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蚌埠 明东瓯王汤和墓

 书楼寻踪馆 2012-10-25


 

 蚌埠 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 (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属朱元璋,屡建战功,官至信国公,从而成为明朝开国重臣。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公元1395年,大明朝的开国名将汤和病逝于安徽凤阳。太祖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南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上山的小道庄严肃穆,松风如涛。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墓园,想进去?交上十块大洋。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这尊汤和的铜像是2006年,随汤和在浙江抗倭将士的后裔来蚌埠祭奠时出资建成的(据说是十万)。

相比他的造反史,我更喜欢他的抗倭史。《明史?汤和传》对于位先驱是这样记载的:汤和已60岁高龄之时(已退休在家),适逢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朱元璋对他说:“尽管你年纪大了,为了我还是勉强去一趟吧!”汤和答应了,但请求带上女婿方鸣谦一同前往,此公对东南沿海的情况十分熟悉,又熟悉海事。方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

汤和根据方鸣谦的建议,在浙江沿海筑城59座,又选当地壮丁35000人充当工卒,工程浩大,难免扰民,一时怨声四起。面对非议,汤和果断地说:“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再有人胆敢说三道四就让他吃我的剑好了!”。过了一年,59座要塞相继建成,其中一级要塞称卫城,驻军5000余人;二级要塞称所城,驻军1000余人。要塞周围又建起许多营寨、侦察哨(堠)、烽火台(烟墩)等军事设施,远近呼应,互相支援,成为严密的抗倭防线。汤和又制定了考核赏罚条令,每户四丁抽一,凡得58700余人戍守海防。又过了一年,汤和回朝复命,朱元璋对他大加褒扬,所受恩宠超过其他勋臣。

  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百姓苦于倭患。其时,汤和主持建造的防御工程依然坚固,浙江沿海百姓赖以自保,纷纷追思汤和的功德,祭祀汤和,朝廷还特地在当地修建庙宇。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神道尽头6米多高的神道碑上长达数千字的碑文,已被人逐字凿去。据说碑文的作者就是被燕王朱棣灭掉十族的方孝儒。《明史》本传中明确记载:“永乐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当年由方孝儒撰写的碑文也要凿去……此地流传一种说法,明末李自成起在凤阳(明中都)周边破坏活动频繁,而且汤和墓周围的明代墓碑也有类似被凿去碑文的现象。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敕赐故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墓神道全景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墓198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定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会进入国七吗?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两侧有石马两匹,高1.5米,长2.7米,侧立控马官。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看样子马头、马腿、人头都是后按的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看这“天马追天鹿”就知道汤和的级别没常遇春的高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不错,大伙都还在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这石虎,哎!除了头部外,都是高仿品。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武将翁仲一对,一手按剑,一手下垂,高3米。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就这石刻也敢自称是明初石刻中的精品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文官翁仲一对,拱手执圭,高3米。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好大的耳朵啊········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享堂大殿,是一座三开间木结构歇山式仿宋建筑。可怜的蒙古人,统治中原将近百年竟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模式。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从位于享堂内的墓道口下行,便可进入墓室。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墓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两室。墓室整体凿山而建,在前室拱门两侧,还可见裸露的山体大石。汤和墓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发掘该墓时,偌大的砖石墓内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竟然发现一件完好无损的大型青花带盖瓷罐。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可谓是国之瑰宝。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汤和墓后室右侧有一侧室,营建草率,葬一女棺,出土有女用金银饰品等,该女《圹志》未记,不见著录,不知何人?更不知她与汤和的关系。


09年07月16日 <wbr>蚌埠 <wbr>明东瓯王汤和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