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养生大智慧

 xhwykzz 2010-02-08

    1.拇指与疾病

  拇指与头脑先天发育有关,一般以长而健壮为佳。拇指肿胀如鼓槌状,多易患先天性心脏病或支气管扩张等胸部疾病。拇指节较短,过于坚硬,不易弯曲,大多见于高血压、头痛、心脏病

  及中风患者。拇指过于薄弱而有弯曲现象,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症状。拇指一二节散乱多纹,指节纹散落不清,易患头部疾病。心理学家发现,拇指过于粗壮,则脾气暴躁;拇指过于薄弱,则柔弱

  胆小。

  2.食指与疾病

  一般以指节柔软富有弹性、圆长健壮为佳。指节的长度,第一节最长,二三节依次稍有递减。若食指偏曲,纹理散乱,与健康状况有关。食指苍白瘦弱,指尖漏缝,容易劳累、委靡不振,提示肝脏机能较差,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3.中指与疾病

  中指一般以圆长健壮为佳,指形直而不偏曲,大多心脏机能好,元气

  旺盛,精神饱满而少病。中指苍白细弱,提示心脏机能较差,造血功能欠佳。中指偏曲,指间漏缝,提示循环系统功能较差,还会影响肠道功能。中指的第三个指节不对称,第二节特别长,提示钙质的吸收功能较

  差,骨骼和牙齿会较脆弱。

  4.小指与疾病

  小指与指节长短相称、直而不偏曲为佳,小指与生育机能的强弱有关,主要反映消化系统功能。小指短小,提示生育机能弱、肾气不足,易患头晕、耳鸣、腰腿酸痛

  等病。女性多为子宫小或月经不调,男性多为性功能较弱。小指苍白、细小且瘦弱,易患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或排便不畅。小指过度弯曲,女性多见卵巢功能差,易患不孕症;男性多见性功能

  障碍,易患阳痿、早泄等。

  令人难堪的黑眼圈或许是疾病的征兆

  如果出现黑眼圈,并且不时感到呼吸困难,心脏部位有刺痛感,那么必须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就诊,进行全面的心电图检查和化验,观察是否由于过度疲劳引起心肌肥大。

  也许是因为天气热影响睡眠,也许是最近工作比较累,也许是昨晚开夜车的缘故,总之今天镜子里的模样可憎,眼睛下面青乌一片,活脱脱一只大熊猫。黑眼圈成了美女们的克星。黑眼圈不仅让人心烦,它可能也在提示我们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黑眼圈是以下四种病症的征兆:

  1.肾病

  各种肾病如肾炎、肾结石等都能够清晰地反映在病人的黑眼圈上。另外,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酗酒等看似不相关的病症,也会引起肾功能衰竭。

  2.心脏病

  如果出现黑眼圈,并且不时感到呼吸困难,心脏部位有刺痛感,那么必须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就诊,进行全面的心电图检查和化验,观察是否由于过度疲劳引起心肌肥大。
     3.肝脏或者胆囊出现问题

  肝脏和胆囊功能是否有问题,是可以通过检查它们功能的反应情况和在毛细血管中的渗透程度来确定的。这些检查病人都必须经过在显微镜下的血管显影诊断仪器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4.身体水肿

  由排泄系统障碍引起的排泄困难,将会导致机体的水肿。

  口苦、口酸、口甜、口中无味,其实是脏腑出了问题

  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随之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口中有异味是一件挺尴尬的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导致口中异味的人还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口中异味只是个人卫生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具体原因却很少能够说清楚。在中医看来,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口中异味往往是因为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中说“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就是说,口中发苦多为热证,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热证患者除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身体虚弱者慎用。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中医则认为口中发酸的病根在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口中经常发甜的人可能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久了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随之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食欲不振,这多是脾胃的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中医治病是讲究整体观念的,善于从外部症状入手发掘其病理根源,所以当身体出现某种症状时,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将这种症状消除,而要找出其根本原因,从根上治疗疾病,这样才不会让疾病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对身体造成伤害。

