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枯病

 chh71 2012-10-17

立枯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感染的西瓜   
感染的西瓜

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

编辑本段病 原

  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
  感染的西瓜幼芽

感染的西瓜幼芽

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除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等160多种植物。

编辑本段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丝体和菌核,均可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感染的西瓜幼芽呈现出的病状

感染的西瓜幼芽呈现出的病状

[1]
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故苗床温度较高,幼苗徒长时发病重。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腐生性较强,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雨水、流水、带菌的堆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多在苗期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阴雨多湿、土壤过黏、重茬发病重。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编辑本段症状

  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编辑本段立枯病与猝倒病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严格选用无病菌新土配营养土育苗。
  (2)苗床土壤处理可用40%亚氯硝基苯和41%聚砹·嘧霉胺混用,比例1∶1,或用38%恶霜嘧铜菌酯,每亩用量25ml-50ml,均匀喷施于苗床。
  (3)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发病。
  (4)秋耕冬灌,瓜田秋季深翻25~30厘米,将表土病菌和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腐烂分解。
  (5)土地平整,适期播种。一般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开始播种为宜。
  (6)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雨后应中耕破除板结,以提高地温,使土质 松疏通气,增强瓜苗抗病力。
  2.种子处理:
  (1)药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的0.2%~0.3%。常用农药有拌种双、敌克松、苗病净、利克菌等拌种剂。
  (2)种衣剂处理:种衣剂与瓜种之比为1∶25或按说明使用。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或将大将军+门神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