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奇百怪的趣诗欣赏108(四)

 宏琰飞的图书馆 2012-10-27

088诗改词

 

 

  诗改词:通过句读把诗读成词,偶尔可加减个别字。近似櫽括体,但有异。櫽括体作了较大的文字改动,诗改词在文字上基本不变。

  清时,有一工于书法的汉官抄唐王之涣《凉州词》七言绝句一首,奉献给慈禧太后,诗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君一时不注意,竟将“间”字漏写,老佛爷一看,这还了得,明明欺我满人不懂唐诗吗,,立即传上此人,欲问此人欺君之罪。此人急中生智,辩道:此乃臣将诗改为词,并非欺君,并断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老佛爷明知此人在狡辩,但爱其文才,也只好不了了之。(还有一说是纪晓岚的故事)。

 

  又有人戏作一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词云:

  朝辞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89剥皮诗

 

 

  剥皮诗:是一种仿造诗,又称拟古诗、戏仿诗、依访诗、套改诗、仿拟诗,是古代幽默杂体诗的一种。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改动或仿拟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赋予该诗以新奇的内容。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以及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效果。

  清顺治年间,有两个大臣先后巡按江南,前一个是秦世祯,人称“铁面”;后一个是李成绍,他恰恰相反,人称“糟团”。于是有位文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于按院衙门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此诗由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脱胎而来,趣改巧剥,颇为辛辣。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年代初,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国产设备。画家华君武作漫画予以讽刺,仿贺知章《回乡偶书》题诗一首,使得诗画相映,幽默成趣:

  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

 

  剥皮诗除在原诗上改动,或仿照原诗的形式与口气外,也有的在原诗上采取增减的方法,叫做增减诗。减字的又叫减字剥皮诗,增字的又叫加冠诗。

  唐朝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78)秋天,魏扶被派往某地担任科举的主考官。他一进入考场,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张贴示众:

  梧桐落叶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前两句演染了考场的肃穆气氛,也表示了坚决杜绝舞弊的决心。后两句是说:自己也经历过应考的辛苦,如今一定要善待应试者。可是,此人言行不一,评卷极其苛刻,导致考上的人极少,引起应试者的强烈不满。有一个考生就将他各句诗的头两个字抹掉,使它成了一首五言绝句:

  落叶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这一来,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与原作完全相反,气得魏扶吹胡瞪眼。此事成了当时的趣闻。

 

  宋汪洙《神童诗"四喜》为世人所熟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有“诗医”认为,这首诗太瘦,宜吃补药——在每句开头加两个字,运用夸张手法,那么,“乐”则更突出。后人将此四喜诗加冠两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

  同时,又有“诗医”在此诗上做文章,把它改成了《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雨,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状元金榜题名时,梦里。

  这首诗运用“逆转”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生四“大” 悲。

 

 

090集句体

 

 

  集句体分为集句诗和集句词,这个比较好理解。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集句诗,要求有完整的内容和崭新的主旨,要求符合诗词格律,要求上下一气,浑然天成。“集句”一名,出自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但它的创作,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招叶致远  作者:宋·王安石

  山桃溪杏两三栽,唐雍陶《过旧宅看花》

  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最是一年春好处,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明朝有意抱琴来。唐李白《山中与幽人独酌》

 

 

  示黄吉甫  作者:宋·王安石

  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势比凌歊宋武台。 (杜牧《题池州贵池亭》)

  尘世难逢开口笑,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醉时歌》)

 

  集句词,是集前人的诗句、词句杂缀成词。在宋代出现,这与宋词的繁荣有关。宋人集句词多数是集唐人诗、也有少数是集当代人的词句。名家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等均有集句词。元明清各代续有所作,清代集句词作者更多。

 

  忆王孙二首   元  汪元量

  汉家宫阙动高秋, (赵嘏《长安晚秋》)

  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今日晴明独上楼, (卢纶《春日登楼有怀》)

  恨悠悠,         (白居易【长相思】)

  白尽梨园子弟头。 (赵嘏《冷日过骊山》)

 

  吴王此地有楼台, (刘沧《长洲怀古》)

  风雨谁知长绿苔。 (李远《听话丛台》)