  眉毛也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

  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很多人只知道眉毛对外貌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眉形会让一个人的气质发生很大变化,却很少有人知道眉毛对于健康的意义。中医认为,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有一些老年人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几乎没有,这就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有的老人眉毛比较浓密,这样的老人一般身体也比较硬朗。如果年轻人眉毛过早脱落,可能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要算麻风病了。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脱落,开始是双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全部脱落。

  另外,两眉之间的部位叫印堂,又称“阙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特别有价值。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说“你印堂发黑,近日必有大祸”,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民间也认为印堂发黑是不好的征兆。《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气血郁滞的人,印堂部位则会变为青紫色。

  耳朵颜色出现异常预示着某种疾病

  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心气也通于耳。耳部为宗脉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胆经等经气皆上通于耳,其病候皆反映于耳,所以,耳诊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医学大师把耳朵喻为微型人体,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均可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当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这些穴位也必然产生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望耳可以断病,耳朵能告诉人们很多疾病的信号。耳朵的正常颜色微黄而红润,与面部肤色大体一致,若其颜色发生异常,则可能是由某种疾病所致。

  1.耳郭淡白无血色,为寒证、虚证。可见于感受风寒,或寒邪内伤脏腑,或气血亏虚,或肾气虚衰。多见于贫血、失血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耳朵局部见到点状或片状白色隆起,光泽发亮,或边缘红晕,多为慢性疾病在耳穴上的反应。如胃区呈不规则的白色隆起,可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肺区色白疑为肺气肿;支气管区色白,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心区水肿色白,伴有心区生理凹陷度消失,多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胆区片状色白,可能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区呈色白片状隆起,可能为慢性肝炎、肝肿大;肾区色白肿胀,多为肾积水;肾区位置下移,肾与输尿管区见白色隆起,多为肾下垂;阑尾区呈片状色白隆起,多为慢性阑尾炎;附件区见白色条片状隆起,可能为附件炎;三角窝色白水肿,可能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内鼻区呈白色片状隆起,疑为过敏性鼻炎。

  2.耳郭颜色加深,呈鲜红或暗红色,为热证,如各种急性热病。如果伴有红肿疼痛,则为肝胆热盛,或火毒上攻,可见于耳郭炎症、疖肿、湿疹或中耳炎等。

  耳朵局部区域呈点状、片状或不规则红润,如果颜色鲜红,多见于急性病症、痛症疾病;如果颜色暗红或淡红,则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或病史较长的疾病。例如,胃区呈现点状或片状红润,界限不清,多为急性胃炎,如果界限清楚,则多见于胃溃疡活动期。

  胃区片状白色隆起中有点、片状红润,多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十二指肠穴上如果见点状红润,边缘整齐,或侵及耳轮中缘,可能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若见片状红润,边缘不清,不侵及耳轮上缘,则多为十二指肠球炎。

  大肠区呈片状充血,可能为肺结核活动期;心区大片不规则、凹凸不平,颜色暗红,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腰肌部位片状红润,可能为腰肌劳损;腰椎区片状红润或暗红色,多为腰棘间韧带、椎旁韧带劳损;扁桃体区片状隆起,红润或暗紫,可能有慢性扁桃体炎。

  三角窝处红润,可能为白带过多;如果在耳背皮肤上见到红色脉络,且伴有耳根发凉,此为麻疹的先兆。
  3.

  耳背上见到红色脉络,并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4.

  耳轮焦黑、干枯为肾精亏极的征象。

  5.耳垂经常潮红为多血质体质者。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6.耳垂青色为房事过多的表现。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道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康也要“循规蹈矩”

  就像司机驾驶车辆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时速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轻则接到罚单,重则遭遇车祸。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健康的规则,轻则身体感到不适,重则疾病缠身。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和矩是古人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古人用规来画圆,而用矩来画出方形。如果没有规和矩,自然画不出标准的圆和方。这句话引申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指没有一定的准则、度量,是很难成事的。健康自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和“矩”。

  《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些话明明白白地展现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要义。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养生要遵循的规矩。这个规矩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过一种“持之有度”的生活。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掌握一个“度”。比如饮食,每餐吃到八分饱就行。你觉得完全不饿了,但还可以稍微吃一点,这个时候你不妨放下碗筷。这样的食量既能满足能量消耗的需要,又不会给我们的肠胃带来过重的负担。这样的程度也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就像司机驾驶车辆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时速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轻则接到罚单,重则遭遇车祸。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健康的规则,轻则身体感到不适,重则疾病缠身。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古人总结的这些原则与方法,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简单易行,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人们往往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集团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才后悔不已。
    “蚂蚁饮食法”——老年人不生病的灵丹妙药

