,大雨倾盆。一支大军在泥泞的路上静悄悄地推进。刷刷的雨声裹着脚步、马蹄、车轮声,天阴得像冬日的黄昏,沉闷、肃杀。

  军伍当中一辆战车里,曹操一言不发,阴郁得可怕。此次北伐乌桓,他力排众议“虚国而征”,20万大军、数千辆战车,还有文臣武将中几乎所有的精锐:谋士郭嘉、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郃、横野将军徐晃,还有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就是要赌上这一把。他知道,自己53岁了,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了。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吓得屁滚尿流,没日没夜地逃到柳城(今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家台子村附近),投靠了乌桓。

  袁绍曾与乌桓关系密切,两个儿子跑去和他们一勾结,迟早是个大祸患,怎可不除?曹操决定北伐乌桓!谁知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不少将领的反对,他们都认为袁尚、袁熙已经是力穷势孤,不足为虑。反倒是刘备、刘表不能不防,一旦趁大军北伐远征乌桓之际,二刘袭击许都,救应不及岂不被人端了老巢?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认为现在是打乌桓灭了袁氏的最佳时机,他的理由是——大军立即北伐,乌桓倚仗自己山高水远必定没有准备,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必然能胜。以袁绍与乌桓以往的密切关系,一旦等到袁尚、袁熙兄弟在那里养到羽翼丰满,就必然成了北方一个大患。至于刘表,只会坐谈,不会打仗。他知道自己的才能驾驭不了刘备,怎么可能放心地给刘备兵权?刘备手中没有兵用什么打仗?所以,就算我们虚国远征,也不必担心。

  曹操就因为这个人决定赌一把,因为这个人是旷世奇才的郭嘉,一个郭嘉的话胜过所有将领谋士。

  可现在,大军到达无终,情势却远非预想的顺利。连日的阴雨连绵加上洪水频发,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行军,将士疲惫不堪。原想以无终为据点,沿海边经山海关出关,直捣乌桓的老巢。现在看,恐怕难以实现了。这样下去,恐怕还没到乌桓的老巢,军心和战斗力都垮了。“奉孝……”想到郭嘉,曹操心头一紧,郭嘉本来身体就弱,连日劳顿加上水土不服已经病了多日了。这几天,曹操几乎每天都要派人去探问郭嘉的病情,得到的回答竟是一日重似一日。“难道天不助我,就此回头吗?”曹操的脸色更阴郁了。

  田畴献计兵出险路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峰回路转,奇迹出现了。这个奇迹是一个叫田畴的人带来的。

  历时十年的“引滦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这两座当年曹操天降奇兵的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了万里长城的一处举世唯一的绝景——水下长城。

白狼山,当年曹操在此决战。

  田畴是土生土长的无终人。早年曾追随幽州牧刘虞,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后,他侥幸逃过一死。田畴回到家乡无终,他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创造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国度,并且获得了初步成功。

  田畴先是率领宗族及附从者数百人进入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中,他和大家一起耕种田亩,种植农桑。附近百姓闻之纷纷而来,数年间达到五千余户。这些人都自愿接受田畴约束,和睦相处。袁绍得知田畴的贤名,几次邀他去做官,他执意不肯

  田畴的理想社会大概维持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一天,田畴得到曹操大军行至的消息,立刻收拾行装赶赴曹营。一番交谈之后,曹操对田畴赞赏有加,欲留在军中为官,但是田畴推辞不就。

  田畴向曹操提出:“沿海的这条道路在夏秋时节经常涨水,不利于行军。过去从卢龙塞到达柳城有过一条路,虽然已经毁坏了有二百年,但是还是有小路可行。出其不意,可以一举消灭蹋顿(乌桓首领)。”

  田畴说的这条毁坏了二百年的路可谓是没有路的路。从这条路出塞,将面临塞外的五百里险地,越过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东北一百四十里滦河之滨)之后,一直到达平冈(今内蒙喀喇沁左翼)才算进入平地,直指乌桓的巢穴柳城。

  与乌桓作战缺不得马匹,带着粮草辎重、马匹战车,在没有路的“堑山堙谷”开出路来谈何容易!

