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时期德国骑马猎兵团

 tjhx0526 2012-10-19

    最近有空的时候还是在继续看1914年维斯杜拉河交战和罗兹交战的记叙,唯独Litzmann的回忆录因为已经被人借走而暂时读不到。不过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也就是骑马猎兵团。也许对有制作一战战役剧本兴趣的同好有点帮助。
C# _6 u, ?
    我以前买过一本书,是Grenadier zu Pferde Regiment Nr.3的战史。当时就觉得这名字很搞笑。骑马掷弹兵。你想想平地上掷手榴弹也就扔个二三十米,在马上能扔的距离就更近。骑马掷弹,那是不折不扣地自杀行为。但是德国人就觉得这样的荣誉称号并无不妥之处。$ _' f  j- U# l, H3 H# |2 V; q0 D
( y+ n; |& d! N( z# t
    今天要说的骑马猎兵也是这种情况。骑马和猎兵是极其矛盾的概念,骑在马上,靶子大大的,如何担当猎兵职责?但德国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妥。其实骑马猎兵,说白了不就是龙骑兵么?但到了二十世纪初,龙骑兵早就只作为荣誉称号而存在,没有谁再把龙骑兵当作专门的骑马机动的步兵来使用。就成本而言,也是吃不消的。另一方面,原本低贱的下等骑兵龙骑兵,现在也一跃成为时尚高贵的象征,而不容许新建的骑兵团再随随便便与自己为伍,因此才出现了一个骑马猎兵的名词。
    骑马猎兵团的建立是与德国军队的扩军紧密相连。在普法战争时,一个德国步兵师配属一个骑兵团。现在在和平时期,军部要求一个师配属两个骑兵团,以便在战时将其中一个抽调出来组建骑兵师,另一个则仍旧由步兵师使用。从1887年到1912年,德军(不含巴伐利亚)扩充了10余个步兵师,相应的对骑兵团的数量要求也就相应增加,因此需要有建立新的骑兵团。6 X/ }6 `, D: G

    第一个骑马猎兵团在1901年编成。当时由于原来驻扎在波森的第2骠骑兵团被调往但泽,充当在那里新建的一个步兵师的师属骑兵,因此为了填补空缺,动用东德地区的五个军,第二军(波美拉尼亚),第三军(柏林勃兰登堡),第四军(阿尔特马克),第五军(波森)和第六军(西里西亚)的独立骑兵队编成了新的骑兵团。* ^( x1 L  d9 o: L

    第二个骑马猎兵团的前身1901年在西德编成,由两个独立骑兵队组成的混编单位。一直到1905年,帝国议会同意新建三个骑马猎兵团,并提供相应预算后,它才有了正式名份。" Y! J8 `4 b! B
3 L8 b% k/ v( T% [& {
    由于军属骑兵队的数量有限,因此只有第一团是完全由军属骑兵队编成,从第二团开始,这些骑兵团都由老的骑兵团帮助建立。第二团的两个连由军属骑兵编成,剩下的三个连都是三个老骑兵团各自抽调一个连而组建。后来编成的大部分骑马猎兵团索性五个连都是由老骑兵团支援而建立。7 ?3 q& n) `2 ^
( A7 Y% e# `3 s6 G& S/ f
    这些团是应急产生的结果,并没有悠久历史,这在论资排辈的骑兵部队里就有点吃亏。他们的制服和头盔也是反应了这一点。头盔是沿用多余的胸甲骑兵头盔。而骑兵中最高贵的胸甲骑兵(也是唯一的重骑兵)当然不愿意自己与这些小字辈混为一谈,因此胸甲骑兵的头盔上却必须加上龙骑兵的鹰饰!从第八团开始,由于胸甲骑兵的头盔告罄,而采用了一种新式样的,更接近龙骑兵式的头盔。这种情况也反映了骑乘猎兵的“拼凑”性质。
    第三团的历史显示出一个有点意思的特性。这个团原来是作为驻扎在阿尔萨斯的一个步兵师的配属骑兵使用。但在“奔向大海”的进程中,被分离出来,编入第四骑兵师,并随这个师转战东线。 在战争中,人们发现,这些最下等的骑兵倒反而很好使。原因是他们没有传统,反而不受传统所限,可以尽量采用新的作战方式。在一战中,骑兵就是作为侦察部队和快速机动的步兵使用,而传统意义上的骑兵作战方式已经随着陆军火力的增强而大大削弱了。这些骑兵团本来就是作为扩军备战的一部分而编成,这样他们的训练倒反而更接近实战,而那些老骑兵团的繁文缛节则比较少地影响到他们。因此在战争中,有来自前线的声音说,这些骑兵由于更多地接受步兵训练,在作战中效能更高,而老骑兵团可能是平时华而不实的训练太多,实用但却不起眼的步兵作战训练太少,导致作战中常常很被动。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在战争中不少老骑兵团被下令交出战马,从此作为轻步兵使用,而骑马猎兵团中,却有很多到终战都得以维持骑兵的地位。
B' T! v  U) K% J, L
    附注1: 一战的作战方式在日俄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的基础上继续发生着背离传统的深刻变化。骑兵受到的冲击最大。开战时俄国和奥匈骑兵师在边界上发生的大规模骑兵交战几乎是整个大战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型骑兵交战。死抱着原有的作战思路不放,只能降低本方骑兵的效能。在东普鲁士侵攻作战中,俄军拥有压倒性的骑兵优势,八个骑兵师和一个骑兵旅对抗德军的一个骑兵师,结果却是德军时刻掌握着俄军动向,从容不迫地将两只俄军各个击破,而拥有绝对骑兵数量优势的俄军却对德军动向两眼一抓瞎。由于俄军骑兵作战思想和方法陈旧,效能低下,以至于大团大团的骑兵可以轻易被配备机枪活力的小股德军击退或牵制,以至于无法完成侦察对方动向的任务。在东战场南端,奥军重蹈了这一覆辙,尽管投入了11个骑兵师,但由于战前老大帝国的骑兵建设一直为保守势力把持,导致骑兵作战不力,空有数量,却对俄军的动向一直都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初战失利的俄军迅速增强并卷土重来后,奥匈军仍然毫不防备,结果转胜为败。如果比较一下拿破仑在1813年由于骑兵的劣势而逐渐转胜为败的历史事实,就可以看出一个世纪以来战争形式的巨大变化。- Y' W1 [: J* }! l, o. z

