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0-26
  •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
  • 作者:方智范 来源: 时间:2009-9-16 10:09:19 阅读2371次 【
  • 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制定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必须贯彻整个课程改革的精神。根据我们的理解,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需从三个维度加以具体展开,改变单纯从知识技能一个维度制定目标的倾向;课程内容方面,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课程要求方面,不仅有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也提出一系列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第三,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对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作用,强调德育在语文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真正落实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加强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语文必修课分为两个方面的目标,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一、 阅读与鉴赏

    (一) 阅读与鉴赏的总要求

    1 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来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根本性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当代有很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被机器异化。现代工业过分强调经济效益,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成为所谓“单向度的人”。技术主义思潮也渗透到教育领域,造成科学化教育的倾向,已经产生了种种不良后果。教育绝对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所以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向,就是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反对科技至上。20世纪初提出对话理论的德国哲学家马丁凡疾担骸敖逃哪康牟⒎鞘歉嬷笕舜嬖谑裁椿虮鼗岽嬖谑裁矗窍退侨绾稳镁癯溆松绾斡搿恪嘤觥!闭庥肼逞杆档摹傲⑷恕苯逃木袷窍嗤ǖ摹S械闹泄д甙讶宋木穸ㄎ辉谌说木窦以暗挠欤湟际嵌悦褡宓墓鼗场⒍匀说墓鼗常匀说纳嬉庖濉⒓壑档淖非蠛腿啡希竦昧巳嗣堑墓惴喝贤?/P>

    每个社会都有每一时代关于人的理想模式。今天的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个人选择的权利。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呢?其中十分重要的,也是由教育担当的任务,是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第1条目标,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提出来的,它在整个阅读鉴赏目标要求中起着统领的作用。这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改革对人的尊重,张扬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是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达到的一种新高度、新境界。目标指出要在阅读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种思考和认识当然有理性的成分,但在语文课程中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而取得的,在文学鉴赏中更是如此。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与对阅读鉴赏教学目的的这一本质性理解直接相关的,是关于阅读的现代理念的建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对话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作为对人和人际关系本质认识的对话理论,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曾经进行过介绍。就阅读与鉴赏而言,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一段话是令人深思的:“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可以再进行一些申述。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思维,树立了一种典范,对学生提高思维品质起到促进作用。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的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 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似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地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

    提倡对话策略,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手段也要十分高明。对话策略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鼓励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通常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教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扮演的绝对权威角色。有的教师谈到自己运用对话策略的体会时说,教师要为对话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亲近文本,产生对话的欲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随时提供可能的帮助,使对话顺利进行;也有教师归纳出若干可操作的对话式教学实施模式,如“参与—体验—分享”、“合作—交流—评价”、“涵泳—熟读—玩味”以及问题式阅读、批注式阅读等,可供参考。

  • 123456...11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