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届高三美术生备考策略

 昵称l923o 2012-10-17

一、近三年来汉铁高中美术生录取情况:

汉铁高中是一所艺体特色突出的学校,美术班不仅办学早,而且规模较大,在我校每个年级12个教学班的编制中,有4个班是美术班,属于武汉市的同类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现将近三年来汉铁高中美术生的录取情况汇报如下:

年份

美术生总数

一、二本双上线

比例

三本双上线

比例

专科双上线

比例

录取三大美院

2009

125

97

77.6%

109

87.2%

123

98.4%

2

2010

136

70

51.5%

108

80.1%

130

90.4%

3

2011

138

108

78%

125

91%

135

98%

2

 

二、美术班复习备考的建议: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也走上了特色办学之路,开办了成建制的美术班。因此美术班的高考复习工作也逐渐走入老师们的视野,成为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根据我校多年美术生的复习备考经验,我们认为在3月中旬左右学生结束校考返校专攻文化课后,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予以特别注意:

(一)情感沟通到位  坚定备考信心

经过多年观察,我们发现,经过联考、校考后的美术生在陆续接到自己报考的专业院校的文考证后,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学习劲头上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强劲的动力,这是可以被充分调动的优点与潜力。但相对来说,美术生的学习仍然有许多不足:从文化知识层面上看,基础知识差,基本技能缺乏;从心理层面上看,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热情持续性短,懒散的习惯难以根除。因此这个阶段的美术生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的心态和情绪:一是产生“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燥情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到位,乱花时间却适得其反;二是不自信,一些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在文化课的复习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暗示,要经常与艺术生进行情感沟通,尤应以激励为主,要多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以及往届生的经历来鼓励他们端正心态、克服不良情绪。

(二)准确制定起点  把握适当标高

美术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在高三又要抽出近半年的时间完全丢开文化课,全心全意地投入美术联考和校考的备考中。以我校为例,201110月中旬,美术班的文化课基本停课,学生主要进行美术联考集训;12月联考结束后,从2012年元月开始,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校考也陆续开始;直至35日,我校美术班正式开课,但返校上文化课的也只是部分学生,到3月中下旬,学生才能基本都回来,而此时,以知识记忆为基础的历史学科的内容已经基本被遗忘,并且距离高考已经只有91天。

所以对于高三美术生的文化课复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基础薄弱与复习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时间要精打细算,内容要合理安排,起点要准确定位,而我认为找准定位是首要工作。只有先进行定位,才能制定较为准确的教学标高,也就是能力训练到什么程度。高考是考能力的,但是任何能力测试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综观每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材料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所以说主干知识的复习非常重要。尤其对于美术生而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艺术生特别是美术生的文化课要求并不高,2011年湖北省的美术本科线是330分,平均折算下来,文综只需120140即可,因此我们不需要把复习的起点、难度、坡度制定得过高、过大、过陡,尤其需要克服给文科班复习时深入挖掘的惯性,应该把复习的着力点放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复习方面,紧扣基础知识,让学生领会到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养成基本的学科能力;日常作业训练宜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材料题的训练也以培养历史学习的基础能力为主,我认为美术生能够具备考试大纲中要求的“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辨别和理解历史现象和观点”的基本能力已经足够。

(三)精细教学流程  提高课堂效率

1.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的复习应当始终立足课堂,围绕“落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这两大主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40分钟要效率、要成果。

因此我校的日常课堂教学形成了“5分钟复习提问+25分钟教师讲解点拨+10分钟巩固练习和自主消化”的“5+25+10”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将督促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和训练历史思维与能力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际让学生支配或占用的时间可达二十分钟左右。

5分钟是我的课堂复习提问环节。这个环节是针对艺术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欠缺,日常布置的读书记忆的任务需要教师督促才能落实的学情而设计。用于提问上节课复习的内容,问题形式多样,既包括基本史实,比如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但更多的是提一些具有思维含量、创设了一定情境、侧重于理解的小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得面面俱到,其实学生也根本无法做到,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与交流,向学生传达了一种意识,一种思考和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及其相互关联的意识。例如我在复习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第二天的课前5分钟提问环节,我问学生“你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响”这个观点。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但是以新的形式新的情境呈现,并且放在一个较长时段的背景下考查,与前一节课复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提高,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培养他们对新情境的适应能力。在刚开始时,学生们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不知道我在问什么,也无法作出回答,经过分析引导,提示他们读题审题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关键词、侧重点等,现在他们已经能够理解我所提出的问题,并且也开始能够围绕着我的问题自己调动运用已经复习过的知识点来回答问题,虽然并不完整全面,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尽管复习时间十分紧张,但是这5分钟的互动我认为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情况,也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仅仅记忆知识是不够的,更要学会理解和运用知识。随着复习的推进,我还将尝试在这个环节里提出更大跨度的问题,让学生们在更宏大的视野下思考问题。

