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苏迷 2012-10-28

 徐方

   散落在苏州大街小巷的一座座老宅,传承并记录着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宝贝。近年来,苏州市通过利用社会力量和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推进老宅、古建筑的抢修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卫道观的礼耕堂、王洗马巷7号的蔼庆堂、官太尉桥15号的袁学澜故居等。然而,古城区老宅数量多,产权关系复杂,既有大量的直管公房,也有相当数量的私房和企事业单位产权房,已抢救保护的老宅毕经不多,不少老宅目前面临着年久失修、设施落后甚至破败不堪的境地。积淀着苏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宅急盼新生,与此同时,老宅居民也迫切要求改善居住环境。

   2011年,苏州市政协经过多次调研后提出建议,对古城区老宅子进行试点保护,尤其要注重对老宅子的利用,把老宅打造成苏州文化旅游的另一张名片。日前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古城区老宅实施统一的保护利用工程,并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老宅。

首批12个试点老宅将为任重道远的苏州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率先探路。试点老宅分别是潘世恩故居、德邻堂吴宅、潘镒芬故居、潘祖荫故居、钮家巷王宅、大儒巷丁宅、博习医院旧址、富郎中巷吴宅、大石头巷秦宅、顾廷龙故居、岭南会馆、东齐会馆,其中包括1处省文保单位、1处市文保单位和10处控保建筑。 12处老宅占地面积共约4.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其中私房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

   负责老宅子保护工程的市文旅集团目前正对首批12个老宅子进行定点调查,摸清实际情况。预计12处老宅子搬迁、修缮等所需经费大约要10亿元,争取年内先动工1到2个点。

   根据苏州电视台苏州新闻节目和《苏州城市商报》等媒体的报导,现将这12处经年老宅情况摘编介绍如下:

一、纽家巷3号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1769~1854)  清代乾隆年间状元,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任官至宰相,其子孙、宗族中也有众多人为官,被称为“天下无第二家”,成为清代苏州城里“贵潘”中最显赫的一支。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纽家巷3号潘世恩故居原是著名园林“凤池园”的西部,有凤池亭、虬翠剧、梅花楼、凝香径、蓬壶小隐、玉泉、先得月处、烟波画船、绿荫榭等胜迹,厅堂有纱帽厅、大厅、鸳鸯厅、女厅……。纱帽厅是全宅最精美的建筑,其平面形状尤为特别,在横长方形平面上前凸抱厦一间,其后左右配两厢,构成前凸后凹平面,状似纱帽,且这只厅高大轩敞,木料呈黑色,四根庭柱上部各有一对雕花的“翅膀”,叫“棹木”,形状酷似明朝乌纱帽的帽翅,故名“纱帽厅”。纱帽厅已于1982年重修,并移建了花篮厅、砖雕门楼等。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潘世恩原居苏州观前街玄妙观西之马医科,相传他在高中状元后,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另一说是参加殿试时),问及家居何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东”。一言既出,为避“欺君之嫌”,急命家人速购观东宅第,于是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状元府第”。但据潘世恩自述此宅是为奉养老父而购置。

   此宅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是英王陈玉成的寓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宅原为三落六进,现存三落四进,约占地2135平方米,现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现有居民33户。此次保护利用拟改造为状元博物馆。

二、纽家巷5号王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王宅是清代建筑,原为凤池园中部(西边的潘世恩故居原为凤池园西部),后归王鸿翥药铺王资敬所有。王宅中的花园原先有假山、池塘、九曲桥等,解放后曾经为一纺机厂所用,花园中的设施均已拆除造了厂房,老宅现存建筑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六扇大门、花厅等都已改建,楼厅的窗、楼梯也全部翻建过,唯有那斑驳的扶手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和一旁的木门还保留着。 老宅中原有古井4口,几十年来,默默哺喂着这里的住户,现尚存有1口。

三、南石子街5到10号潘祖荫故居

   潘祖荫(1830~1890) 清代咸丰年间的探花,曾任工部尚书,也是清末著名的收藏家。潘家在苏州被称为“贵潘”,世代门第显赫,潘祖荫的祖父就是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相潘世恩。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作为清末著名的收藏家,潘祖荫去世后,他放在京城的藏品被运至苏州,包括所收藏的大克鼎、大盂鼎都存放于南石子街此宅。西周青铜器大克鼎、大盂鼎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起,因亲人先后离世,潘祖荫的孙媳妇潘达于担起了照看大盂鼎、大克鼎等珍宝的重任。当年有个外国人得知大盂鼎、大克鼎在潘家后,表示愿用600两黄金外加一幢洋房的条件作交换,结果被潘达于一口回绝。抗日战争爆发后,潘达于经周密考虑后,将大盂鼎、大克鼎深埋于中落大厅后部地下。深埋地下的两件青铜宝鼎,虽经日军七次搜寻,都侥幸躲过了劫难,安然无恙,而被日军掠夺去的潘家其他财宝已无法统计。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潘达于代表潘氏家族将大盂鼎、大克鼎及二百多件其他珍宝献给国家。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南石子街5到10号都是潘祖荫故居,该老宅原本分为东、中、西三落,每落都有五进。东落最南面是围墙,围墙里面是个有池塘有小桥的花园,该部位已砌起房子,成了床单厂招待所,客房、传达室、浴室,将故居原有的格局一一打乱,唯有部分边沿贴着的精美砖雕,还能让人想象这所宅子早年的繁华。现招待所停办,驻扎着一个工程队。中落、西落则成了住满“七十二家房客”的杂院,如今看似普通的杂院里,还剩下残缺不全的雕花,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跌宕起伏。

