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的生理特性

 小小小妙音妙音 2019-06-04

肝主疏泄与肝藏血之间的关系
•疏肝调肝法:逍遥散中的白芍、当归
•清肝泻肝法:龙胆泻肝汤中的生地、当归
•养肝法:一贯煎中的川楝子
•“疏肝不应”
•肝郁日久,极易化火而伤及阴血,诸如头晕
耳鸣,口燥咽干,心烦多梦或不寐,大便燥结,
小便淋漓,口苦舌红,脉弦细而数,种种阴虚
火旺证象,纷至沓来,此际若再以常法疏肝,
则其用药不免于香燥,必致阴血愈亏,肝气愈
滞,肝火愈炽。也就是说,明明是肝气不舒,
可怎么“疏”也疏不动,反而助了肝火伤了阴。
•滋水涵木

1、肝主升发

·肝五行属木而应春,木主舒展而春主生发,故取春木

冲和生发、舒展条达之象来形容肝之疏泄功能,故肝

主升发。

·肝对气机的疏泄作用,以通畅为顺,犹如树木枝条之

旁达伸展而不可抑郁,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针对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点,临床上

对肝病的治疗,特别强调疏肝治法的运用。


2.肝为刚脏


·刚,有刚强急躁之意。是比喻肝有刚直不阿,勇猛顽强之

性,故又称“肝为将军之官”。肝的刚强之性,主要体现

在“肝气”上,如肝气太过,则人急躁易怒,而似刚强;

肝气不足,则人恐惧胆怯,而似不刚。


·病理情况下,肝的刚强之性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肝病的病

势较为急重,如抽搐、惊厥等症;二是肝病往往不限于本

经,常欺强凌弱,影响其他脏腑,故又有“肝为五脏之贼”

之说。

·古医家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在五脏发病中,以肝脏发病为

最多。

·李冠仙《知医必辨》曰:“五脏之病,肝主居多,而妇人尤甚。

治病能治肝主,思过半矣。”张山雷《藏府药式补正》云:

“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

之效。

·在外邪致病中,风为百病之长,而“风气通于肝”(《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不仅外风可挟其他五气直接伤肝,而

且六气皆可引起肝风内动而耗损肝血,足见肝为弱不禁风,

易为风动之脏。在内伤致病中,因情志不调,或饮食失节,或

劳役过度皆可伤肝而发病。

·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治肝“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

伐而宜和”,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肝恶刚燥,喜柔润。在治疗

肝的病证时,不应动辄即用刚悍克伐之品,戕伤肝木生发之

气,使脏气受损,而应时刻注意维护其柔润之体,保持其柔顺

之性,使正气存内,百病不生。

3、肝体阴而用阳
·“体”指肝之本体,“用”指肝的功能活动。肝藏血,故
体阴;肝主疏泄、升发,故用阳。
·肝之体阴是肝之用阳的基础,即肝为用阳之刚脏,非柔不
和,故肝必须依赖阴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肝之用阳是肝之体阴的功能体现,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主升、主动等都属于肝脏功能活动之用。
·在病理上,肝的病变常表现为肝体不足而肝阳有余,即阴
血不足而阳气上亢,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
治疗上则往往以滋补肝血而平柔肝阳为主。

4.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a.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肝者“罢极之本”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
之余”
生理:
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
病理:
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b.在窍为目
肝藏血,目依赖肝血的濡养。《素问.五脏生成篇》:
“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
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生理:
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
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肝血不足→夜盲或视物不清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两目斜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