  学习蚂蚁的经验,就要做到“三节”:一是节制,指节制饮食,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忌口,身体不需要的、对身体有害的、不卫生的饮食,均为禁忌。

  饮食养生对养生保健来说十分重要,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节。在这一点上,小小的蚂蚁能给我们很多宝贵启示。蚂蚁每次吃得少,不过饱,又什么都吃,人也应该学学“蚁食”,保持良好的食欲,并且限制食量,什么食物都要吃一点,五谷杂粮,粗茶淡饭,荤素兼宜,不要偏食,才能使营养全面、合理、平衡。

  学习蚂蚁的经验,就要做到“三节”:一是节制,指节制饮食,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忌口,身体不需要的、对身体有害的、不卫生的饮食,均为禁忌。

  饮食有节首先要注意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单靠吃某一种食物,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甚至会引起营养缺乏症,只有样样都吃,样样又不多吃,才能发挥营养素的互补作用,满足机体对多种营养的需要。

  老年人要少食多餐。老年人肝脏合成糖元能力降低,对低血糖耐受力较差,容易感到饥饿和头晕,因此睡前、起床后或两餐间可适当吃少许食物。一般每日可安排5餐,每餐量不宜太多,餐间不吃零食,特别是不要吃甜食,以免影响食欲,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切忌暴饮暴食,美餐、宴席也不多吃,否则,就会破坏胃肠、胰胆脏器功能,严重者会造成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诱发心脏病等。

  饮食有节还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偏嗜偏食。国外有科学家曾对1400名处于正常热量供应状况下的60~64岁的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吃1~2顿饭,每3人中就有1人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156人把同样的饮食量分为5次吃,即每天吃5顿,总量不变,患心血管病的人数是1/6,比1天吃3顿者的患病率下降

  13.3%。由此可见,饮食有时有量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要重视饮食节制。五味能入五脏而起作用,如辛味多有发散、行气和血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淤,过剩则易散气;甘味多有和缓及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多食则能变塞气机,使腠理不通;酸味有收敛固温作用,能治久泻、脱肛和遗精,多食则易使痉挛;苦味有清热降火和健胃作用,故能清热泻火、通便健脾,多食则寒中;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能散结、治痰、通便等,多食则导致血凝。
    总之,节制饮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少进食。进餐时饮食量要得当,不宜吃太饱,要留有余地,白天九成饱,晚餐八分饱足矣。一些老人易受佳肴的引诱,常放开胃口大吃大喝,这易伤及胃肠。另外,要少吃零食,少吃多餐是对的,但并不主张食物不离口,吃个不停,这样胃肠易疲劳。

  2.少喝酒。老人喝酒过多易使血压波动,致使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甚至卒中,而且易损坏肝脏,招致肝炎、肝硬化。

  3.少咸食。盐与高血压、血管硬化等有着密切关系早已得到证实,故老人饮食要清淡为宜,菜中少放盐,平时少吃腌制食品。

  4.少精食。多吃五谷杂粮,少吃精米白面,定期吃些玉米、小米、红薯、麦片等,以补充维生素及锌、铁等微量元素。

  5.少食油脂。一些老人喜吃肥肉,易导致肥胖症、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的发生。

  6.少甜食。常吃甜食易生牙病,时间长了还易诱发肥胖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尤其糖尿病者更应严格限糖。

  7.少喝饮料。饮料喝多了易胀气,一是影响食欲,二是使胃肠不适。若嗜饮咖啡,还会直接影响心脏,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平时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或清茶。