  半醉闲吟独自来, (高骈《访隐者不遇》)

  小徘徊,          (李商隐《蝶》)

  惟见江流去不回。 (窦巩《南游感兴》) 

 

 

091独木桥

 

  一般来说,一首诗中韵字不许重复,除非意义不同。连续用同一韵字的诗为独木桥体,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用韵险窄的诗体,即独韵诗,又叫福唐体,创始人为黄庭坚。黄庭坚有《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瑞鹤仙"隐括《醉翁亭记》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荒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

  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难,醉翁亭也。

 

 

  柳梢青    辛弃疾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

  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

  休采药难。人沈下土,我上天难。

 

  折桂令  

  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

  酒色迷人,财气昏人,缠定活人。

  钹儿鼓儿终日送人,车儿马儿常时迎人。

  精细的瞒人,本分的饶人。不识时人,枉只为人。

 

  长思仙    "马钰

  功要圆。行要圆。修炼身中子母圆。何愁性不圆。

  喜团圆。十分圆。云水风邀月正圆。无分昼夜圆。

 

  如梦令  二首  "卓人月

  娘问为何不去,爹问为何不去。

  背地问檀郎,难道今朝真去。

  郎去,郎去,打叠离魂随去。

 

  今日问郎来么,明日问郎来么。

向晚问还频,有个梦儿来么。

 

  痴么,痴么,好梦可知真么?

 

  扬州慢   略叙偕墨同游踪迹,伤怀曷已    叶圣陶

  山翠联肩,湖光并影,游踪初印杭州。

  怅江声岸火,记惜别通州。

  惯来去、淞波卅六,篷窗双倚,甫里苏州。

  蓦胡尘纷扑,西趋廛寄渝州。

  丹崖碧山献,共登临,差喜嘉州。

  又买棹还乡,歇风宿雨,东出夔州。

  乐赞旧邦新命,图南复北道青州。

  坐南山冬旭,终缘仍在杭州。

 

 

092变体诗

 

  不合格律的诗也被称之为“变体诗”,又叫“拗体诗”。这里所说的变体诗,其实指通篇压韵的诗。古代的诗通常要求下句押韵,词的要求因词牌而异,但也有些诗词句句都押韵,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句句都押韵中有一种间韵诗,又称平仄两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变体诗   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本诗仄、平两韵相间,单句韵脚“畔、岸、看、算”属“十五翰”仄韵,双句韵脚“天、船、眠、边”属“一先”平韵。

  就内容来看,首联写来到吴江之畔,再向东南去道路已尽,却又碰上傍晚下起雨来,更加使人烦闷;第二联写鸥鹭在雨中斜飞,船只在逆风中行驶,人也应该同逆境拼搏,这句好像是作者自勉吧;第三联定偶然在小岛寺旁停帆观看,十分羡慕渔翁放下钓竿,悠闲地睡眠。最后一联引用一个典故来表示自己追求的志向,这个典故是范蠡功成而退的事。

 

 

093转韵诗

 

  转韵是古体诗的特征,为近体诗所无。《诗经》在押韵上就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由于一韵到底的诗,易流于平板,转韵的诗多波澜变化,所以唐以后的七言古诗,转韵之作多。

    转韵的形式不必一定,每四句转韵的称为逐解转韵格,六句、八句、十二句等转韵的称为逐段转韵格。

  词中有转韵,转韵的多为小令,如《菩萨蛮》、《虞美人》,长调很少转韵的。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 作者:唐·王建

  辉天复耀地,再为歌咏始。素传学道徒,清门有君子。

  文涧泻潺潺,德峰来垒垒。两京二十年,投食公卿间。

  封章既不下,故旧多惭颜。卖马市耕牛,却归湘浦山。

  麦收蚕上簇,衣食应丰足。碧涧伴僧禅,秋山对雨宿。

  且欢身体适,幸免缨组束。上宰镇荆州,敬重同岁游。

  欢逢通世友,简授画戎筹。迟迟就公食,怆怆别野裘。

  主人开宴席,礼数无形迹。醉笑或颠吟,发谈皆损益。

  临甃理芳鲜,升堂引宾客。早岁慕嘉名,远思今始平。

  孔门忝同辙,潘馆幸诸甥。自知再婚娶,岂望为亲情。

  欣欣还切切,又二千里别。楚笔防寄书,蜀茶忧远热。

  关山足重叠,会合何时节。莫叹各从军,且愁岐路分。

  美人停玉指,离瑟不中闻。争向巴山夜,猿声满碧云。

 

