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健康养生

 华夏易生堂 2012-10-28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为我们概括了四季养生的特点,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古人告诫我们要遵循天地之道。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并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到达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中医认为“正气”旺盛,可以抵挡致病的邪气入侵人体,“正气”虚时,人就容易生病。

秋冬之际,由于气温的变化比较快、温差大、气候干燥等各种原因,人们易患上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脏腑功能下降,吸收和代谢功能逐渐变弱,气血虚衰,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所以到了秋冬季节,当地气下降,天气寒凉时,人的阳气处于收藏状态,与外界接触的体表温度下降,护表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四肢不温、关节疼痛、风寒感冒、咽喉不适、咳嗽、甚至诱发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颈椎病、腰膝冷痛、关节炎、肢体关节疼痛、皮肤干燥瘙痒等疾病,同时血管遇寒则收缩,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而导致血行不畅,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健康和生命。

虽说秋季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但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悲忧最易伤肺。肺气脾气一虚,机体对外界病邪的抵抗力就下降,同时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医学调查资料显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期。
      养生的根本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顺四时”说的是一年四季:为核心。《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一定要让身体阳气回收,特别保养内守之阴气,以利冬季身体阳气更好的归藏。为此: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应围绕“收藏”这一原则。在此向中老年人提供一些秋冬季节养生保健防范未然的小常识。

一、起居饮食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们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进行耕作及养生。其实,一天也同样存在着“四季”(以北京时间为例):3-9点为“日春”,9-15点为“日夏”,15-21点为“日秋”,21-3点为“日冬”。   年轻人晚上不晚于22点睡觉利于阳气潜藏,老年人及儿小孩在晚21点入睡较好。早上5点左右起床活动,可增加大肠蠕动,利于浊物排出,同时此时活动还有利于阳气生发,增加人体活力和朝气。日冬睡眠犹如为人体“充电”,同时也是让我们的肝脏有足够的时间去为全身的血液进行过滤和透析,肝脏净化血液的时间是21点—3点。晚睡既耗伤阳气,同时还导致血液里的毒素和垃圾无法过滤而导致血稠血脂高,从而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早上5~6点不起则会使得阳气生发不利,人易头昏沉、烦闷、腰膝酸软等。早起活动后如觉困倦,可再睡回笼觉。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在中午点心经开放的时候休息片刻有助于养心血,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
   饮食和穿衣需根据自己的体质去做以正确的选择,中医里有个最重要的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也就是说:当身体躁热出现亢奋时,我们可以用寒凉属性的食物和选择单薄的衣服来降低机能亢进;当身体寒凉出现机能低下动力不足时,我们可以用温或热性的食物来促进机能。当身体内在出现瘀滞堵塞时,我们用植物通过疏散的方式来疏通身体管道。这就真正的符合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对证用膳食”。
      1.身体怕冷,虚寒的体质大都是阳虚和肝血虚,早饭可适当吃温热性食物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午饭及晚饭以平性食物为主,如:温性食物有“羊肉、鸡肉、海虾、韭菜、南瓜、大葱、葱头、蒜苗、蒜苔、柿子椒、香菜、南瓜、茴香、山楂;平性食物有:猪肉、牛肉、胡萝卜、西红柿、乳品、油菜、葡萄、石榴、大枣芝麻、核桃、糯米、蜂蜜、花生、鲜山药、大米、玉米、红小豆、黑豆、扁豆、蚕豆、白豆、花生、花生油、黑芝麻等。脾胃虚寒者早起和上午可饮淡的热红茶加姜片,以利于日秋及日冬阳气的收藏。同时还可以在早起或上午:健脾益气和补肾阳;如果身体还是怕冷或小便频且清长的可以在11点再加补一次;肝血虚的务必在亥时(晚上21点)睡觉。(归脾丸有健脾作用,金贵肾气丸有补肾阳作用)
      2.身体偏实、热者一般都是阴虚血热体质,要忌食辛辣、白酒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助长阳气的释放而更加不利于阳气潜藏入肾。可吃些银耳、百合、梨、荸荠、藕、海带等有助于滋阴凉血的食物,以促进阳气的收敛。血热者上午和中午可饮热绿茶,立冬前以出微汗为宜。另外还可以在下午15点后滋阴降热,也可在感觉热时即刻滋阴凉血;胃热便干唇红者,宜申初清泄胃热。(六味地黄丸和杞菊地黄丸有滋肝肾作用,六一散有清胃热作用)

3.常出现闷堵胀痛的心情不爽的属于肝郁气滞体质,可在中午或晚上炖些萝卜和陈皮汤喝,同时还可以在下午疏肝解郁。(逍遥丸和越鞠丸有疏肝解郁作用)
      4.体质平和者:中老年人脾弱,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和组织器官构成的,它们之间是靠管道经络来联系的,身体有着常年36度的恒温,过寒过热都会导致体内管道热胀冷缩的变化,从而使得气血运行速度发生巨大改变,导致脏腑组织器官机能紊乱。为保障身体气血正常运行,我们一定要维护身体内在的温度,最适合正常人的食物温度是在36度左右,不要差离太大的温度。(以下示意图可以给以提示)

身体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是保证通道畅通,二是保证气、血、津液等的运行有序。这样人就不会得病。
    二、情志调节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壬辰年秋冬季气候反常,故此时人们勿情绪波动大喜、大怒等,避免阳气释放太过而收藏不及,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容平之气,顺应秋收之道。

三、运动和保健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早晨和上午应多在室外锻炼,以增加身体阳气。但锻炼不宜出汗,同时,冬天不能做按摩,不要汗蒸桑拿和足底,以防止阳气外泄,而导致来年春天生长不及。

秋冬除食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经络的温灸补阳。许多百岁老人,在冬三月,可以用艾条温灸肚脐下的关元穴和胃经的足三里,两穴各灸10来分钟。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阳虚体质人群。

总之,秋冬季应以养收和藏为本,强肾助阴,以顺应自然,御寒健身。以使来年有个更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精神面貌,愿所有的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拥有健康快乐!

 

                           禹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