  8.少吃夜宵。夜晚吃东西容易致胃不合、卧不安、失眠、疲困,而且容易发胖,导致脂肪肝、高血脂。

  9.少吃硬质食物。老人胃肠功能衰退,消化能力差,故不宜多吃油炸、质地坚硬的食物,以免消化不良,伤及胃肠,同时要细嚼磨烂后再吞食。

  运动养生三要点:量、质、巧

  德国网球运动员贝克尔世界闻名,但医生对他进行全面体检并科学测定后发现,他虽年仅23岁,但其生理状态已超过40岁。其原因在于超量训练、马不停蹄地参加各项大赛,以致身体器官提前老化,心肺功能衰退得很快。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有关运动养生的格言一直被人们所信奉。但为什么很多职业运动员不能长寿,还屡屡受到伤病的困扰呢?德国网球运动员贝克尔世界闻名,但医生对他进行全面体检并科学测定后发现,他虽年仅23岁,但其生理状态已超过40岁。其原因在于超量训练、马不停蹄地参加各项大赛,以致身体器官提前老化,心肺功能衰退得很快。由此可见,过度的运动不但达不到运动效果,还会损伤身体。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机器需要运转,人也一样,不运动就会发生故障,所以一定要活动。但动也不能过了头,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激烈运动,往往会造成身体某些重要器官的“磨损”和“耗伤”,引发一些运动性疾病,甚至出现早衰和夭折,可谓过犹不及。职业运动员们就是因为长期进行剧烈的、高强度的运动,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速衰老。
    运动是人不可缺少的,它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这就像门轴,时常转动,就不会僵涩失灵,但一定要掌握好度。这是因为大量运动是要耗费人体大量气血的,精气储藏于人体深处,它持续缓慢地供应着人体的日常生活所需。大量运动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气血的损耗,会逼迫人体把原本应该储藏起来慢慢使用的精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以维持人体的需要。年轻时运动过度,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感,但岁数大了,很多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这在那些专业运动员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龄稍大后身体出现的问题比常人多。

  这里给大家两点具体建议,这是大家在运动中最容易忽视的。

  第一,冬天要减少运动。

  古人有“冬不潜藏,春必病温”之说。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温养脏腑的好时期,此时尽量减少活动,否则春天就容易生病。

  有个年轻女孩,为了增强体质,开始锻炼,冬天也不例外。数九寒冬,她还要每天打两三个小时的乒乓球,出一身大汗,自己感觉身体很舒服。医生嘱咐她不要这样,否则来年必病,女孩仍固执地坚持这种运动方式。冬去春来,女孩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还频频感冒。所以等到冬天又来临时,她便听从医师的建议,没再进行剧烈运动。来年,她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第二,运动时间不要太晚。

  现代许多繁忙的都市人都利用夜间进行运动。人体经过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供运动,因此运动时身体必定是调动储存的肝火,加上运动的激发,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在夜间九、十点钟停止运动后,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让这种亢奋状态消除,才可能入睡。由于肝火仍旺,这一夜的睡眠必定不安稳。这种运动对身体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如果形成长期的习惯,反而会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多数人都以为运动可以创造能量,所以才能在运动之后精神特别好,殊不知这完全是透支肝火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三个要点:量、质、巧。也就是说,运动要保证合适的量,既要运动,又不能过头。重在质,就是运动要能够给身体健康提供正面影响,通过运动增强身体机能。强调巧,就是不能盲目运动,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运动计划。

  你知道吗,家居环境也要合“法度”

  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就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反之,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就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冯理达教授研究健康长寿学,不只局限在人体本身,也强调外部环境这个客观因素。她很注重人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认为居住的环境应该适宜人生活,对健康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居环境才是最适合人生活的环境呢?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答案很简单,清新舒适、健康宜人的环境是最好的。要达到这样的环境要求,就要满足下列要求:

  1.室温要适中,过高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人体对生活环境的温度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情况下,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夏季为25℃~27℃,冬季则为18℃~20℃。这是因为,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就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反之,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就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2.空气湿度要适中,不干不湿最健康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关心室内的温度够不够,很少有人关注室内空气的湿度。其实,空气湿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情况下,最利于生活的相对湿度应该是在45%~65%RH之间,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最好。因为夏天湿度过大,人会感到闷热、烦躁,冬天人则会觉得阴冷、抑郁。湿度太小,空气过于干燥,会使人体的水分流失,导致皮肤粗糙、皴裂,还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使人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说,不干不湿的空气才是最利于日常养生的。

