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体阴用阳“浅析

 11jiuge 2012-10-28

“肝体阴用阳“浅析

来源:摘自《时珍国医国药》文/万启军,张德新,唐宏图 作者:“肝体阴用阳“浅析 2006-9-18

摘要: 其精辟地概括了肝刚素相济、阳用易亢、体阴易亏、体用互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对肝病的临床用药及调护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肝体阴用阳”理论的发生“肝体阴用阳”语出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虽然体用二字早就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但体用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畴直至经历了宋明时期的发展最终走向成熟,而其中......


     “肝体阴用阳”语出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其精辟地概括了肝刚素相济、阳用易亢、体阴易亏、体用互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对肝病的临床用药及调护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 “肝体阴用阳”理论的发生
    “肝体阴用阳”语出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虽然体用二字早就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同样,中医学也早在第1部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便应用了“体”“用”二字。但体用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畴直至经历了宋明时期的发展最终走向成熟,而其中医学大量涌入则发生在明清时代。明清医家体用以说明脏腑,如《景岳全书》云:“心肺……阴体而阳用也,大肠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其如遣药立方也不无讲求体用者。明.时珍
《本草纲目·序》强调指出,用药宜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这便是形成“肝体阴用阳”理论的时代文化背景。显而易见,肝体阴用阳”理论的发生是通过移植哲学之体和范围嫁接于肝脏理论之中来完成的。这也是其他中医体用理论在应用上的共同特征。有人提出:“肝体即肝之质体,或日形体……肝用,泛指肝之一切活动…”。并认为,“肝体阴用阳”是在具体层次含义上应用体用范畴的,即一物之体用。至于对“肝体阴用”的具体诠释,尽管后世有着诸多观点,但无疑是以秦伯未先生的见解为最基本却又最少思辨成分的。其日,“肝主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2  从“体阴用阳”看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体阴用阳,其意为:肝“体阴”一方面肝属膈,属阴脏;另言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是言生理方面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在病理方面,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病常见肝阳上亢和肝风动内动。肝阴肝阳共存于一体,对立统一,消长平衡则肝不偏不倚,不亢不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若肝用异常则疏泄失度,阴阳失衡,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且可互相化生,如气郁化火·火极生风,阳亢生风,表现出升、动、逆、窜的病理趋向。概而言之,气、火、风、阳皆乃肝用异常的四种病理表现形式,所谓一源四歧而已,在证候上常归纳为实证。至于肝体不足则出现肝阴亏虚,肝血不足之病理,在证候上常归之虚证。由于肝在病理上常表现肝阳易亢,肝体易亏而导致临床肝病热多寒少,阴血虚多而阳气虚少的局面,使医家要么治肝用,要么补肝阳,而忽视了其阴阳本身互根互用互制的联系。所以阴阳互根互化,肝脏亦不例外,体阴不足可导致阳用异常,阳用异常亦可导致体阴不足,所以临床上标实之下常有本虚,本虚之证亦见标实,尤其肝病为慢性迁延时,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故肝生理上体现出“体阴用阳”,刚柔相济的特性。病理上表现为阳用易亢,体阴亏易,体用互病的特点。

3  从“体阴用阳”特点探肝病的用药及调护
3.1  疏肝平肝理气以助肝“用阳”肝“用阳”为病,多表现为实证或阴虚阳亢等“肝用有余”之证。肝为刚脏,相火极易妄动,常因肝气过盛而致相火盛,凡相火过极必炎上而致晕、头痛、双目胀病、耳鸣等。肝性似风,风性易动,有“肝为风脏”之说,多见抽搐、震颤等风动证。且肝气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最易抑郁、横逆或上逆而出现两胁胀痛、头晕、呕恶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影响三焦通利,致水液代谢障碍而成水肿、鼓胀等病证;亦可致情志异常而见抑郁、悲忧善虑,影响胆及脾胃,可见口苦、黄疸、厌食、腹胀等症状,有肝气乘脾、肝脾不调,肝气犯胃等证;肝之疏泄失常,可致月经不调,遗精早泄等病证。故肝“用阳”为病应根据肝气实和虚致亢等情况用药。以邪盛之实为主则泻肝火,清降肝气,理肝气,破肝气,息肝气,潜镇肝阳等。如龙胆草,香附子,枳壳,枳实,青皮,沉香,川楝,佛手,玫瑰花,牡蛎,珍珠母,天麻,钩藤,羚羊角等。以畅达、和凋肝脏之气及肝络之气。

3.2滋肝养肝补阴以资肝“体阴”肝主藏血,肝赖阴血之滋养而发挥其“体阴”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润不能调合”之说。《内经》中有:“以辛补之”及“以酸补之”等说法。清·尤在径说:“以辛补之,是补其用。以酸补之,是补其体”。肝体之病,以阴虚血亏为多见,肝之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如不能滋养于目,则两目昏花于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不孕等。《素问·五脏生成》云:“目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藏血功能减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呕血、血崩等。肝之阴虚血亏,肝体失柔,可致肝气升泄太过,致阳亢风动等病变。肝之体病对他脏亦有影响,如心肝血虚、肝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在临床上肝体病就应从其本身的特点把握用药。选用滋肝、柔肝之品。如当归、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桑椹等。

3.3  阴阳互滋互用以现“整体观”肝“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肝病在各脏腑的病变中最为繁多,究其原因,主要与肝病本身的复杂功能及特征有着密}刀的关系,体阴质柔与用阳性刚是互相矛盾而又统一协调的。肝脏在平时所以能保持肝气、肝阳不致亢旺,全赖阴血的涵养柔润。如果阴血亏虚,不能濡润肝木,则不免生热,助阳升风,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肝病时必须注意“体用”互制互滋这个问题。还应注意掌握“肝气为可犯,肝血自当养”的方法。滋阴不忘疏气。柔养不可呆补。肝体阴不足可致肝气不畅,若专一添补,则有碍气化,除用枸杞、熟地、生地、麦冬、沙参之外,还可用柏子仁、肉苁蓉等辛润之品及香附等防甘味呆补。理气破气药大多香燥,更有伤阴之弊。用疏肝理气药时,常选用辛轻清之品,如玫瑰花、蔷薇花、佛手花、月季花、泽兰叶,佐枸杞等养阴之品。又肝之阴阳与。肾阴阳互根互用,同源于精血。用药可用补肾阴助肝阴以制肝阳。如黄精,黑芝麻,熟地,菟丝子等。正是由于肝体阴作阳学说有着如此广泛的理论基础,因此才能对肝的生理、病理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对中医肝病临证有重要意义。

3.4“静养心情”以顾“体阴用阳”肝体阴用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在藏象学说指导下归出来的生理病理特点。天人相应,肝应春生之气,而主生发,故整个脏腑的气化、气机的升降出入,必赖肝气的生发鼓舞。“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心静养动,则肝郁怒无源;节房以养肾。肾精足则以滋肝。故肝病诸证配合心理治疗,调摄精神,怡情达怀,也是肝病治疗中平衡“体阴用阳”的重要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