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时空 文化频道

 终归一梦 2012-10-28

红星二锅头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1 语言转换:   收藏本页

人的因素才是老字号存活的关键
   
很多北京人都说,北京著名商业街有这样一条隐藏的规律:千万别挪地儿,一挪地儿准兴旺不起来了。北京人在说到这条规律时往往会搬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是东大桥的白云小商品市场,自从搬到四环以外就没了生气,直到关门大吉;二是雅宝路服装市场,在把路边摊位收编进“老番街”后便一蹶不振,连传统主颐俄罗斯人都不见了踪影;三是与三里屯酒吧街并立的三里屯服装一条街,搬入旁边的雅秀服装市场后也曾一蹶不振,还好管理者改变了经营思路,才使其起死回生。

极具代表性的红星标志只能在厂门口的小巧铭牌和公路边饿路标上才找的到

    令人不解的是,雅宝路和三里屯并没有搬出原来的位置,怎么也没延续过去的兴旺呢?看来改变地理位置只是导致它们衰落的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经营者的改变。让这些小商户从路边摊位进驻商厦时,他们自然有很多顾虑,其中大部分老商户会选择离开,这也就造成了整个商业街区固有经营理念和购物氛围的遗失,而新商户构筑起来的理念和氖围还没来得及积淀,很难让挑剔的北京人买账。
   
由此可见,人与其创造的精髓是决定一个地方兴衰的关键,不仅现代商业街区如此,过去京城的老字号也不例外。先看长春堂和德寿堂这两个京城著名的药铺,在北京人认药不认店的年代。如果长春堂没有孙老道自制的消暑闻药“避瘟散”,德寿堂没有老掌柜康伯卿与著名中医吴鸿溪研制出的“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并将其传承至今,他们的字号很难挂到现在。再看看反面例子,曾在北京艺术界红极一时的刻刀张,便因为老掌柜张凤鸣没把全部手艺传给后人而招来消亡的结局,即使其徒弟想东山再起,由于没了一脉相承的精髓,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红星大厦已把现代化写字楼当成了自己的门面

    北京红星是解放后创造出来的白酒名字号,其兴盛凭的是“掐头去尾截取中段”的北京烧锅酒酿造工艺和在北京人中“大众名酒”的口碑。虽然酒厂几经变革,但红星二锅头“一等质量。二等价格,三等包装”的风格始终没变,才使红星品牌至今仍极为响亮。在一切都现代化的今天,红星酒厂变成了股份制公司,二锅头也尝试着用瓷瓶包装,下一个改变又会是什么?真希望红星现在的掌门人能以刻刀张为前车之鉴,并且看到曾经尝试改变商标和包装给销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更换厂址后坚守工艺、质量和El碑,让红星二锅头继续成为北京百姓心中抹不去的印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