  3.室内植物摆放有讲究

  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放一些花或者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居室环境,还可以增加活力、清洁空气。但是植物花草是不能胡乱摆放的,比如针叶植物属阳,可放置在朝南的房间内;低垂圆叶植物属阴,可放置在朝北的房间;多刺的植物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位置。在高血压患者的卧室里放一些艾叶和银花,有降血压的功效;失眠的人则可以在床头放一些薰衣草,有助于睡眠。

  我们所处的环境只有符合这些度,才是最适宜生存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情会更为平和自然,这对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补出来的病——进补需因人而异

  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保健补品现在成了消费热点,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下,购买补品送给长辈亲人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到底这些保健品能不能起到它们所宣称的作用,这个问题还值得商榷。就算这些保健品有一定的进补功效,它们可以随便买来吃吗?
    比如很多保健品宣称有补钙的功效,而目前就有临床医生指出不少过度补钙的人患有结石症,认为“胆结石、肾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各类结石日渐增多,而且治疗之后又易复发,原因虽是多种多样,但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盲目补钙相关”。医学专家们通过检查这些病人发现,有些自己觉得缺钙的人,真正的血钙比正常人要高得多。原因是这些人体内钙的丢失是因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导致假缺钙,结果越补钙,结石病症就越重。这就是盲目进补的不良后果。

  我国传统养生学的确很注重“补”,但“补”是和“缺”相对应的,也就是“缺”时才需要“补”。如果本身缺乏,则通过补充来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状态,这才是进补之道。如果本身并不欠缺还拼命补,那就是画蛇添足,会把身体拖入一个“过度”的状态里,身体失去了和谐之态,自然会得病。那些盲目进补者究竟缺什么?首先缺的是知识,其次是对自身负责的科学态度。所以,多学习一些科学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状况,有目的地进补,才能补而获益。

  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大补之物人参的知识,它是人们最熟悉的进补品。《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味甘微苦而性温,入脾、肺经。具补益强壮、补气固脱、补肺健脾之功效。”人参是一味名贵的补品,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有这样的病例,健康人因服用了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因此,只有虚损之人才可用人参来补,以下几类人就不应该进补人参:

  1.健康之人

  身体健康的人应该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若盲目服用人参,非但无益健康,还会招致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少年儿童、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服用人参一定要谨慎。

  2.舌质紫暗之人

  中医学认为,舌质紫暗为气血淤滞之象,如服用人参,反而会使气血凝滞,加重病情,出现“疼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等症状。

  3.红光满面之人

  临床发现,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4.舌苔黄厚之人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又显湿润,苔黄则表示消化不良、有炎症,此时服用人参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等。

  5.大腹便便之人

  此类人服用人参后,常常食欲亢进,出现体重猛增、身重困顿、反应迟钝、头重脚轻等不良感觉。

  6.发热之人

  发热应先查明病因,不可因病体虚而盲目进补,感冒、炎症等发热病人服用人参后犹如雪上加霜,会使病情加重。
    7.胸闷腹胀之人

  此类病人服用人参后,常常出现胸闷如堵、腹胀如鼓等症。

  8.疮疡肿毒之人

  身患疔疮疥痈和咽喉肿痛者不宜服用人参,否则会加重病情。

  房事与健康,适则有益过则损

  房事到底是有益健康还是有损健康,其实全在一个“度”。

  曾经有一位将要结婚的女孩来找冯理达教授做健康咨询。女孩羞红了脸,吞吞吐吐老半天才说清自己的意思。原来女孩是想问,结婚后夫妻间的性生活到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为她有很多朋友都结婚了,有的婚后面色红润,有的却面容憔悴,使得女孩产生了困惑。冯理达教授于是非常耐心地给她讲解了有关房事与健康的知识。

  房事到底是有益健康还是有损健康,其实全在一个“度”。适度和谐的性爱,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益寿延年,而且有益于青春和美容,尤其对女性更为明显。但是,如果房事过多,就会损伤人体元气,使人早衰。俗话说:“男耗精,女耗血。”过早地开始性生活,对女子来说就会伤血,对男子来说就会伤精,这样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理性,控制住自己的情欲,否则的话,就会因为欲念而耗散了精,丧掉了真阳元气。

  那么,该如何判断是否纵欲过度呢?