  有退路吗?没有!

这个时候,郭嘉再次帮曹操下了前进的决心。

 五百里没有路的路

  “放弃辎重、轻装前进!”战车不要了,每个人只带10天的干粮,除了马匹、武器,其他的一概扔掉!郭嘉在病榻上的谏言颇有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魄力。

  既然是倾家荡产的豪赌,就得有壮士断腕的气概!曹操相信郭嘉、更相信自己。就在这条绝境中杀出条路来!

  临走前,曹操命人在滨海道旁立个牌子,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表面是通令全军的路标,其实是为了麻痹敌人。头脑简单的乌桓人哪是曹阿瞒的对手,“诚以为大军去也”。

  在田畴的带领下,曹军隐蔽过卢龙塞,由喜峰口出关。

  自古以来,从蓟到辽西就只有两条路。

  人们最常走的一条就是“滨海道”,位于狭长的滨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辽西走廊”。这条路从河北出发,经玉田,丰润,出山海关取锦州。这条路,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而山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这些情况大多发生在唐宋之后。而在东汉时期,这条路虽然也是通往辽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条件比起后世就差太远了。要知道西汉辽西郡所辖十四县无一位于今天锦州到山海关之间的沿海地带。这条路在无风无雨的情况下,塞外游骑就可以直插右北平和渔阳的内陆郡县。而一旦遇到夏秋季节的大雨,这条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这种情况,“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另一条路就是田畴说的“卢龙塞”,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

  喜峰口!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太多的故事。东晋时前燕慕容儁(今俊字)经此进兵中原;明末皇太极避开袁崇焕的山海关防线,就是从喜峰口突进遵华,进围京师,使崇祯顿生疑心杀死袁崇焕;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国民党二十九军也是在喜峰口抗击日军,血战雄关。

  可以说是曹操北征乌桓之后,这条路才重新成为路。

  从卢龙塞到乌桓的都城柳城有八百里,由于荒弃多年,少人行走,这八百里中有五百多里是没有路的路。曹军行走在荒草与乱石之间,见两旁危崖高耸,风声鹤唳,似乎随时都会有敌人的伏兵杀出。张辽等将士劝曹操不要轻信田畴,及早回军,以免中计。曹操拔剑在手,说,有再敢此言者,我必诛之!遂令全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劈荆斩棘,边开边走。虽军中不断有人生病,有人掉队,有人摔死,但曹操面色如铁,剑锋始终向前。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阴历八月,曹军突然出现在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朝阳市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大阳山)附近,袁氏兄弟与乌桓首领蹋顿万没想到曹军会从这里杀出,集结数万骑仓皇迎战。

  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之战是场遭遇战,也是场生死决战。

  曹操战败,全部曹军将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乌桓战败,整个乌桓将臣服曹操,他们同样也没有退路。

表面看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

  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百战余生的精锐“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步兵在后面。

  只见乌桓骑兵铺天盖地、来势汹汹,数量几倍于自己。曹军阵中有些慌乱,一些士兵面露恐惧。此时猛将张辽主动请战,他“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看他气吞山河,勇猛无畏,心中振奋,将手中所持令旗授予张辽。曹操纵马登上白狼山,向柳城方向望去,看到乌桓军布阵无法,阵形松散,漏洞百出,心中大喜:“都是乌合之众!”当即命令张辽、张郃二人为前锋,率部冲阵。

  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随之倾泻而下,与乌桓骑兵展开厮杀。乌桓军士本来就畏曹军虎威,现在见这般阵势更加慌乱。张辽拍马直取蹋顿,大战二十余合,未分上下。张辽佯装败走,等蹋顿赶来,猛然拨马回身,乘其不备,刀光一闪,斩蹋顿于马下。乌桓兵见主帅已死,慌不择路,拼命逃生。袁尚、袁熙见势不妙,急领数千骑兵夺路而逃。

  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混战,原本就仓皇迎战的乌桓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一举平定了乌桓,占据柳城。

