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衰阳期(50岁至天年)心理保健

 成为亨特 2012-10-26

中医衰阳期(50岁至天年)心理保健

 (2011-09-07 10:40:19)
标签: 

健康

1.衰阳与衰老  老人为“衰阳”之说,是清代陈修园医书七十种·幼治法》出来的。老年阴阳气俱衰,阳气仍是主要方面,阳残不尽,生命犹可维续,阳气绝,便为个体心身发展的结束,所以人生最后一个心身发展时期命名为衰阳期。衰阳下界为五十岁,上界为“天年”。所谓“天年”是古人对自然寿命假说,《灵枢》有《天年》专论,一认为是一百年至一百二十年。

《周礼·曲礼》说:“五十曰艾,六十曰,七十曰者,八十、九十曰,百岁曰期颐。”以分期作了艾、者、耄、期颐五种老年阶段命名,《灵枢·天年》就根藏象学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矣。”人过五十以后气血虚衰,目不得血养故视物昏花不明,不得血润而枯槁;视觉触觉敏感性降低,感觉变得麻木不仁;注意力难于集中,“魄离”涣散;记忆下降,不从心,而“言语善误”;思维迟钝,神气皆去,易为糊涂,是为老朽。 

老年人认知能力、工作能力下降,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处处需要别人照料,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如意。朱丹溪在《养老论》中说:“人生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老年以后,社会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儿女成家,或伴的丧失,或昔日亲朋先后谢世,过去喧哗稳定的家庭,对照今的孤独、清闲,有话无人倾诉,说话无人听、易产生颓丧空虚之感,“苦忧悲”,这种感觉加快身体的衰老。昔日紧张的工作,如今无事了了,如果老人没有兴趣爱好,又缺乏文娱活动,更有空洞腐朽、“形骸独居”之感。常懊悔不已,“老而没”。老年性格也有变化,常常变得慈祥而和善,有的变得固执而乖张,一般说来,老人根据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产生对某些事物固定看法,而且十分自信。也有些老人表现幼稚的动作,叫“老还小”。

2.老年与保健  衰老死亡是可抗拒的客观律,但人可以不断认识这些规律,讲究老年心身卫生,推迟衰老期,延长寿命,更好地度过晚年,这是古今医家不地探索的目标。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老者安之,不以筋力为礼,广筵端席,何当勉强支陪,衰年之戒,一也。戒之在得,举念浑无去取,家之成败开怀,尽付儿孙,优游自在,清心寡欲,二也。衣薄绵轻葛,不宜华丽粗重,慎于脱着,避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三也。饮温暖而戒寒凉,食细软而远生硬,务须减少,频频慢餐,不可贪多,慌慌大咽,四时宜制健脾理气补养之药,四也。莫为寻幽望远而早起,莫同少壮尽欢而晚归,惟适兴而止,五也。不问子孙贤否,衣衾棺椁,自当予备,身虽强健,譬如春寒秋热,可得久乎,常以朝不保暮四字介意,六也。老人持此六戒,虽不用药,庶乎且安矣。若家贫,子孙不能称意,只当安命持守,闭门端坐,颐养天年而巳,不可贪饕责备,反生恼恨,自速其寿矣。”饮食上要求少而精,忌生冷,起居上要适合老年阳情况不宜过劳。心理上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力戒恼怒,以颐养天年。廷贤在此书《衰老论》《养老论等篇中也提倡导引按摩等老年积极的养生方法,现在行的气功、太拳等都是极好的锻炼方式,这样来调节心身状况,以残阳,争取延年益寿,以享有自己的 “天年”,争取“度百岁乃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