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任自流导致大量心脏“返修” 心脏康复迫在眉睫

 刘燕燕 2012-10-23

放任自流导致大量心脏“返修” 心脏康复迫在眉睫

核心提示:由于心脏康复环节的空白,患者出院后没人管,“放任自流”,导致这批患者会不断“返修”——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支架、再搭桥。

  新闻背景:2012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亚太心脏大会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康复/二级预防——从医院到家庭全程关爱”是本届大会的主题。

  心脏康复

  由于心脏康复环节的空白,患者出院后没人管,“放任自流”,导致这批患者会不断“返修”——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支架、再搭桥。“我们的患者禁得起几次大修?一次大修就可能要了半条命。”胡大一指出。

  心理保养

  一位女患者支架手术很成功,却总是郁郁寡欢,总是担心血管再狭窄了怎么办?支架会不会转移?甚至觉得心里面安了个铁丝网,感到浑身不适。进行了三个月心理疏导后,终于恢复正常,这才算真正治好了病。

  性爱保养

  一位50多岁男性患者,20多岁刚结婚时查出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尽管不是很严重的心脏问题,却一蹶不振,整整30年不敢过性生活。其实,良好的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心脏功能康复,应该大大方方医生探讨寻求帮助。

  受访专家

  胡大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王乐民,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会长、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心内科博士生导师。

  杨天伦,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王长谦,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遂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医学科、心血管病康复中心主任、教授。

  张海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食品科学营养专业一级教授。

  心脏康复?

  这个词,在许多的心脏病患者和家属眼中十分陌生。放完支架,做完搭桥出院前,家属与医生谈完话,会带着一张简单的服药、饮食、运动医嘱和一大堆药回家。然后就是把一切交给时间,再有意外又不得不回到医院。

  目前在我国,从医院到家庭,心脏病患者的病情管理是段极大的空白。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即对心血管患者提供的综合长期的医疗方案和服务,具体包括药物、帮助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戒烟、运动处方、睡眠管理等,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一辆汽车买回来,我们还知道不能等到出了问题才送到4S店去大修,平时也要定期保养。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人的保养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

  著名心血管专家、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主席胡大一如此评价我国在心脏康复上的缺失。

  我国放任自流导致大量心脏“返修”

  2.3亿!

  这是本届长城会上,公布的我国最新的心血管流行病学数据,每十个成年人中有两人有心血管病。

  而这个庞大的数字后面有一个更可怕的预言,即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出现心血管病的“堰塞湖”现象——大量患病人群集中性爆发,死亡率骤增!

  除了人口老龄化、患者年轻化、预防不到位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带病生存患者的疾病复发。

  胡大一指出,现在我国医疗水平已经能够使急性心梗、心衰等严重心脏病患者存活下来,总体死亡率短暂下降。但由于心脏康复环节的空白,患者出院后没人管,“放任自流”,导致这批患者会不断“返修”——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支架、再搭桥,“二进宫”,甚至“三进宫”。

  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被大量浪费,更给患者带来身体的折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说:“我们的患者禁得起几次大修?一次大修就可能要了半条命。”要避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心脏康复。

  德国“强制”医患进行心脏复康

  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在国外已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而且效果显著。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系统的心血管病康复与不康复相比,死亡率可下降20%~27%;心衰患者如果在医生开具运动处方的指导下合理运动,仅这一项就可使死亡率下降20%。这是胡大一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引用的国外一组研究数据。

  德国是心脏康复发展较成熟、体系完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开展康复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王磊博士在德国学习了很长时间,对此感触良多。

  他说,在德国,对医生来说,如果不推荐自己的心血管患者进行心脏康复,会被医疗委员会调查,职业生涯将有很大影响。

  对患者来说,医疗保险赔付机制会鼓励甚至强制要求做心脏康复,因为第一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心脏康复费用,医疗保险会全部支付,如果患者没做心脏康复,再次发生心脏事件时,保险的赔付率就必须下降。

  在制度的约束下,德国无论是心血管病医生还是康复科医生、运动医学科医生,都有很好的心脏康复概念,会推荐病人在急性期治疗后马上进入到康复程序。德国的心脏康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期康复、门诊或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我国心脏康复有个“湘雅模式”

  当德国已经从“强制”走到了自觉时,我国的心脏康复还刚刚“起步”。

  胡大一说,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是重大修,轻保养,于是全国各地心脏“大修”搞得红红火火,2011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手术就高达33万多例。

  “买了一辆车都有保修期,而有些患者倾家荡产,却只买到了支架,而没有买到康复服务。”他说,“心脏康复的作用被人们低估甚至忽视了。”

  与声势浩大的心脏“大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冷冷清清的心脏“保养”。大部分地区几乎空白,而有限的几个做“保养”的地方也存在缺钱、缺人、缺机构的惨状。

  缺人是最大困难。“我国至少需要40万专业从事康复的队伍,而目前还不到4万人。北京市至少需要5千名康复专业人员,但目前不到一千人。”胡大一说,整个康复领域专业人才尚如此,其中的心脏康复专业人员更是缺之又缺。

  心脏康复有两个关键,一是长期,二是综合,因此从事康复的团队成员要包括医生、护士、理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和患者家庭成员。

  困难重重,但已有好的趋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全国首创了“湘雅模式”,即在医院建立了康复中心,设有康复学院,培养专门的康复人才。该院康复医学科、心血管病康复中心主任刘遂心教授说,“我做康复,以前在门诊,后来去住院部,现在要做社区联动。

  “这就是中国心脏康复未来的道路,即做好3级康复,把出院患者的后续康复安顿好。”胡大一说。

  康复专业机构也在出现。胡大一说,北京市政府已经决定将小汤山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北京朝阳区政府正全面推动二级医院转型,集中力量做康复,这正是我国大量高不成低不就的二级医院的出路。

  此外,协和医科大学也在积极推动康复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还有和睦家医院等民营资本外资注资投入来推动中国医疗康复发展。“中国的心脏康复之路还很远很长,但已势在必行”,胡大一教授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