接下来的25分钟是教师讲解点拨环节,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历史线索的梳理。因为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在每节课的25分钟教师点拨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我认为对于美术生而言,复习不能做加法,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基础知识之外补充过多内容,因为美术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复习时间有限、基本史实不熟悉、知识掌握得非常零散,这导致他们遇到稍微改变形式或呈现方式的问题就不会做。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更改或增加与新课有较多出入的内容,一来增加学生负担,二来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本来就不熟悉的内容更加陌生。因此,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对美术生很重要,在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去记忆所有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在多样化的情境下仍然能够凭借对某个知识的熟悉感而选择正确选项,我们的复习也可以算作成功了。如何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感呢?

我认为首先要将知识点固化,并反复强调。例如:“分封制”这个知识点,上新课时教师已经将其内容分解为“目的、性质、分封对象、分封内容、主要诸侯国、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作用”这七大要点讲解过了,在复习时仍旧反复强调这些要点,并且将其固定下来,不管何时何地遇到分封制都从这七个方面去思考。这样与学生以往的学习相一致,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只有更熟悉,才会在做题时有更高的辨识度和敏感度,从而提高准确率。

其次,某些具有共性的知识点,则将规律找出来后固化为一套答题模式。告诉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略有增删,但是在思考的时候,这些角度都要涉及到,以免留下思维的漏洞。比如在讲解“革命的历史条件”时,我把这个问题分解为“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这五大基本条件,并且告诉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从这五方面去考虑。这样只要我把一个革命的条件讲透了,其他的革命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套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同样增加了学生对共性知识点的熟悉度,让他们掌握了分析类似问题的基本角度与模式,遇到同样问题不至于无从下手,也节省了更多复习时间。

不做加法,教师更要大胆取舍,在研读教材、研究课标和考纲、研析近三年各地文综试卷的基础上做减法,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知识结构的建立上面。以《辛亥革命》这一课为例,我对教材、课标考纲和近三年的文综试卷进行了如下研究:

项目

内容

必修一教材

子目一: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

子目二: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子目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革命果实被窃取和革命的意义。

课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纲

辛亥革命

近三年各地文综试卷

从年份上看:2009年仅有1道选择题;2010年有2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题;2011年有6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

从题型上看:共有9道选择题,3道材料题;

从考查的内容看:3题考查背景,1题考查过程,4题考查成果和功绩,3题考查局限。

结论是:辛亥革命是长效热点,高考大多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的重点在于革命的背景、成果和意义。因此我对这节课的复习流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成因让学生根据之前已经告诉过他们的分析条件的模式自主归纳,教师仅就不完善之处进行点拨,然后重点探究讲解了三个问题,一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二是你是否赞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上的一座丰碑”这个观点,三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也对近代化史观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

最后10分钟是课堂巩固练习和自主消化环节。针对美术生的学情,挑选56道难度适中的选择题给学生训练,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借习题将课堂上未重点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对重点问题适当拓展。

以上是我校美术班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各位老师结合本校学情加以参考。我区还有学校采取10+15+15的课堂教学模式,前10分钟抽查学生的记背和处理上节课的练习,中间15分钟在学生以前笔记的基础上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最后15分钟留给学生自主读书和消化。我认为这种模式也十分可取,尤其在落实基础上成效显著。总之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2.必修必考内容的复习

高考中必修内容占据了85%的比例,而剩下的15%的选考题也与必修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认为复习的绝对重心应在必修内容上。

我认为对于艺术生来说,不存在一轮和二轮复习之分。因此,复习必修内容时,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整合,使之兼顾一二轮的特点十分必要。去年我校启动了美术生的校本复习资料的编写工作,语数外政史地各科教师都积极参与了编写,并在3月初由学校文印室全部印刷完毕,现在各科均在使用。我们历史学科则借此机会整合了必修教材的知识体系,下面是我们这份资料中关于复习体系的做法,现展示出来供各位老师参考:

 

