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正月初八,著名学者顾炎武卒。
顾炎武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不仅“博学于文”,而且还广泛接触了社会实际,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清初崭新的学风。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本名绦,清兵攻占南京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人们称他为亭林先生。他出身于“江东望族”,从小过继给叔母,嗣母和嗣祖经常用民族气节和社会现实熏陶他。 他14岁时就参加复社活动,与复社名士议论学术和国家大事。乡试失败后,毅然摆脱科举考试的约束,发愤钻研“经世致用”的有用之学。他辑录了历代文书、方志中有关全国各地山川地势、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等众多资料,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清兵占据南京后,他侍奉嗣母迁居于常熟,因感激明朝娃表之恩,其母绝食七日而死,并遗嘱顾炎武读书隐居,不仕二朝。顾炎武深受感动,积极投入昆山人民的抗清武装斗争。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频繁地奔跑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各地。随行的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路风尘,颠沛流离,与各地遗民和抗清志士紧密联络,企图发动抗清武装斗争。当清朝廷征召他赴博学鸿词和参修国史时,他一口拒绝,说人人都可以入仕,惟他一人不能,并以一死来抗命。顾炎武广泛地与社会现实接触,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与众多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学术和各方面的问题。他实地考察了西北山川地理,遇到与典籍不符的,立即进行校勘,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严谨的作风,创作了传世之作《日知录》。(来源:插图中国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