 

  西洲曲  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杰作,也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作品通过季节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缠绵,笔触细腻。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沈德潜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094促句诗

 

  促句诗是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厌,以三句一转韵,须有气韵,有胎息,非多读古诗,不能应手也。否则掉转不灵,便失之滞,锻炼不精,又失之俗。兹将其作法略示于后:

 

  悲秋  宋筠

  江南秋色摧烦暑,夜来一枕芭蕉雨。

  家在江头白鸥浦,一生未归鬓如织。

  伤心日暮枫叶赤,偶然得句应题壁。

 

  上诗“暑”、“雨”、“浦”三字为一韵,“织”、“赤”、“壁”三字为一韵。然六句却有六转。第一句是虚写秋来,第二句是实写秋来;第三句是因秋思家,第四句是思家不归;第五句是怕到秋深,第六句是作诗悲秋。层层都到,可与文忠公之《秋声赋》并传。

  

  鲁直观伯时画马诗云: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

  木穿石盘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吃逢一豆。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着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此格禁脔谓之促句换韵。其法三句一换韵,三迭而止。此格甚新,人少用之。

 

  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节奏急促有力。

 

 

095掉脚诗

 

  掉脚诗也叫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今天通称三句半,大多是用来讽刺的。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

 

  正德年间徽郡地区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只好哂而逐之。谓此类人世之少有,无赖亦可谓勇也。

 

  广笑府 作者:明·冯梦龙

  潘生赴京应举,酒店女主人姓陆,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一老人劝免: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两人相别,因其中一人瞎一目,有好事者写诗开涮:

  好友情义长,相别在江阳。两人齐下泪,三行。

 

  讽时事诗

  字如绿豆蝇,人若死魂灵。问君何门派,流行。

  剧情太平常,演技更乖张。为求观众看,脱光。

  满脸扑脂粉,镜头加柔晕。只为演女孩,装嫩。

  出口就成脏,头发乱又长,书家真本色,疯狂。

096疑问体

 

  从头到尾就是问。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作者:皇甫冉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这首诗借问句,把流水、树丛、山色、云霞写得扑朔迷离,饶有情趣。这样的问句似问非问,十分随意。无须回答,也无从回答。

 

 

097双关体

 

  双关体也就是诗中某些重要的词句是语义双关,这种诗称语义双关诗:双关诗分两种,一种是同音双关,还有一种是意义双关,此指意义双关,包括同字双关(使用相同的字构成双关)。

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字谐“悲”。主要的谐音字有: 

  1、以「莲」谐「怜」,表示怜惜,怜爱,怜子的意思

  2、以「棋」谐「期」

  3、以「走」谐「诅」或「咒」

  4、以「碑」谐「悲」

  5、以「雉」谐「涕」

  6、以「梳」谐「疏」

  7、以关闭之关谐关念之关

  8、以布匹之匹谐匹偶之匹

  9、以厚薄,帘薄之薄谐薄情之薄

  10、以物之苦辛谐人之苦心

  11、以光之亮,,明谐人之亮察,照拂,表明

  12、以梧子谐吾子

  13、以丝子谐思子

  14、以相丝谐相思

 

  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七步诗 作者: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烧豆秆煮豆子的现象,说明了同根生的东西之间互相折磨的不应该,词句不俗,语意双关。曹丕听了,也不免触动了手足之情。恰好这时太后也听说了,赶快出来查问,曹丕这才改变初衷,不再为难曹植,封他为甄城王。

 

  蝶恋花·答李淑一 作者: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首同字双关的双关诗 ,词中的“杨柳“表面是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 

 

 

098排比诗

 

  排比诗,是借用语法中的排比句而言,我认为就是同一字在同一位置反复出现。这样的诗出不少。

 