专题及名称

课程内容

课时

专题一: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

第三讲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第四讲   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

3

4

2

2

专题二:古代和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五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六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

第八讲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工业革命

第九讲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2

  3

  1

  3

  2

专题三: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第十讲     近代列强的侵华与民族的灾难

第十一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抗争和探索

第十二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三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2

  5

  3

  2

专题四:现代世界的新发展、新探索

第十四讲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变化

第十五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第十六讲   两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七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十八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与文学艺术

  2

  2

  4

  2

  1

专题五: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成就

第十九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

第二十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十一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2

  4

  1

共计五大专题

共计二十一讲

共计52课时

按照35日美术生返校,每周每班6课时计算(除开晚自习和周末补课),共计需要9周,亦即约5月上旬可完成必修内容的复习。

这样的复习体例的好处在于它立足于教材的单元结构,没有将必修模块的原有结构打得过散,便于复习时的可操作性;并且能够兼顾历史学科的阶段特点,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

以教材单元结构为依托的阶段下的小专题是我在课堂复习的第一步,可是近年来高考中明显表现出的年代结构的考查方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不仅文科班强调年代结构复习法,美术班同样也要开展类似的复习。因此,当我把一个大专题的内容复习完后,还会拿一节课出来以阶段为切入,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三本必修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这也是受到刘汝明老师的启发)。

例如,当我在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时,我陆续布置了三道作业:请你列举出1840年—1911年至少十件,1912年—1919年至少五件,1920年—1936年至少五件,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并说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我复习完专题三后,上了一节“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的年代结构课,但我并没有做过多挖掘,而是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帮他们把各个阶段的大事进行归纳整理,并且总结各个阶段的阶段特征。这样的年代结构课刚开始时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特别是总结阶段特征,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总结,但是经过教师的示范与说明,逐渐学生们也能够自己运用知识说上一两句了。而且经过这样的阶段切入整合知识的复习,学生们的时空感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问到某一历史事件时,回答得往往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空间,更没有与其它历史事件的联系,现在已经能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了。

 

3.选修选考内容的复习

湖北省教育厅在6本选修教材中选择了134作为指定选修内容。这三本选修与必修教材的关联是不一样的,其中选修3与必修教材联系最紧密,特别是一战到二战的历史,填补了必修1教材中的二十世纪上半期国际政治的空档;而选修14与必修教材联系相对松散。那么选修教材如何复习呢?汪学毅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给了一条很好的建议,对美术生同样适用。他说:“必修内容是树干,选修内容是枝桠,它在树干的哪里长出来,就插回到哪里去。选修3还原到必修所缺失的时段上去,选修14侧重教方法,把改革和人物还原到必修中的时代背景下去考查。”

为了在备考时更有针对性,必须研究高考试题的动向。我将近三年的课标卷、海南卷的选修模块的试题作了如下归纳:

 

2009

2010

2011

选修1

课标卷

王安石变法

唐代榷盐法

内蒙古盟旗制度

海南卷

张居正改革

战后日本民主改革

总理衙门

选修3

课标卷

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思想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座次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疆界的变化

海南卷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

冷战的原因及人民对冷战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选修4

课标卷

孙中山

曹操

钱玄同

海南卷

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

左宗棠

马丁·路德·金

 

从高考考查的内容看,在三个模块中,选修3的试题与教材联系最紧密,考查的全部都是教材上的内容;而选修142009年是还涉及到了选修教材上的王安石变法、孙中山,但是从2010年到2011年表现出来的新趋势是,脱离选修教材的范围,考查的都是教材中未作专题讲述的改革和人物,但是在必修模块中却均有体现,并且对应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属于主干知识。因此我认为,选修3模块要等同于必修内容加以重视,在我校的复习安排中,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已经纳入专题四:现代世界的新发现新探索的第十六讲;而选修14模块的复习应该以方法指导和规律总结为主。

从高考试题的设问看,改革试题主要有“指出”、“分析”、“说明”三类设问,人物试题主要有“指出”、“概括”“评价”、“说明”四类设问。“指出”、“概括”类设问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说明”、“评价”类试题考查的主要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能力要求来看,选做题的要求层次较为适中。对艺术生来说比较合适,得分情况有可能好于必做题。以江岸区3月调考情况来看,我班学生选做题得分基本在6分左右,10以上4人,最高分13分。因此建议教师给学生强调选做题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有些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1)选修模块的复习从内容选取上,可以挖掘必修教材中包含的隐性改革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有: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一条鞭法、少数民族首领改革(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等;人物有:汉武帝、司马迁、王羲之、苏轼等。从阶段特征、年代特征入手,分析改革或人物的背景与意义,特别是对陌生的材料或不熟悉的改革和人物,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时空信息建立试题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人物题,要从具体的情境和材料入手,不能受固有观念或评价的影响,防止随意带帽子。

