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大牌坊被拆,刺痛公众文化记忆

 都市生活台 2012-10-28


近日有两条“准文化”新闻,引人关注。第一件是发生在文化重地故宫博物院;第二条,则发生在武汉大学。


先说头一桩:日前有一位曾从事过编校工作的济南市民,职业病发,从女婿随身带回的一本名为《故宫导游图》的小册子中,挑出了100多处错误,于是向媒体爆料。当然,博物院已声明,该导游图为无照游商兜售的非法印制品,并非故宫官方发售。


翻开这版导游图,你会发现错谬之处,不可思议。其实,平心而论,谬误如此触目惊心的印刷品,确实不大可能出自故宫博物院之手。就算故宫再没文化,也不大可能闹出这类笑话。


这个本不该算在故宫头上的错,却仍成为舆论焦点,或许是故宫在为其他的“没文化”行为买单。比如,去年“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回想起来,错谬依然刺眼;更糟的是,其拒不认错的诡词强辩,更是让其形象大为受损。


国庆中秋大假刚过,故宫红墙碧瓦被乌泱泱的人群吞没,人挤人的痛苦观览经历,都让人们对故宫不顾承载能力和文化传承,只顾收票而不限客的逐利嘴脸印象深刻。这样的故宫里,飞扬着“山寨二十四帝”的导游图,你说这错,民众愿意算在谁头上?


而武大似乎很委屈。只是自家换个门脸,孰料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虽然“珞山樱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两处地标性景观,但这次拆除的,并非当年那个木质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结构的“假古董”。


但是,在三十年的建筑都算有年头的“历史古迹”的语境下,20年的武大牌坊,何止只是水泥大门这么简单?何况,它一直是这所名校的文化名片,是武大乃至华中地区传承的一种文化记忆。


当然,也正如同济大学张闳教授所言,虽然之后会重建,但这次引起民众情绪抵触,还是因为“‘拆’的动作”。而进一步而言,相比拆楼拆门等具象的建筑变更,民众更反感更抵触的,是对文化和记忆的拆除与毁损。就像故宫里,一些浓郁的商业因素的入侵,是对文化乡愁的毁灭性侵蚀。


而作为另一个文化记忆和文脉传习的圣地,一些人文高校,如果在这方面也逐渐失守沦陷,那么,人文香火就只能在历史记忆中凭吊钩沉。一个错字导游图,一片牌坊废墟,之所以引起争议和关注,是因为它们搅动激起了人们关于捍卫“文化记忆”的决绝之心。


李晓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