  衡量性生活频度是否适当的客观标准是,第二天早上是否精神饱满、身心愉快。如果在性交后第二日或几日之内,出现以下情况,又查不出其他原因,就可认为是过度了,应当有所节制,适当延长性生活的间隔时间。

  1.精神倦怠,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容易感到疲乏,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

  2.全身无力,腰酸腿软,懒得动,头重脚轻,头昏目眩,眼冒金星。

  3.面色苍白,两眼无神,神态憔悴,形体消瘦。

  4.气短心跳,时出虚汗,失眠多梦,不易入睡。

  5.食欲减退,不思饮食,胃纳欠佳,并有轻度恶心感。《黄帝内经?素问》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纵欲过度是导致人早衰的重要原因,所以房事一定要有节制。

  除此之外,夫妻性生活还有一些禁忌,也是房事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情志不调时不宜行房

  当人处于情绪不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阻碍血液流向性器官,使男子阴茎不能即刻勃起、女子性欲低下等。同时由于心情不好,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性反应、性兴奋便不易激发,影响性生活的质量。

  2.身心劳倦时不宜行房

  长途跋涉,或负重劳作,或剧烈运动以后,体内的气血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耗损,此时如强力入房,必然更伤精气,变生诸病。
  3.不可“醉以入房”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

  4.不可病期行房

  患病之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衰弱,若病中行房,可损伤正气,加重病情。特别是病后康复阶段,更应忌房事,否则会因房劳而导致旧病复发,重者使病情恶化,危及生命,中医谓之“女劳复”。

  5.女性特殊时期不可行房

  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即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在这几个时期内,机体往往呈现冲任亏虚、气血不足、抵抗力较低下的状态,邪气常易乘虚而入,如不禁欲、节欲,极易产生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进而影响到容颜。所以,女性在经期、产期百日内应禁欲,而孕期、哺乳期要节欲。

  此外,房事养生还包括注意房事卫生等内容。行房前,男女双方应注意性器官的清洁。男性应清洗阴茎、阴囊,清除皮肤皱褶里的污垢。女性外阴部与肛门接近,易受污染,且汗腺、皮脂腺丰富,分泌物较多,也要彻底清洗。另外,行房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因房事中的爱抚引起女性尿路感染。女性在房事后应立即排尿,清洗外阴。
    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养生要与宇宙自然的规律协调一致

  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并不是要消灭一切纷争与不和,使之平静得犹如一潭死水。实际上,和谐是一种在动态里达到的均衡境界。健康之人的气血就在不断地运动循环:春天让自己的气血向外生发,夏季长势喜人,秋季收获储备,冬季好好补养。四季不断流转,人的气血也就随之经历了生、长、收、藏的运动过程,而达到的结果是人体气血充足,身体健康茁壮。我们身处的地球也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我们自身的小磁场要与地球大磁场相互应和,遵循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人合一”的智慧也在于此。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谐圆满

  顺时而养,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温热寒凉,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生”,即春生。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调摄阴阳,要随四季流转变换

  春天的时候,有很多人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肝血不足。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也就是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在古人看来,春夏秋冬是与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相对应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注意这一点。

  春天的时候,有很多人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回不去,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所以,春天在情志上,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别郁闷。在饮食上,春天不要多吃酸的东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鲜蔬菜、苹果、梨、山药等。
    到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体内的阳气也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夏天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多汗等症状。所以夏天要注意养阳,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秋天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中医讲肺主治节,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这时候要多吃梨。大家都知道,梨花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速降,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补养的好时节。冬天要注重补肾,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类的补肾食物。

  但是,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存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怎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反而要养阴,不就更冷了吗?