  清朝初年,有一些原来高喊民族气节的官吏,看到局势稳定,纷纷投靠清廷。有人作过一首讽刺诗云: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忿满腔愁。

 

  八至  作者:唐·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六言绝句的复字诗,言意赅,有比兴,有哲理,特别是全诗的警句“至亲至疏夫妻”,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不平等、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批判。前人评之为简“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又说:“六字出自男人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谓惕然戒惧”,确是精确中肯。

 

 

 

               至深至浅清溪

 

  天童山中月夜独坐 作者:清·易顺鼎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排比句。短短四句,的天童山月夜皎洁明净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宁静悠远的心态巧妙地结合起来,颇具禅趣。 

 

  凄凉两个字 作者:清·无名氏 

  凄凉两个字,实难受,何日方休?

  恩爱两个字,常挂在心头,谁肯轻丢? 

  好歹两个字,管教旁人猜不透,别要出口。

  相思两个字,叫俺害到何时候,无限焦愁。 

  牵连两个字,难舍难丢,常在心头。

  佳期两个字,不知成就不成就,前世无修。 

  团圆两个字,问你能够不能够,莫要瞎胡诌! 

  此诗选自《明清民歌时调集》,这是清代民歌中常见的马头调。 

 

 

099换序诗

 

  将前人的名诗拿过来,说现在的事,不过得将顺序变换一下,否则就不是说现在的事了。换序之后,意思也变,这就是换序诗的特点。

  先看原诗,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吴佩孚从塘沽乘军舰南逃。当时,有人把王昌龄的诗换了个序,为他“送行”,嘲讽其狼狈相: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原诗四句,一字未改,只互换了第一句和第四句的位置,然而,诗意大变。“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用作首句,说的是出发;针对吴佩孚的行经,调作末句,说的是逃跑。“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在诗末,表达情操未改,冰心依然;用在诗首,联系末句“夜入吴”的“逃跑”,成了讽刺与幽默。

 

 

100翻韵诗

 

  翻韵诗是指诗人为求押韵,或因讽刺讥嘲的需要,故意将某些双音词前后颠倒,使之句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 “颠倒诗”。内容多寓讽谕之意,诙谐有趣,令人发笑。

 

  赠漳州崔使君乡饮翻韵诗 作者:唐·黎瓘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至州漳。

  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

  《全唐诗》(第870卷)题下原注:麻衣黎瓘者,南海狂生也。游于漳州,频于席上喧酗。乡饮之日,诸宾悉赴,客司独不召瓘。瓘作翻韵诗赠崔使君,坐中皆大笑。崔使君驰骑迎之。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翻韵,也就是把一个双音节的词颠倒一下前后次序之后,便恰恰合辙押韵。如该诗首句不说“折所柳”,而是说“折柳扬”;次句不说自己“到漳州”,而是说“到州漳”;第三句虽然不用押韵,但大家都反过来了,也就得跟着反了,将“王押衙”说成了“王衙押”。第四句后两字也得反过来,将“乡饮”说成了“饮乡”。这样一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林翰 作者:清·康熙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清康熙出游,问路边一尊石人叫什么,一草包翰林回答叫仲翁(实际是翁仲)。第二天,皇上下旨免了林翰之职,有趣的是,圣旨竟以打油诗出现。再有趣就是由于翰林将翁仲读反了,皇上旨意这首打油诗的每句话后两个字都是反的。 

 

 

 

101歇后体

 

  我们常讲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我们今天说的歇后体诗,干脆就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你自己去想。这就是影印件事体诗的特点。

 

  幽默诗 作者:无名氏

  扬子江中今若何?北方壬癸早调和。

  有钱不买金生丽,前面青山绿更多。

  我讲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出行赶路,看看天色不早,到酒店去歇息一下,准备喝三两白酒解解馋。正赶上老板问店小二:“杨子江中今若何”。客人不解何意。

  小二答道:“北方壬癸早调和”。行人心中一动,因为明白点五行、天干、地支什么的,天干中甲乙代表东方木,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不是水吗?联想到老板的杨子江中。此时用含羞姐的话说就是顿悟。知道是老板问小二酒里的水掺的如何了,小二答是甲就调和好了。

