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军队图册(4)元

 皖林 2012-10-21

中国古代军队图册(4)元-明初

分享
标签: 元朝  红巾军  蒙古骑兵  手铳  武备志  分类: 古代军事图册 2012-01-30 21:00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251号:中世纪的中国军队(1260-1520)-Medieval Chinese Armies 1260-1520。原作者C J Peers,绘图David Sque,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译者的话:至少对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本书的一些段落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虽然彩图令谙熟中国历史的我们颇多诟病。有些事情也许旁观者清,跳出圈看问题会有许多有趣之处。

我的相关日志:
古代中国军队图册(3)隋-宋
古代中国军队图册(2)汉-南北朝
古代中国军队图册(1)商-秦
穆斯林征服时期军队图册
亚历山大军队军服图册
希腊迈锡尼文明军事图册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军队图册
中东的古代军队图册

 

A:元朝骑兵,约1260年

这幅图展现了在中国人和蒙古人的骑兵遭遇战中两大民族的各自不同的甲胄样式。两种样式在反对或帮助元朝战斗的军队中都能看到,甚至到了明朝也是如此。

A1:蒙古重骑兵

以明初描绘游牧民族骑士的绘画为基础描绘的这名人物穿着一种已经在亚洲流行了几个世纪的铁片制作的铠甲。马匹铠甲也是类似结构但却是刷漆的皮革制作;皮甲要比铁甲更为普遍,因为一名可汗使用的马匹铁甲暗示我们可能只有最强壮的马才能负重这样的金属保护物。就如D1所示,大多数蒙古人不使用铠甲。图中武士的武器是一把马刀和一支大约五英尺长的复合弓,后者放在弓弦套子里。另外,少数的蒙古人还携带长枪。

A2:中国骑兵

这名人物的铠甲和马匹的马具依据《武备志》书中的插图描绘,表现出唐以后所持续的传统。铆钉将表面织物和隐藏在里面的铁板铠甲固定在一起。E2人物的那种肩部铠甲也可以加上,但是这位骑兵并没有装备而且也没有使用盾牌。在书中骑兵的盾牌被描绘成圆形牛皮制作,但在艺术作品中它非常少见,也许在东亚它并不普及。骑兵使用一种被称为“梨花枪”的武器,也就是一种能发火的长枪。这是宋代中国很普遍的一种武器,并被记录在有关1276年扬州攻城战的描述中。

 

B:元朝的中国人部队,约1280年

B1:卫兵

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一尊宋代雕像为依据描绘的这名人物穿长袍戴软帽,他可能是一名正在宫殿执行警卫任务的士兵。原本雕像只使用一只剑,但我们给他加上了一把斧头,这实际上是明朝的样式。和本图中的其他人物一样,卫兵的手上也有刺青,这是宋人用来预防士兵开小差的标准习惯,虽然元朝不再继续这一做法,但元朝的一些“新府”(音译)部队的成员保留下了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别方式。另外,卫兵们也会在脸上被刺青。

B2:弩弓手

这名士兵穿着普通中国步兵的典型服装,除了证明军人身份的一双靴子外,这身服装与农民劳作时穿的服装基本接近。黑色和白色是宋朝法律规定的平民服装的颜色,但到了元朝,这套色彩系统成了军衔的识别标志,而实践中它又被忽略掉。当然,中国人仍然通过自己的服装来与那些“野蛮人”相区别,特别是他们的帽子和从左往右扎的腰带。这名士兵的武器是一支可反复发射的弩,它依现代实物重建,操作时竖起的拉杆下拉导致拉弩箭的栓子下弹,弹仓顶部的箭随即射出。当然,这一时期它的使用是很少有的事情。

B3:步兵

虽然他的纹身证明他曾经在宋朝服役过,但这名男子却可能是名被蒙古人称作“汉人”的北方人,他依据山西省发现一尊墓葬雕像来描绘。他的长袍和宽檐帽经常让人联想起奴仆,但长头发确是士兵的勇气的象征。他所携带的戟原型来自于《武备志》。

 

C:元朝的南方雇佣军,约1300年

C1:福建的部落男子

马可波罗描述了来自南中国的外来部落臣服于忽必烈大汗的统治之下。“福州”(音译)的男子是使用刀和枪的步兵,并被形容为嗜杀的食人族。马可波罗没有告诉我们有关他们的盾牌的信息,这名男子的盾牌是依据日本卷轴画《蒙古入侵图》中元朝雇佣军所使用的盾牌来描绘的。他们经常被认作是朝鲜人,但他们看上去确实是像是来自中国的沿海省份的。

C2:军官

以与图B3类似来源的一尊雕像为基础描绘的这名人物头戴官僚们戴的硬顶帽,脚穿军靴。腰上围腰带是中国人很普遍的一种穿戴风俗;相比较图A2人物的硬化腰带更能起到保护作用。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名官员,精心制作的紫色长袍证明了这一点。军官的金银牌组成的腰带上面装饰着珍珠,这象征了他的军衔。

C3:南方海盗

应征的私盐贩子和海盗成为了元朝在南中国重要的一项兵员来源。感官粗劣的铠甲是塞满几层纸的棉花制成的,这是一种轻便的保护措施,而实践也证明它能够抵消箭头的穿透力。这种甲胄并不适合长距离行军,但它们在水手和驻防部队中却很普及。他的武器是一支先进的发火长矛,它非常受那些以船为家的反叛者们的宠爱。

 

D:红巾军起义,约1350年

D1:蒙古骑兵

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保存的一幅明朝绘画展现了这身蒙古人的装束,相比于传统的毛皮服装它更能适应中国中部的潮湿夏季。后来,明朝皇帝们要求他们的蒙古臣服者采用汉族服装的法令并没有完全得到执行。装饰着红缨穗的马具也与明朝时期使用的样式类似。

