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料青花残片,请懂青花的老师掌眼,(伪专家勿评)

 青花瓷收藏文档 2012-10-27
苏尼勃青料浅说 (2007/04/28 17:55)
(引用地址:未提供)
标签:  
目录: 古玩鉴定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苏尼勃青料与国产青料在所含微量元素上的最大不同,是因为前者高铁低锰,后者低铁高锰。采用前者于瓷件上作画,再通过高温的炼就,青料中富集之铁即能深深地陷入胎骨,而且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还将会如同古陶和商周青铜器般,缓慢地开始它质拆解、热释光、量衰变或称脱玻化之类的进程,才能使釉面既保持凹凸不平,又能使青花结晶斑于形态上获得继续“改良”,于色彩上除蓝黑色外,更有铁棕色和银灰色的不断丰富。由于青花料中包括主料氧化钴在内的轻、重元素通过了六、七百年的再“浮沉”,尤其是轻比重元素的不断外析和凝聚,才使“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苏尼勃青料中铁元素的下陷与比重较轻元素的上分析,除了钴料本身的成分因素,更需要的还得有漫长的岁月积累,不管当今仿家的技术和装备够上如何水准,其仿进口料的青花瓷,都可于青花的烧制迹象中找出与真器的差距来。即使你找到了当年波斯料的产地,采用该料作画了,烧制后很可能也仅够个雏形,与现今大家所看到的这般效果还应该有所差异。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元末和明代永、宣时期对进口料的使用:于众多瓷件青花发色的互有差异和结晶斑状态的不甚相同上,证明当年瓷工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是多选择的,如青料溶液的浓度、与国产料不同比例的掺合以及对窑温的控制等。对使用进口料瓷器的鉴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手法,它们除了均具备发色蓝(包括深蓝、翠蓝和蓝中闪紫)而纯正这个共性,还应允许征貌差异的可能,一种为青花发色蓝而纯正且有浓重的凝聚点,但施釉较厚的。这一类器物由于釉层厚,结晶斑未能“咬”出釉层,所以釉面没有不规则的失透坑点,但在侧光的条件下仍可发现罩着浓重青花部位的釉面有着明显的凹陷和下“箍”现象;一种为结晶斑凹陷虽不很明显,但已“咬”出釉面,致使釉面溢有锡光现象的;一种为结晶斑已咬出釉层,其不规则且失透的坑点可见,线条下箍明显,锡光现象不一定的。按色泽分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1、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2、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3、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A、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B、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晕散情况尤为明显,其釉面多肥厚莹润。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4、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甚远。
5、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这一类器物的绘画用笔由于没有浓重的汇集点,缺少形成的“温床”,所以一般找不到蓝黑色的青花结晶斑、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凹陷现象当然更无从谈起。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这种情况,由于缺乏苏尼勃青料至关重要的特性,若更没有其它辅助信息可提供,则极容易被人打入冷宫甚至赝品的行列。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