  那么既然已知,还不快走?又更待何时。刚一转身走,被老板发现,急问:“客官为何要走。”客人心说,不能买水喝呀,但也不能明说,也用隐语吧:“有钱不买金生丽”。大家知道著名的丽水产金子,所以千字文中有“金生丽水”一句。这一句也算说清了,和前两句有共同特点,虽然没提水字,但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客官要走。

  老板急了。一桩买卖没做成,岂不可惜。但是让别人抢去了也不甘心,马上回了一句:“前面青山绿更多。”大家就都知道了,青山绿水吗,又没提水字,但也说明白了,别走了,前面水更多了,我这个地方北方壬癸还少点。

  这首诗不成格律,算是打油诗吧,但是细品起来,非常有趣。

 

102藏字诗

 

  前面说过的嵌字诗应该包括这个藏字诗,可我看来那个嵌字诗应与这个不同,这个藏字诗是每句的某一位置上有一个特殊的字,将各句的这些字连起来,又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意思,这样的手法比较常见,如果想找几首不错的藏头诗,一点不难,现举几例:

  首先说一下,嵌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叫法也就不一样。如:

  嵌在第一字的为“鹤顶格”;

  嵌在第二字的为“燕颔格”;

  嵌在第三字的为“鸢肩格”;

  嵌在第四字的为“蜂腰格”;

  嵌在第五字的为“鹤膝格”;

  嵌在第六字的为“凫胫格”;

  嵌在第七字的为“凤尾格”;

  其它还有好多格式,不下五十多种。

 

  藏字诗 作者:明·施耐庵 

  芦花丛里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逃难可无忧。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军师吴用为了诱迫卢俊义上山入伙,化装成算命先生,在卢家的墙题下的反诗。诗的每一句第一字合起来,就是“卢(芦)俊义反”四字。后来卢的管家向官府告发,逼得卢俊义不得不上了梁山。

 

 

  沽酒 作者:清·伦文叙 

  有心披星戴月来,

  柴门紧闭未曾开。 

  出声高叫惊邻里,

  卖酒人家快出来。

  这首诗的来历是这样的:伦文叙半夜三更去敲一家酒店的门,说要沽酒。店家颇为不悦,有意刁难,就指着对面柴店的招牌,要马上以“有柴出卖”为字首,做一首嵌字诗,不然别想买酒。伦文叙当然是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吟出上面这首诗。

 

 

103辘轳体

 

  辘轳体:杂体诗名,也称轮回体,是主题相关的组诗。起于明清,类似游戏。此体须作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开窗蝶恋香 作者:(待查)

  其一:

  开窗蝶恋香,案句兴偏长。

  我叹春犹浅,妻栽菜正芳。

  篱边花几点,雨后滴千光。

  歳未修空意,无由老自伤。

 

  其二:

  陋巷小茅堂,开窗蝶恋香。

  漠然吾厌我,梦梦忆家郷。

  艶丽花含涙,珠珠辉淡阳。

  赋诗诗未就,墙角日増长。

 

  其三:

  菜花受雪霜,緑緑与黄黄。

  执笔吾思旧,开窗蝶恋香。

  仰天羞傲骨,托酒慰愁肠。

  重歳従疏懒,相说也自装。

 

  其四:

  风动白花翔,看前路渺茫。

  妻谓梅有信,我见树为妆。

  养拙诗成癖,开窗蝶恋香。

  花禽和草木,矮屋是我郷。

 

  其五:

  狭庭果菜芳,陋巷又春阳。

  欲赋平生事,望穿旅行装。

  莺鸣梅萼白,露照菜花黄。

  相坐薫风里,开窗蝶恋香 

 

 

104神智体

 

  神智体:也称谜象诗,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是古代的文字游戏。它文字形体和笔划大小疏密的变化、位置的正反和结构的拆借增减来“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做这种诗一些人认为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叫形意诗。

