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作家的当初与出处- -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0-25

作家的当初与出处



  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只上过小学五年级——这就是莫言的基础,也是他的“起跳线”。从莫言家出来,诗人楚天舒嘱咐我:“英雄莫问出处、别问当初,你写文章千万别写莫大哥只上过五年小学啊!”我说:“为什么不写?我偏要写。”

  莫言小时候非常调皮,而且嘴碎,爱胡闹、捣蛋。唯一值得夸耀的是他写作文。别的同学的作文总是面面俱到,语言也多是干巴巴的。莫言不同,他把场面上的事一笔带过,留下笔墨写他认为最精彩的,如写人物动作、表情,写同学们奔跑时额头上的汗珠子,写映在地上的影子怎么和天上飞的燕子的影子叠在一起……一次放学,老师把他留了下来,问:“你这篇作文是从哪抄的?”莫言说:“我自己写的。”老师不信,非逼他再写一篇,而且要他马上写,说:“题目《抗旱》,写吧。”莫言走投无路,只好铺开纸、提起笔,写开了。写完往老师面前一推,老师看了,说:“人不可貌相,确实不错啊。”第二天,便将他的作文拿到中学,当范文给中学生们朗读。由此,这个老师彻底改变了对莫言的看法,还常去他家串门,并嘱咐他多读书。当时农村没电,为了省油,他家那盏油灯挂在堂屋的门框上。灯火如豆,他个子矮,脚踩在门槛上才勉强就到灯光。天长日久,门槛儿竟被他踩出个豁子。那时的小莫言,几乎读遍了《苦菜花》《红日》《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一次他读欧阳山的《三家巷》,当读到他爱慕的女主人公区桃牺牲时,竟趴在牛棚里哭得昏天黑地。老师听说了,道:“这孩子,太复杂,长大咋办呀?”

  一个人,说长大就长大了。1984年7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文学系,面向全军招生。莫言听说后,几乎是不管不顾、横冲直撞地跑到了军艺,接待他的是青年诗人刘毅然。莫言从挎包里掏出自己的全部作品,其中还有著名作家孙犁发表于《河北日报》文艺副刊上点评河北小说的一篇文章。莫言生怕毅然不知道,说:“这是孙老的文章,还点评了我的小说。”后来徐怀中主任果然认真看了他的作品,尽管当时报名时间已过,还是特批他参加考试。莫言也不负恩师厚望——以文化第二、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军艺文学系。

  然而,还没容莫言高兴呢,巨大的压力就逼得他失去了笑容。他们班光获过全国大奖的作家就有李存葆、宋学武、钱钢、李荃等。“管谟业是谁呀?”当时系里一来信就是一大堆,莫言的信不多,但同学们倘若看到,总要这么问一声。莫言很压抑,心想,我来快一年了,大家还不知道我是谁?

  莫言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马行空》,文中发泄了他对许多同学不把他放眼里的不满;之后不久,系里召开李存葆《中山,那十九座坟茔》作品研讨会——机会终于来了。莫言在会上把这部人人说好、个个赞扬的小说贬得一塌糊涂。他说那根本不是小说,有点像宣传材料。这一通话说得太过分了,而李存葆则表现出了老大哥的涵养,自始至终一声未吭。

  我问莫言:“你是怎么说的?”莫言说:“原话真是记不清了,但确实很粗暴、很野蛮,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太过分、太不应该了。”是的,否定一个人很容易,上嘴唇碰下嘴唇就行了,但有本事你拿出让大家公认的好作品呀!莫言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梁山。

  自研讨会后,莫言的压力更大了,每天都沉醉在忘我的写作中。不久,《透明的红萝卜》等四五部中篇小说面世。莫言说:“李存葆大哥是个真正的大男人,有胸怀、有涵养,对比之下我真的很惭愧。存葆大哥看了我的《白狗秋千架》后赞扬我说‘莫言这小子是有点造化’,让我很感动。”

  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也是逼出来的。1985年总政召开军事题材小说座谈会,一批老作家忧心忡忡地说:“苏联卫国战争只打了4年,可描写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一批又一批,眼看着我们就写不动了,而青年作家又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办呀!”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莫言接过话茬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参加过演习;我们虽然没有打过鬼子、杀过人,但在家还杀过猪、宰过鸡,咋就写不出来呢?放心吧,我们不是吃白饭的。”莫言憋了一股气,非要写几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给他们看看。于是,便有了《红高粱》《高粱殡》《奇死》等一系列战争小说问世。

  而正是从那时开始,莫言一路飙升,被全国乃至世界关注、接受、喜爱,甚至批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他的“当初”与“出处”却鲜为人知。特写出来,供大家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