2)答题技巧的训练。题目中“指出”“分析”“说明”“评述”等指示词背后隐含的其实是解题的方法与模式。“指出”“概括”类设问,建议遵循由小到大,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分析”“评价”“说明”类设问,可以按照“实质—论证—总结”三段式方法整理答案。实质不可缺少,这是观点;论证时,先史实,后评述;总结不是简单地重复观点,而是理论的升华。我认为对于美术生而言,第一问更重要,这也是我们日常训练中比较重视的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我校预计必修内容复习完后,用一周时间复习选修内容,大约5月中旬可以结束选修内容的复习。具体做法如下:改革和人物各用三节课复习,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各选取一个人物和改革,第一节课将材料和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分析;第二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规范答题语言和格式;第三节课进行规律总结和点拨,讲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提供一道题目加以训练巩固。

4.专题和规范训练

5月中旬选修内容复习结束后到高考前的半个月,以训练和规范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时间分配和答题规范。为了进一步突出时序和阶段的重要性,这期间还可以选取若干重要历史上阶段做专题复习。我们学校准备进行三个阶段的时序专题:中华文明的顶峰——唐宋、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曙光——18-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危机与动荡——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将同时期的中外历史结合,以学生自主归纳梳理知识为主,教师点拨和补充,强化学生的历史阶段意识和整体世界发展的视野。

(四)强化针对训练  促进知能提升

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不仅靠教师讲,更靠学生自己练,在练中找规律,在练中找感悟。这个环节不能由教师包办交替,但是教师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练,怎样练最高效,都靠教师精选针对训练,点拨解题技巧。

1.练选择题

美术生偏爱选择题,因为选择题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相适应,大部分的美术生也只能靠选择题得分,因此我认为选择题的训练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让学生们多见识多练习。特别是现在的选择题以材料型、情景型试题为主,题目中知识含量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在一道题目中考查好几个知识点,更要让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学会解读材料,牢牢掌握解题技巧。

现在我校美术班坚持进行选择题每日一练,每天12道,每周五天,由高三历史备课组的三位老师轮流组题。我们选题的原则是以当前复习的内容为主,兼顾其他;选题的范围包括高考经典试题和各地区月考、期中、期末考中的材料、情景新颖的优秀习题;题目难度以中档题为主,适当选择1-2道难度较高的题目。这样一方面巩固近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见识一定的难题,增加对高考试题难度的适应性。

在解题技巧方面,则强化三个步骤:(1)审清题意,明确“问什么”。围绕题目的主干,也就是题眼,看清限定词,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程度、什么属性进行思考;(2)与教材知识关联,明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有的试题给出的是情景,题干中并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则根据情景中的有关要素与教材联系,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3)仔细推敲四个备选项。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往往排除法是最有效的,排除那些与题干不符的,选项本身表述错误的,以及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的,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2.练材料题

材料题是美术生头疼和害怕的题型,因为材料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他们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读不懂材料,不知道材料的主旨,找不到关键词关键句,无法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审不清题意,不知道在问什么,答偏答错;调不动知识,无法下笔作答;表达不清意思,语言组织缺乏逻辑和规范。对于这些弱点,我们不应回避,而是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帮助他们克服弱点,学会动笔。因此材料题的训练与选择题思路大致相当,在基础题和中档题之外,必须适当增加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达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多多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学会读设问、读材料,能够动手答题,争取多拿分。

1)关于读设问。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仅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并且根据设问要求确定答案来源。例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每一种设问要求的答案来源是不同的,要仔细区分。

2)关于读材料。首先重视两头,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其次注意标点符号,往往句号、分号、省略号是材料分层的标记,通过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可以使我们在寻找材料信息时尽量少有遗漏;第三看材料的出处,这些文字玩玩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指引,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教材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3)关于答题,要向学生灌输一种规范意识,避免因为不规范而导致的无谓丢分。首先,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答出层次来;其次,注意看分答题,学会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的多寡;第三,注意书写规范,作答一定要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http://www./beizhan/13504659227598.html

 

 邬月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