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广元 剑门蜀道

 老农看天下 2012-10-22

  剑门蜀道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广元境内,因1000年前,诗仙李白题《蜀道难》,得以名扬天下。剑门蜀道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构成了川陕交通的一大屏障。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景区范围广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丰富,沿蜀道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古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武则天庙皇泽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剑门关、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里等。

  剑门关位于景区中段,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进入关内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可见前人留下的“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附近山峦绵亘,植被葱笼,景色秀丽。

  翠云廊,是古蜀道上从剑门关到剑阁县城一段的美称。古称“皇柏”、“张飞柏”,曾有“三百余里官道,数千万株古柏”的壮观景象。现存古柏8000余株,主要分布在剑门关到剑阁县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陕公路两侧,枝干参天,浓荫蔽日,繁茂苍翠,远远望去,蔚然如云,故而得名。保留了原来“驿道”的旧貌,古风盎然。历经千余年的雨雪风霜,更显雄浑苍凉,古道夕阳之中,令人横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无尽感触。

  梓潼县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颗耀眼明珠。全县景点众多,尤以七曲山为胜。七曲山大庙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的祀庙。历经一千余载,今存楼阁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华。七曲山大庙的“应梦仙台”,相传是唐明皇得梦之所。此外,卧龙山千佛岩、汉阙上亭驿剑泉、司马长卿石室等处均为难得一见的古迹。


  
    四川剑门蜀道旅游简介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广元、绵阳地区。是在连绵不断的秦岭、巴山、岷山之间,以“蜀道”为纽带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道”是从陕西汉中、宁强入川,至广元、剑阁、梓潼的古栈道,绵亘150公里余。沿线地势险要,风光峻丽。“蜀道”中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有朝天关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武则天庙皇泽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剑门关、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居等。它是一条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胜迹并茂的“旅游热线”。

    古栈道

    古栈道又称阁道,位于广元城北25公里朝天镇南北的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是古代四川一陕西之间开凿的水栈遗迹,朝天关山险水急,其北为清风峡,下行为明月峡,在两峡的峭壁上可见上、中、下三排石洞,在中排孔洞插以木枋作为梁架,上铺木板为路,下排石孔插以撑木,支撑中层梁架,上排石孔插以木枋,搭遮雨板。两处栈道保存完好,山景秀丽,大可饱览古代蜀道“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风光。(史载:秦惠王欲伐蜀愁蜀道险阴,诈称秦国愿送“金牛”和美女给蜀王。蜀王贪财好色,命王丁力士开设栈道,秦便乘机命司马错、张仪伐蜀,蜀遂亡。可见古栈道始凿于先秦,《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历代续有修葺。今阁道已废,但岩壁上洞孔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作插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层作支撑孔眼;上层用以搭篷蔽雨。每个洞孔约30厘米见方,深50厘米左右。远观栈道,宛如凌空廊阁,故又有云阁之称。游人观览此处,可领略到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的壮丽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