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夷融合是迁安古文化的特色

 指间飞歌 2012-10-28

 

华夷融合是迁安古文化的特色

[ 来源:迁安政府网 | 发布日期:2012-10-22 ]

  古迁安地区的文化特色是史籍所反映的华夷融合。

     迁安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龙山西侧的爪村遗址及周边生息。滦河流域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而且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交往、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在滦河流域“逐水草往来迁徙”,灭蚩尤、融炎帝部落,形成炎黄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

     尧、舜、禹时为冀州--幽州地,进而成为夏先族崇尚“花(通华)”的部落,形成华夏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商为孤竹方国。商的先祖至契,融华夏族形成商(华夏)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西周末,分属孤竹、令支国。因北邻山戎崛起,形成先商在此地留守分支部族与山戎部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春秋初入燕国。秦汉属辽西郡,形成燕民、胡、戎、匈奴与汉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东汉末至三国初,北邻乌桓崛起,形成乌桓与汉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前燕、前秦、段辽、石赵、冉魏、慕容各燕、冯氏北燕统治,形成鲜卑、羯族、氐族、匈奴与汉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北魏鲜卑拓拔氏实行全面汉化,时为平州辽西郡肥如县的迁安地域,成为鲜卑与汉族融合的最为活跃的地区。

     历北齐、北周、隋唐,古迁安由肥如县改称北平郡新昌县、平州卢龙县,都是北方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北的高丽、朝鲜族与汉族融合的最为活跃的地区。

  辽(宋)金元时期,古迁安由平州安喜县、卢龙县改称迁安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分平州卢龙县地安置掳来的定州安喜县民,设平州安喜县。形成契丹、奚族、女真、蒙古、高丽人、渤海人与汉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

     明代,将长城之北原属迁安地域集中安置了蒙古族朵颜三卫。清代将长城之北及长城南麓一部分作为满族集中安置地,形成满族与汉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

     纵览迁安五千年历史,迁安不仅有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传承,更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兼具了中原地区稀有的游牧民族文化和北方游牧区域稀有的农耕民族文化。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形成了迁安独有的文化特色。

     其一,尚武轻文的刚健性。唐前尤为突出,不出文进士,多出军事将帅,辽、金开始出现文进士。

  其二,汉胡交融的包容性。元末以前,多为异族统治,各族杂处,不因族别不同而械斗。早在黄帝部落融合了炎帝部落后,对荤粥部族也仅北逐而已。

     其三,取长补短的吸纳性。商末孤竹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也是要汲取新的文明养分,《采薇歌》应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东汉京都洛阳造纸新技术出现不久,就开始被这里应用,直至清末成为享誉全国的造纸之乡。汉末公孙瓒到千里之外的缑氏山中,从名儒卢植读书、学儒。辽、元、明三代大量向此地移民、招流民安置。辽初,外地的牛酒酿造技术就传播到这里。

     秋千经这里荡入黄河流域,戎装经这里试穿,才全面影响了中原的军旅服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经这里北播传唱;戎豆、大葱从这里向中原移植。正是古迁安人民传承的上述特点,造就了迁安文化的地域特色。

     (摘自《黄帝文化研究》第四期《黄帝故乡几多英雄被传唱》,作者系市文广新局局长)

(编辑:俞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