  据说神智体出自苏轼,据宋人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时,辽国有一使者来京,以能赋诗自夸,神宗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便以诗诘轼,苏轼笑曰:“赋诗亦易事也,观诗难事耳。”便挥笔写了十二个字,“亭”字写得很长;“景”字则写得极短;繁体定的“画”字中间的人字还没写,“老”字写得粗大,“拖”字横了过来,而“筇”字写得极细。“首”字反写;繁体字的“云”中间断开了,“暮”字下的日斜了过来;“江”字右边的“工”弯弯曲曲,“蘸”倒写;“峰”字的山旁向右侧偏。写完之后,苏轼便计辽使读其意,辽使惶惑不能读,此后不复言诗。下面大家来看看苏轼这首诗。

 

  长亭短景 作者:宋·苏东坡

  先看一下图:

 

 

 

  怎么读呢?原来是这样: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还有一首,知道读法知后,怎么也能猜个半拉架。还是先看图:

 

  此诗这样读:

  诗短情长文半吐,山高水断二心连。

  月残楼小女何处,斜雨枯肠食不甜。 

 

 

105字迷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簪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这是一首诗迷,看似一个女子的绝情词,实际每句都含着一个数字,十句话从一写到十。第一句“下楼来,金簪卜落”的关健字是“下”字去掉“卜”就是“一”;第二句“天”里的“人”不知在哪,就是“二”字;第三句“王”没有了一直(竖)”是“三”;第四句“詈”字的“言”去留不住了。是“四”;第五句“吾”中失去了口是“五”;第六句“有上交,无下交”为“六”;第七句“皂”染黑了,白就不用问了,为“七”;第八句“分”字不用刀,就剩下了“八”;第九句“仇”字人不靠,是“九”;第十句“千”去了一撇还剩什么了。是“十”。从一到十共十个数字,就这样被巧妙地安排在一首情辞俱佳、通俗易懂的情诗里。

 

 

  谜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清南文兵注:朱淑真是南宋的一个美女,也是一位才女。

 

  一个网友有一条字迷,每句一字,清南文兵好歹算猜了出来。

  接受又离只做友,情人无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单思苦,从也单从独自愁,

  如需闭口一子伴,谁人无语又同游!

  提示一下:受字去掉又,添个友字;情字去掉一个土,再去掉一个月字,还得把心去掉;竹字剩一半;从字剩一半;如字去掉口,添个一子字;谁字去掉言字添个又字。

 

  字谜诗

  何人经商出远门,河水奔流不见影。

  千柯木材火烧尽,百舸争流舟自沉。

  谜底是:“可”字。 

 

 

106数字诗

 

 

  这种诗实际也属嵌字诗的一种,只不过数字诗较多,所以在此单列出来,这里的数字诗要求每诗都有数字出现,而且不是一种数字。但也不是十数都全。这种诗较随意一些,在此单列出来。

  据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其实,何止是唐诗,历代诗歌数字入诗随处可见。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二十四桥明月夜”、“三千宠爱在一身”、“四时可爱唯春日”、“五岳寻仙不辞远”、“六朝如梦鸟空啼”、“七八个星犹在天”、“八千里路云和月”、“九曲黄河万里沙”、“十年辛苦不寻常”、“百年世事不胜悲”、“千呼万唤始出来”、“万里归心对明月”等等。但是,数字入诗与数字诗并不是一回事。要称为数字诗,至少要有四分之三的句子嵌入数字才算“达标”。

 

  水仙子·春情 作者:元·徐再思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

  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

  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绝句 作者: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个绝句,两副绝妙的对联。嵌进了四个数量词。

  数量词在对仗之外,还表现在音调上也是平仄相当。如两个(仄仄)对一行(平平),千秋(平平)对万里(仄仄)。我在对联的讲座里还会涉及平仄相对的问题。

  总之,如此完美精巧之笔,非诗中圣手,谁能为之?