D2:红巾军的起义者

由大量农民组成的红巾军在最初作为区别自己身份的标志只有他们的红色头饰。图中这名男子没有任何武器,不得不依靠各个秘密社团中传授的武术技艺来保护自己。一些权威人士相信中国北方徒手武术中著名的高踢腿最初是为了对付蒙古骑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蒙古人骑马时采用短马镫,所以在受到重击时非常容易从马上摔下来,进而成为步兵们的靶子而很难逃脱。

 

E:明朝军队,约1400年

E1:刀兵

以《武备志》为依据描绘的这幅图可能展现的是14到17世纪步兵的典型形象。人物的长盾牌是以同一基本形状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多种版本中的一种,盾牌上的粗劣绘画显然是出于心理战的考虑。出于同样目的另一做法是拴在大刀刀刃上的一串穗子,也就是在挥动时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不清楚的一点是这些部队是否戴软顶帽或头盔;后者上面带有羽饰的情况经常在插图中出现,但是缺乏文物实例的证据。

E2:军旗手

这名男子穿戴的盔甲都是早在宋朝就已出现的在《武备志》中有图例显示的传统款式。头盔顶端固定一面小旗子的做法可能源自中国的一种习俗,进而通过蒙古传播到中东,并在西方被人所知。明朝军队中使用了无数面旗子,既可用于信息的传递,也有鼓舞士气恐吓敌人的功能。旗子上的“大明”字样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

E3:手铳手

有图例展示出这名枪手所穿的这类长袍的样式,而长袍里面可能隐藏着铠甲,尽管这看来与这名男子所进行的类似轻便行军的人物并不相称。大多数保留下来的火铳都和图中这一支类似,它们采用青铜铸造,而且小型号的非常典型;然而它们相当沉,只因为枪管壁由相当厚的金属制成。点火通过顶端一个小洞来完成,扳机技术直到16世纪才传入中国。绘画中还没有有关这种手铳发射和携带它的弹药的描绘,但我们可以假定弹药可能放在袋子或盒子中,这可能是出于让弹药与发火的手铳保持安全距离的目的。甚至是在16世纪,中国军队还被描绘为一只笨拙的手铳部队,经常因为操作不熟练和粗心大意引得自己的弹药爆炸而自损严重。

 

F:“火箭发射器”,约1450年

在独轮车(这本身也是中国的发明)基础上的不断发明中最富创意的一种要算是机动的火箭发射器了。本图依据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的比例模型和《武备志》中的描述重建。6个箱体的火箭发射器携带在车上,上面一排四个,下面一排两个;几秒钟内,成百发的火箭便能喷射而出。注意车子框架上的火炮和矛刃一并突出于车子挡板的前部,从而面对前方形成对操作人员的保护。两名炮兵负责点火,也就是点燃从每个火箭箱体突出来的保险绳,另两名打杂的负责推车。另外制服胸前所配有白色补子可能是从明代开始采用的。

 

G:明代的精锐部队,约1500年

G1:骑兵

在艺术作品中士兵表现出不穿铠甲的风貌,实际上在他们的长袍下面可能穿着薄片铠甲或铆钉固定的铠甲。这名男子装备一支《武备志》中所描述的长枪,它是蒙古式弓箭的替代品或是额外加上的与弓箭相辅相成的攻击武器。斩首的头颅可以换得奖赏和晋级军衔,而具体能获得多少利益要依据推测敌人的头颅属于哪一民族来决定,第一等的是蒙古人和满洲人,之后是藏人,三等的是西南的土著民族最后则是中国自己的反叛者。

G2:火箭兵

这名男子的皮条制成的外套是依据在伦敦塔中保存的一件满洲时期的服装文物来描绘的,显然,它非常接近蒙古人的式样,可见这一类服装的传统影响了它之后的很长时间。图中的“手持火箭发射器”出现在15世纪以前的一些文献的插图中,它可以单兵携带并发射,但有效射程不超过200步。它们的使用数量相当庞大,举个例子,宣府的守军有1449人,但能够使用的火箭达到9万只。

G3和G4:鼓手

鼓、锣、铙钹和喇叭是明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旗帜一样,它们兼具鼓舞士气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些人穿着《武备志》中所列举的典型的步兵服装。

 

H:明代军队的指挥官和工作人员

H1:文官

明朝军队拖累于他们庞大的文职人员系统,这一系统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对将军们的监督和保证他们的忠诚。本图以一幅18世纪的绘画为依据来描绘,他的穿着包括了士大夫阶层的传统长袍和软帽。

H2:明代的将军

通往北京郊外的明代皇陵的神路两侧矗立着几尊高级军官的雕像,我们这幅图就是依据它们来描绘的。他的做工精细的铠甲显示出这一时期中国式铠甲的特有风貌,并与将军的装备一起明显与图A2所展现的非常相像。铠甲由一片片小铁片组成基本结构,并辅以护肩甲和头盔下垂的护颈部分的薄片长条甲。绕肩披的短斗篷是很普通的服装元素。取代原来宝剑的是一种日本武器,这种刀通过挂钩悬挂在腰带上;15世纪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这种卓越的刀剑类武器给军官,数量极其充足。

H3:旗手

伴随将军的旗帜上通常带有汉字“领”,这意味指挥信号旗。古代周朝的旗帜分区系统仍在使用:右翼的部队旗帜上画有白虎,左翼的则是青龙,先头部队是朱雀,后卫部队则是玄武,识别中军的则是绘有北斗七星的旗帜。《武备志》的插图还描绘了许多带有其他动物、三角形或黄道图案的信号旗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