    附注2:第三“德弗林格”骑马掷弹团一直坚守着传统。不仅在战后出版的战史上拒绝使用龙骑兵的称号,甚至他们的普通列兵也是称作“掷弹兵”而不是“龙骑兵”。不过由于德军中有大量的掷弹团(步兵团)存在,为了避免混淆,因此在战时的公文上,上级仍旧一直称他们为龙骑兵团。

再补充一下,著名的马恩河会战其实就是败在德国骑兵身上。当然责任完全与他们无关。法国第九集团军从巴黎方向发起反攻时,克卢克大将没有防备,在侧翼只有一个后备步兵军掩护,在遭到攻击后,克卢克将他的全军掉头迎战,由于与友邻的比洛集团军协作不力,导致两集团军间出现缺口,只由马尔维茨将军的第二骑兵军掩护。而此时没有与任何德军交战的英国远征军趁机猛攻两集团军交界处的德国骑兵军。骑兵师的战斗力与步兵师不可同日而语,一个骑兵师只有不到五千人的有效兵员,而步兵师的四个团,每个团都有三千余人,外加压倒优势的炮兵,因此德国骑兵军的三个师招架不住四个英国步兵师的猛攻也是理所当然。马尔维茨败退后,克卢克腹背受敌,遂被迫撤退,连带所有右翼德军总撤退,马恩河会战遂败。其实在英军捡便宜前,克卢克已经击败了法军的逆袭。如果当时被调往东线的两个军(第十一军和近卫后备军)还在,那么他们填补在缺口上,兵力相等的英军是没有可能获胜的,所以说调走他们这是小毛奇的致命失误。否则,就算他在施李芬的计划基础上已经大大削弱了右翼,德军还是可能迅速打赢西线战争。
    哦,有个错误。从巴黎发动进攻的是法国新编的第六集团军。比洛迎战的是第九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不过比洛在圣康坦之战险胜后一直保持着对当面法军的上风。法军的两集团军一直在后退中。如果比洛愿意的话,他抽出一个军掩护克卢克暴露的屁股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他就必须停止攻势作战,转入防御。但此时德军还有一个师在后方围攻要塞,一个后备军在看守撤入安特卫普要塞的比利时军。而按照施李芬的想法,这种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应该由Landwehr和Ersatz部队来负责做的。但毛奇却把第一批编成的三个Ersatz补充师去增援左翼。其实他们在那里没有立即显示作用。假如毛奇能把所有搜刮到的Ersatz和Landwehr部队都拿去右翼,那么德军就算打不赢马恩会战,至少在马恩河一线站稳脚跟还是问题不大的。那时候协约就会很被动,因为法国首都一直在受到威胁,而海峡各港口却无兵把守。所以说小毛奇这个人确实是小地方过于谨慎,导致在大局上却异常轻率。)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德军兵力太少。德军动员后备军之后,前线兵力与英法军相比也没有优势,而在东线,更是处于绝对劣势。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发起的一系列作战,都是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攻击俄国压路机,有时候读起战史,觉得这两个家伙已经大胆妄为到轻率冒失的地步了。9月兵临维斯杜拉河,以18个师(其中只有六个现役师,四个后备师,其他都是三流的Landwehr甚至更差的Landsturm)攻打50余个俄国师,11月罗兹交战差不多的兵力(这次现役和后备师的比例有所上升)去打差不多30个俄国师(但这次没有维斯杜拉河做挡箭牌,因此俄军的优势一点也不比上次差,德国突进兵团差点被俄国人围歼)。本来兵力不占优势,更应该经济使用,而毛奇却想面面俱到,哪里都要留兵,哪里都要兼顾,结果哪里都没有优势。若不是俄军表现太差,以及法军初期的轻举妄动,恐怕德国早就战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