 

  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鸟也叫杜鹃。作者由花写到鸟,又由鸟写到花,尾联两句紧承上文,写出了暮春三月的思乡之情。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后两句仅十四个字,共嵌进了三个“一”和三个“三”,枯燥的数字在这里写活了。

 

  集句数字诗 作者:清·查慎行

  两岸山花似雪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二月已破三月来。

  依次采用刘禹锡的《竹枝词》、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的《渭城曲》和杜甫的《绝句漫兴》,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丝毫不显拼凑之痕迹,而珍惜春光之意,遂如己出,令人叫绝。

 

  临江仙 作者:吴承恩

  在吴承恩的《射阳先生存稿》卷四中,保留着一首数字词《临江仙》,词是写给一位名字带“九”字的人,因此该词中嵌了不少“九”字(每句或加或减都得九):

  屈指重阳将近也,五更四壁寒蛩。佳期十遍一无成。

  胡笳空拨尽,半是断肠声。

  一寸芳心些子欠,相思点在丸中。银河曲曲漫斜横。

  何时当七夕,云雨会双星。

 

  以下列出的诗中,每首仅出现一个数字,而且反复出现。

  先看半字诗,每句都有半字。

 

  半景 作者:明·梅鼎祚

  半水半烟着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沉半浮鱼艇,半藏半见人家。

  描绘出一幅空蒙迷离的烟雨春景图。

 

  再说一字詩,一字诗最多见,好多诗歌里每句不只一个“一”,而是许多“一”字,而每一个“一”字后面一般都是跟一景一物或一个动作。按诗法论,一诗中出现重字(即一个字重复出现)乃大忌,但作为一种游戏之作,“一字诗也别有趣味。

  “一”这个笔画最为简单、看似平淡无奇的汉字,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歌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用得巧妙,往往可以收到平中生奇的效果,能烘托营造出别样的意境。

  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题为《古谣》、总共428字的诗中则反复用了8个“一”字,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有景有人的风景画,并且丝毫不给人重复单调之感。

 

  回船一字诗 作者:清·陈沆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作者陈沆,蕲水(今湖北浠水)人,进京赶考,到河边时,艄公已经离岸,若等船回还和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要求艄公帮忙,船上人听是陈沆,想要帮忙,还想试试陈的才气,便出怪题,要他吟诗一首,要有十个一。只一会功夫(据说是出题的话音刚落),陈沆便吟出上面这首,船上人无不喝采。老艄公便回船,将陈接上小船。

 

 

  

  关羽千里走单骑 作者:清南文兵

  一书一印一辞行,一袍一金一送情。

  一山一寺一火把,一骑一刀一路惊。

  关羽为了寻义兄刘备,给曹操写了一封辞行的信,并将“汉寿亭侯”之印挂于堂上。曹操闻之,赶来送行,赠一锦袍,送一盘金,也显示了曹操的情意。关羽回来,二位嫂子被劫到了山上,被廖化救下。在镇国寺中,关羽又被普净暗示,所以有了防备。在荥阳,太守王植命每人一个火把,半夜烧死关羽,被胡班救出。这一路,惊险之处太多,全凭关羽一个骑马的武将,过五关,斩六将(多数只一刀就完事)。最后赶到渡口。

 

  二字诗不多,咱选个特别的。

  沁园春·赋二字 作者:清·蒋春霖

  有女同居,燕燕莺莺,才兼艳兼。

  爱杏花开候,春风似剪;床棋对处,妙弈疑仙。

  看去双文,配个人儿想见怜。

  休抛撇,怕形单影只,各自萧然。

  鹣鹣。兰夜灯前,算过了、初更漏正添。

  忆洲分白鹭,水流无迹;

  台荒铜雀,春锁何年?

  茧样同宫,鱼般比目,嘉耦宁从怨耦怨。

  厮相并,莫较长论短,两小生嫌。

  这首数名词,它只赋“二”字。但整首词字面上不着一个“二”字,而是将“二”字隐藏在词句的意思中。每句词无论是比喻、描写,还是用前人的诗句,都与“二”有关:如“杏花开候”、“春风似剪”都指农历二月,“算过了初更”说的是二更;“燕燕莺莺”、“鹣鹣兰夜”、“茧样同宫”、“鱼般比目”写成双成对;“洲分白鹭”、“台荒铜雀”则在所化用的原诗句中都含有“二”字。这种写法生动有趣,含而不露,耐人玩味。

 

  其他的从三到十、百、千、万也都有诗,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107十全诗

 

 

  这种诗要求诗中的数字较全,一般来讲,从一至十都有。还有个别的诗中除一至十外,还有百、千、万、两、双、半、尺、丈等数字。大多名为闺怨。

 

