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牛士般血拼“座位”:仅令道德无颜?[原创]

 都市生活台 2012-10-25
只因争抢地铁车厢内座位,一老一少两位乘客上演“血战”,引来全车乘客侧目围观,未见有人上前劝架。7日早晨8时30分许,在广州地铁四号线车陂南开往万胜围的列车上,两名男性乘客突然扭打起来,一分钟内即血肉模糊、血溅车厢。
中国是个尊老爱幼的礼仪之邦,一直奉行“礼让三先”的儒家思想,讲礼貌,重道德。看完这段46秒视频,我似乎看到了西班牙斗牛士般血腥的场面,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个公共场合:一老一壮,在地铁里为了争抢座位打得头破血流,完全颠覆了礼让的传统道德形象。其实因抢座引发大打出手曝光的事件不是第一次,笔者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只要在百度搜索上输入“抢座位”,就能看到117万条相关信息;只要随手一翻,就能发现此类新闻事件,充斥着众多网站。不久前杭州公交车上一名年轻小伙因没给抱孩子的女人让座,被其丈夫连打五个耳光,其舆论批评的余音还没有散去,如今又发生更加血腥的“抢座位”行为。忍不住想问:在地铁、公交车这样的公共场所,本是互相谦让的平台,但“抢座位”类的戾气何以如此之重?众所周知,这类事件的争端无关法律,但已撕裂了千年积累的道德形象,值得反思。
不知从何时起,“抢座位”类打架斗殴,愈来愈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公交地铁、景点,甚至飞行中的航班都会上演“全武行”。其实违反道德也好,违反法律也好,最终品尝苦果肯定是自己,令自己没有了尊严。就像新闻中的老人与教师,动了气,流了血,花了钱,倒霉的还是自己,让全国人都知道他们丑陋的行径,若互相让一让,肯定不会发生这些不必要的烦恼。“抢座位”虽属道德层面,但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缺乏关心和关爱,功利心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种道德危机,也是一种思想危机。
国庆期间,笔者特意到安庆桐城市“三尺巷”走了一趟,深刻感受古人在“礼让”方面做出的榜样: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震动也后撤三尺。由此可见,礼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品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礼让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友善互爱,让家与家之间和睦相处,令社会更和谐。
总而言之,斗牛士般血拼“座位”之戾气要不得,更不能让其发芽生根。在经济和文明更发达的今天,真希望发扬“礼让”之风,道德之行,让人与人之间关系享受和谐之音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