  道理在于,春夏时节的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的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但是,这并不表明秋冬养阴就不用养阳了,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就要养好生机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叫“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春天是鲜花盛开,万物生长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很有精力地投入一个新的开始。那么,春天人们应该如何生发自己的气机呢?应做好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

  春天气温升高,人体的气血也从内脏向外走,毛孔由闭合到开放,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否则,正准备张开的毛孔会因受冻而闭合,不利于气血的生发。

  2.注意保养头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时候邪气最容易从头部入侵人体,所以我们要保养好头部,防止疾病入侵。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部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数次;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数遍;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数遍;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数遍,每2~3小时一次。

  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部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进行按摩

  3.着重养护五脏中的肝脏

  春季与肝脏相对应,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所以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首先应注重精神调摄,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其次是注意增强运动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保养方面,宜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例如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菠菜舒肝养血,宜常吃。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春天可常吃。春季除保肝外,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海虾、牛肉、鹌鹑蛋、芝麻、杏仁、枸杞子、豇豆、黄花菜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保健养生。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叫“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4.起居作息要合理

  春天就要早睡早起,放松形体,多穿宽松的衣服,头发也不能老扎着,要散开来。另外,春困秋乏,渐暖的天气会让人的血液流向皮肤,而脑部的供血量减少,人自然会困倦,所以在春季要早睡早起以涵养身体真气。郊外的新鲜空气可以改善脑部供氧以解春困,所以不妨在春天带上家人,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上几天,非常不错的。

  夏季重宣泄,适度“放纵”以待秋

  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天容易复发或者症状加重,所以夏季应养心,“使志无怒”。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之际,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可以比以前“放纵”些,宣泄出体内的淤滞,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为以后的收藏腾出地方。夏天若宣泄得不够,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去。
    关于夏季养生,《黄帝内经》提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说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要多晒太阳,因为,夏天就应该往外散,就应该充分接受阳气,多出汗。另外,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天容易复发或者症状加重,所以夏季应养心,“使志无怒”。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人不要在情志上压抑自己,遇到生气、不高兴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发泄出来,不能憋在心里。

  以上是《黄帝内经》关于夏季养生的几个注意事项,冯理达教授在借鉴先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特点,又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保证营养,不要吃得太油腻。夏季,人体消耗大,一方面是出汗,一方面是活动时间长,人的体质会下降。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另外,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向外走,全跑到外面,体内没有能量来消耗这些食物,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时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第二,吹空调时要注意。如今,大部分人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中:上班,办公室开空调;下班,家里开空调;坐车,或者自己开车,车里还是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因为有空调,我们不再被炎热的气候困扰,但空调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现在不少人夏天都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睡一觉起来胳膊腿就疼了,这就是经常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导致的。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空调的问世,让我们可以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我们的身体仍然按时进入夏季,并且按照夏季的规则运行。所以夏季最好不要过度贪凉,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天热的时候,可以准备一把扇子,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风,对于人体无害。如果实在热得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一定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子,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

  第三,注意防病。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要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要贪图凉爽而无节制地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否则就会导致中气内虚,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第四,要及时补水,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渗透压越高,越不容易被细胞吸收,细胞中的水分反而会被带走,容易引起体内缺水,这也是饮料不如白开水解渴的原因。

  第五,要保证睡眠,控制情绪。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另外,夏天容易使人心烦,特别是在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时,更容易使人心胸憋闷,产生烦躁和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精神疾病,所以夏天应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
    收获之秋,备好“能量”好过冬

  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

  到了秋天,气温开始降低,气血回收,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进补,开始储备过冬的“能量”。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开始储备能量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

  另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忙活大半年,到秋天终于有了成果,这时人该闲下来享受享受,补补身体,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中国有个成语叫“秋后算账”,最原始的意思和这个很相似。我们知道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某人被拖出去,然后“秋后问斩”,为什么古人对犯人执行死刑要选择秋冬季节?古人认为,春夏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切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而秋冬季节一片萧瑟的景象,为了顺应这个肃杀之气,古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对犯人执行死刑。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可以看出,春天是生发的,而秋天是收敛的。

  秋天在五行中属于西,西代表收敛,这个时候也是收钱的时候了。对于人来说,秋天就是进补、储备过冬所需能量的时候。以前北方有个传统:秋风起就吃涮羊肉。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如果你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

  另外,在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此,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养护肺脏。怎么养呢?在饮食上要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性食物以及新鲜蔬菜等。此外,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提出的“延年六字诀”中的“咽字功法”,可收定金润肺之功。具体方法是:两足分开,宽与肩等,双手高举过头,然后迈出左脚,用足尖点地向前走一步;挺胸,双手向后一扬即吸气。注意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缓缓从口呼出;呼出气时念“咽”字,或默念或轻声。此法每日做18次,长久坚持下去,可以起到清肃肺金、调护和强健肺气的功效。
    冬季养生关键词:节能、养肾

