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阅读技巧——把握关键词语和品析重点语句段落

 甜蜜蜜 香飘飘 2012-10-24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例如:

    “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伟人细胞》)“可歌可泣”本意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联系上下文,这里是大词小用,表现出了贾里认为自己平时很英雄很勇敢的事。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词。而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在运用时又常常出现感情色彩变化的情况,或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要理解文段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3.要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这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品析重点语句或段落

    重点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等等。重点语句或段落,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对其作用的品析,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具有如此作用的语句或段落一般是文章的开头,开篇即从主题、内容方面总领全文,张一文之本,举一文之纲。例如:2006年浙江嘉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眼神》中有这样一道题:文章开头“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总领全文,内容上是点明题意,表现父亲的眼神对“我”的影响之大。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这样的语句或段落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而是说“可是,每逢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侯,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段就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作者这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承上启下(过渡)。所谓承上启下(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的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孔乙己》的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结构上,这一段就是承上启下,内容上,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4、设伏笔、作铺垫。所谓伏笔、铺垫是指为下文情节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例如,湖北黄冈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第2题:“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文章通过描写繁盛的榆钱,热闹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筛箩似的鸟窝,为下文写人类对这一美好和谐环境的破坏作了铺垫,理下了伏笔。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句,除了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外,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写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沦落为水手的于勒后,惊慌失措,决定躲开于勒,这时,作者这样写到:“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西岛。”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且与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蕴涵哲理,含义深刻。记叙文中有些句子含蓄深刻,充满哲理,往往是作者思想火花的喷射点,是文眼所在。对于这样的重点语句或段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的语境来分析深层含义。例如: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泥土的声音》中有这样一道题:“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上文,其含义为: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在文中的作用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7、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是指文中内容和语句的前后联系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浑然一体。照应一般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例如:2006年沈阳的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献你一束花》中的一道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答案为: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文章的开头。

8、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是人物性格的载体,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而记叙文中的有些句子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于勒的第二封信被视为福音书,它使于勒身价更高,它不仅促成了二姐的婚事,还由此引出了哲尔赛岛的旅行,可见,“福音书”在文中的作用就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记叙文成功的结尾,能让读者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深化中心。再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形象的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主题.同时,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10、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有些记叙文的结尾段,含蓄深刻,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一语双关。充满哲理,深化主题,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再如:2006年江门市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的一道题:品读文章结尾(“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意味深长?”),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个结尾就好在篇末突出“常读常新”的主题,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