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泽的滋味

 苏迷 2012-10-25

我有空喜欢出去走走,特别喜欢到一些小镇上去看看,领略一下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观赏一些文物遗迹。最近去了一趟震泽,给我留下了别样的感觉。

震泽,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它位于苏州吴江市的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就是吴江市的西大门。在诸多古镇因游人的造访而变得喧哗不堪时,古镇震泽却保持着难得的一份安宁。

震泽是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前唐开埠,南宋设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古宅、古塔、古桥、古街,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镇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晚眺、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钓台、张墩怀古。但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师俭堂。

“师俭堂”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具有大清工商士绅坐行经商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主人姓徐,是震泽的望族。亦官亦商,富可敌国的徐家,一座宅园占地2700余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150间,显示出主人不凡的大手笔。

师俭堂的第一进和第二进临河而筑,是徐家经营大米生意的场所。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隔着的就是宝塔街,形成街中建宅、宅内含街的独特风景,一宅之内有河有街,这种格局在别的古镇也不多见。走过第三进来到院落,除了和别的古宅一样的雕梁画栋、高大轩敞外,这里又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正厅是敞开式的,不设门墙,这在江南古建筑中也十分罕见。

第五进、第六进是二层楼房,有江南古宅常见的走马楼环通,是徐氏的内宅,不但石库门门厚闩粗,而且连楼上都建有石库门。师俭堂内的小花园名“锄经园”,园内陆铺文石,细巧多变,东为沿壁回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西叠假山,上筑倚墙半亭。园内布局结构紧凑,亭台假山俱全,是深藏在古宅大院中的袖珍花园。

“慈云塔”是吴江市境内唯一的古塔。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六面五层,距今已有1760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经历代重修,仍翼角轻举,玲珑挺秀。这一吴越交界地带的标志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这座高大古塔背后流传的两代佳人的故事,却颇具悲情色彩。有人说此塔是三国时孙权之妹孙尚香因思念刘备欲登高远眺而建,然而关山阻隔,只能建塔望夫,以寄悲怀。又有人说,这塔是北宋后期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至此,因思念被掳的父亲而建的。不管哪种传说,都使慈云塔因为寄托了千百年来无数有情人的祈求而变得格外的生动、温馨。登上顶层,则可北望洞庭、南瞰麻溪、市井风情、乡野景色尽收眼底。

镇上还有不少古桥。禹迹桥,坐落在宝塔街东,慈云禅寺之前。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慈云塔与禹迹桥互成对景,互相映照,构成了古镇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电影《林家铺子》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曾将此佳景收入镜头。思范桥,坐落于镇之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初建无考,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五年(1866年)相继重建。

两座高大的石拱桥都是南北走向,拱形单孔,东西遥相呼应。登上桥顶,俯视桥下汩汩流水,两旁枕河人家,主妇们挽篮提桶,在河埠头漂衣刷鞋,情趣盎然。宝塔街的美则不是第一眼所能感受到的,它需要仔细地去体会。宝塔街两侧多系两层明、清建筑,粉墙黛瓦,朴实无华。石库门、木雕门楼、风火墙随处可见。古老的街道因淳朴的民风更显生动出彩。站在师俭堂门前,通过拱门东望,可见慈云塔。塔身、拱券、墙面、屋檐、民房、街面,竖横交构,如诗似画,韵味无穷。

一圈下来,意犹未尽,走进大贵茶楼,临窗而坐,对面麟角坊老宅的碎冰纹和合窗映入眼帘,下面頔塘河细细流过。泡一杯当地熏豆茶,咬一口乾隆皇帝下江南颇为赞赏的黑豆腐干,此情此景,只能说妙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