  蒙学诗 作者:宋·邵雍(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寥寥几笔,描绘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后来成为古代儿童入学写字描红本上的诗,也是儿童学习一到十的计数,是数学上的科普诗歌。

 

 

 

  

  题罗浮山 作者:佚名

  一上二三峰,烟岚四五重;

  云门六七折,八九十株松。

  以“一”到“十”十个数字来表达罗浮山的山景,比较有意趣,而又不牵强。

 

  回复家书 作者:汉·卓文君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聊无赖十倚栏干,九九重阳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祭祖问苍天,

六月三伏他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想起有情白娘子,

  偏遇无情小许仙,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

  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心月照云溪 作者:金·马钰

  一心离俗,二气调和宝,清净聚三光,四时花,五方运造,

  断除六欲,不使七情牵,持八戒,九关通,十载功须到。

  十年锻炼,九变金光草。八脉和匀,有七圣、六丁助道。

  五行咄出,四假不中留,礼三清,成不二,一性投仙岛。

  把一到十嵌在词作中,而富有意趣。上片从一到十,循序渐近指出潜修仙道性命调和的步骤,下片从十到一则指出锻炼有成后所得的成果,即便是文字游戏,也是设计高明的文字游戏,此词的用意即在强调潜心修行仙道可证。

 

  闺怨 作者:清·吴学素

  百尺楼头花一溪,七香车断五陵西。

  六桥遥望三湘水,八载空惊半夜鸡。

  风急九秋双燕去,云开四面万山齐。

  子规不解愁千丈,十二时中两两啼。

 

  闺怨 作者:清·杨继端

  十二阑干水半溪,千红万紫六桥西。

  两峰黛黯三春梦,一院花飞五夜鸡。

  鹤到九霄双翮健,书分四体八行齐。

  道人殷七归何处,百尺高枝莺又啼。

  此诗亦限溪、西、鸡、齐、啼韵,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半、双、尺等十七字。与前文吴学素、蓝燕两媛之作相比,仅少用一“丈”字。

 

  闺怨 作者:清·况周颐

  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 

 

 

108数迷诗

 

 

  数谜诗一般称数学诗。数学诗溶文、史、数、谜于一体,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算题形式,它与现代的数学题相比,读起来更有意思,朗朗上口,但对我们现代人而言理解起来更难一点。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  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它以数字谜语,又似趣味数学。它犹如今的一道趣算数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孙子剩余定理)。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看下面用诗歌形式的解法。

 

  韩信点兵 作者:明·程大位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这个问题在宋代一本笔记书里也有一个诗歌解法:

  三岁孩儿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

  七度上元重相会,寒食清明便可知。

  古代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所以上元指15,又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是清明节前一日,所以寒食清明指105。这二首诗解法都一样,答案是23

 

  饮酒醉人 作者:明·程大位

  肆中饮客乱紛紛,薄酒名醨厚酒醇。

  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

  共同飲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顏生。

  试問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

  这道诗题大意是說:好酒一瓶,可以醉倒 位客人 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 33 位客人醉倒了,他們总共飲下 19 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別是多少瓶?文海注:本诗名为清南文兵加的。

 

  寺内僧几何 作者:清·徐子云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

  三人供食一碗饭,四人同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诗句的意思是:寺内有三百六十四只碗,如果三个和尚共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个和尚都有得吃,寺内共有和尚多少个?

  “周尽不差争”意即很准确。如果用现在的代数方程式来解答,设寺僧为x,列出如下算式:

x/3+x/4=364,    可得出x=624     即寺里六百二十四个和尚。

 

  荷花的数学诗 作者(待查)

  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百鸟朝凤图 作者:明·伦文叙

  有一则数学诗的故事由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担当主角特别有情趣。

  一天,某官员拿出一幅古画《百鸟朝凤图》请伦文叙题咏。他沉思片刻写下这几行: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表面看来,前两句毫无味道,实际上是巧思的结果;经运算:“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2。“三四五六七八只,乃3×4125×6307×856。四组数字相加之和,正好是100只。这首诗有如智力游戏,启人以智。两句和起来刚好是一百只,正切百鸟得图意,绝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