  郭嘉遗计曹操坐等二袁人头

曹操北伐获胜,班师凯旋,高兴没多久噩耗传来,郭嘉病逝。

  曹操亲自在易县为郭嘉设祭,肝肠寸断。

  这时传来消息,袁尚、袁熙转投了辽东公孙康。众将请求回师辽东,征讨公孙康和二袁。曹操却恍若不闻,只在易县按兵不动。没几日,公孙康竟派人送来了袁尚、袁熙的头颅,众人惊愕不已。

  在这里,《三国演义》中设计了一个情节——《郭嘉遗计定辽东》。

  面对众人的满面惊异,曹操含泪拿出郭嘉的遗书。郭嘉在遗书中进谏曹操不要急于进兵辽东,因为公孙康一直怕袁氏将其吞并,现在二袁去投奔他,必引起他的怀疑。如果我们去征讨,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一时难以取胜。如果我们按兵不动,他们之间必然会互相攻杀。

  结果正如郭嘉所料。

  其实这原本也许就是曹操自己的决策,但罗贯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郭嘉确实谋略过人,也出过类似的计谋。据《三国志·郭嘉传》,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当时诸将都主张一鼓作气灭了二袁,郭嘉却说不必,不如等着这兄弟俩自己打起来。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谭因为争当接班人原本不和,他们两个又各有各的谋士,因此势必祸起萧墙。如果我们逼急了,他们就会同仇敌忾;我们不管他,他们就会鹬蚌相争。所以,我们应该做出南征刘表的态势,等待他们内部生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然,曹操的军队才开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西),袁尚和袁谭就因为争夺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渔利。

郭嘉与诸葛亮的擦肩而过

  这是个会留下历史记忆的年份,两位重量级谋臣郭嘉和诸葛亮擦肩而过。这边郭嘉撒手离去,那边诸葛亮正式出山。

  有人说郭嘉与诸葛亮擦肩而过,三国不知少了多少精彩。仅看郭嘉遗计定辽东与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中的分量也都一样。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诸葛亮从26岁出山,到54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而且还有11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11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尽管只有短短11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失去郭嘉,不能不说是曹操此生遭遇的最沉重打击,郭嘉之于曹操不仅是谋臣更是知己。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死里逃生后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东临碣石曹操留下千古名篇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九月,曹军开始撤出柳城。因田畴引路立了首功,曹操封他为柳亭侯,想让他驻守柳城。但田畴淡于名利,故而不受。他泣涕道:“我本是负义逃窜之人,深感丞相厚恩活命,我怎能以区区之劳而受爵祿呢?”曹操为他的忠义所感动,于是拜他为义郎,另派他人守柳城。

  曹军这次回师走的是东路,即从今天的朝阳县到沿海,然后循辽西走廊向南走。由于大旱,一路上缺水少粮,凿地三十丈乃得水。天冷衣单,人饥马乏,这一段路,走得十分艰苦。

  九月中旬,曹军到达碣石(今日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望海台上,曹操极目远眺,但见惊涛拍岸、海纳百川,不禁壮怀激烈,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名句。

  曹操此行共写了六首诗,总名叫《步出夏门行》。其中有一首《冬十月》,是大战于白狼山杀死乌桓头领蹋顿之后在马上所作。这是曹操直接描绘朝阳的诗作,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朝阳地区的天气、物候和农事状况。

  其实,在曹操的这些诗中,名垂千古的还是那首《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

  那么,曹操到过的碣石到底在现在的什么位置呢?碣石就位于绥中县城西56公里处的止锚湾海滨,距离山海关15公里。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

  在距岸边200余米的海面之中,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20余米,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因此民间称此为姜女坟。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可直达礁石脚下。在姜女坟的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东侧叫红石砬子,西侧叫黑石砬子。两峭壁像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拱护着姜女坟,构成似“二龙戏珠”的独特景观。近年来,经过考古发现证明,姜女坟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到过的碣石。红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对的石碑地发现了秦汉皇帝巨大的行宫遗址。

乌桓huan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置护乌桓校尉,使之与匈奴隔离,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王莽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多次强召乌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为人质,动辄威杀之,招致乌桓反目,遂降匈奴。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攻击汉朝。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蹋顿被曹操部将张辽所斩,诸王亦多被杀,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人。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