  冬天人也应该像动物一样,减少消耗,注意收藏,如减少洗澡的次数、减少房事次数、减少运动量等。

  冬天要养“藏”。《黄帝内经》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冬眠的动物,一到冬天就开始蛰伏起来不再活动,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其实,冬天人也应该像动物一样,减少消耗,注意收藏,如减少洗澡的次数、减少房事次数、减少运动量等。

  此外,冬季养藏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寒养肾

  冬天,人体的阳气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就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养肾。

  当然,防寒一定要适度,不可太过。过去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通过人为因素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人就会生病,在《黄帝内经》里这叫“冬不藏精,春

  必病瘟”。所以,冬天保暖要把握好尺度,开空

  调、烧暖气时,要注意把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

  不能太高。

  2.做好四肢的保养

  冬季疾病容易从四肢,尤其是双腿入侵人体,对于这点,上了岁数的人可能体会更深。天气冷了,腿就觉得不舒服,伸展不开,遇到潮湿的天气,腿还会疼。所以,冬季除了要记得给双腿保暖外,还要经常拍打活动双腿。

  此外,古时候的女人都是盘腿坐,把腿放在后面,这样可以把下焦气堵住、锁住,使气不外泄,这就是女人的藏。古时候男人的坐一定是要“虎背熊腰”,两手撑膝,两只手的手心劳宫穴正好护在膝盖上,男人这样可以固摄胃气。男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学学古人的坐法,这样就能给自己养护胃气,人体也会感到非常舒服。

  一觉闲眠百病消,四季不同的睡眠养生法

  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衰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地生存。人们的就寝与起床时间同样如此,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过一年四季应如何遵循就寝与起床时间以后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假若违反了这个根本,生命根本就要受到戕伐,就要发生疾病;如果能顺从它,疾病也就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四季睡眠养生法则。

  春季:春季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该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披开头发,舒展形体,使情志活泼,充满生机。

  夏季: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应该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发,这就是适应夏天的调养。

  秋季:秋季要早睡早起,像雄鸡一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使意志安逸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让意志外驰,使肺气保持清静,如果违反了,就要损伤肺气,到冬天容易生泄泻病。

  冬季: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些睡觉,晚些起床,最好等到日出再起,使意志好像埋伏般地安静,避严寒,保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夏天,就容易发生痿厥之病。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规律睡眠时间。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衰老。

  一天就是小四季,每日养生也按时

  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自己微笑。这是因为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就可以变得很快乐。

  古人认为,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案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具体到一天之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天当中,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有同步的变化。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晨人体阳气开始发生;中午时分阳气升至顶点,呈现隆盛状态;傍晚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趋于体内,阴气开始增长;到了夜晚,体表阳气已微,阴气渐增,至夜半增至顶点,呈现隆盛之态。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有一个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要跟着阳气的变化做好“生、长、收、藏”四项工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着一天的身体与精神状况。中医认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际,阳气是动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阳气初生之际做好保养工作很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吃早饭,多喝点粥、豆浆之类的流质食物,少吃饼干类的干食。

  另外,早上应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时心情好,非常高兴,那么这一天都会很高兴;相反,早上心情不好,挤公交车时跟人吵了一架,或者跟家人闹别扭了,心情郁闷,那么这一天你都高兴不起来,工作效率也提不上去。所以,早上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自己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这样做?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就可以变得很快乐。

  中午阳气达到顶点,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睡个午觉。这也是古人说的子午觉。所谓子午,是子时和午时,即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它。

  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到了深夜,阳气降到最低点,体内出现一片阴霾之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为身体没有动力来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影响睡眠。另外,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

  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就不会耗散掉。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阴阳气交换变化具有规律性,那么人体就应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做好一天内的调养工作,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民间养生智慧:养生需顺应二十四节气

  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之说,这个时候天气是最冷的。有些人一进屋就把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旁边烤,或插入热水里,其实这样对手脚皮肤保健非常不利,日后很容易生冻疮。正确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远的地方,将裸露的手脚互相搓擦,使手脚的温度自然回升,待皮肤表面变红时,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热水中取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