   潘祖荫故居整个建筑面积有4500多平方米,现在这里住着48户居民。2001年、2009年老宅都经过修缮,但终究无法改变老宅的不堪重负的破旧状况。

四、大儒巷6号丁宅。

   丁宅建于清代,最早的主人是谁已经无从考证。民国时期丁宅的主人叫丁春之,清末曾任山西定襄县知事,辛亥革命后1920年筹创苏州电气公司,在枣市街建设发电厂。在丁春之的经营管理下,苏州电气公司成为当时苏州最大的电力企业,他也因此成为苏州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之一。更为人津津乐道的,1923年冬,这位民族资本家的女儿丁达于从这里出嫁,嫁给了潘祖荫的后裔,随后改姓潘。解放后,也正是她将西周大克鼎、大盂鼎捐献给了国家。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原先的丁宅南到大儒巷,北抵南显子巷,前后深达七进,从南到北依次是门厅、轿厅、大厅和四进楼厅。经历了多次变迁,如今丁宅的门厅、轿厅和全宅精华所在的大厅已经拆除,变成了长发商厦的车辆总汇等三层楼建筑,留下的只有四进楼厅和一些附属建筑,第一进楼厅的二楼梁柱粗壮,并使用制作考究的扁作梁,整个梁架至今仍保留着明代风格。2011年6月23号,该楼厅二楼的一根扁作梁经过大雨的浸泡,不堪重负而断裂、屋顶塌陷,所幸当时这里已经作为仓库使用,并没有人员伤亡。原先住在后面三进楼厅里的16户居民已经于去年全部搬迁,整个丁宅基本被封闭。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丁宅现存的四进楼厅总建筑面积为1700.5平方米,在保护利用规划中,拟整体移建至大儒巷东段已废弃的菜场旧址。

 五、大儒巷8号德邻堂吴宅

   德邻堂吴宅原为清代状元吴廷琛的后裔居住,他的曾孙历任锦州、苏州、宜昌等地的电报局长。德邻堂三个字究竟是何人所写,已无从考证,但这里的一些老古董依然为居民所津津乐道。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原来吴宅的大门已成为7家店铺,现在的吴宅门口摆有一锁匠摊。从大门走进去一看,却别有洞天。走进德邻堂吴宅第三进和第四进的交界处,有一个砖雕门楼,上面写着“竹苞松茂”4个大字。几年前这个门楼已经经过了修缮,不过这些方砖都是当年留下来的,有部分已经出现了风化。据住在这里的居民讲,当年这里的大门要比现在大一倍。在第四进、第五进的楼厅里还有明代遗风木柱础,承载着梁架的全部重量,力挺起飞檐斗拱。在古宅的西北角,有一个四四方方、两层楼高的更楼,但它的整个外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原先的样子了。在它的一旁还有一口古井,默默地陪伴着它。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如今的吴宅里,住着44户居民。

六、大儒巷48号端善堂的潘宅。

   大儒巷48号端善堂潘宅是民国治理黄河的专家潘镒芬的祖宅、出生地和终老之所。旧时苏州城里有不少大户人家,潘姓就是其中之一,潘姓又分为两族,俗称“贵潘”与“富潘”。潘镒芬就属于“富潘”一支。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端善堂潘宅建于清代,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它坐北朝南,东起第二路为主轴线,进门后第二进为扁作花厅,厅内原先供奉潘氏祖先牌位。第三进为主厅,面阔三间13.8米,檐高3米余,梁架扁作,逢柱坐斗,前有船篷轩。立柱粗壮,上部饰有“棹木”。俗称“纱帽厅”。厅前一排明瓦落地长窗。庭前原有砖雕门楼,现已不存。大厅两侧均设备弄。后部有带夹厢楼厅两进,备弄内设有很陡的封闭式木楼梯,可供上下出入。堂楼构筑雅致,雕花门框犹在。两侧厢楼屋内均以方砖铺地,可见古代对木结构房屋的防火极为重视。东路房屋已改建,失去原貌。西路以圆作厅堂为主,屋宇栉比,庭院深深,古貌犹存。潘宅后门在南石子街。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潘镒芬(1893一1953),字万玉,苏州人,治理黄河专家,出身书香门第。毕生致力于黄河治理工程。1948年冬天,开封即将解放,潘镒芬毅然拒绝撤走去台湾,托病辞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之职,回到家乡苏州,住进大儒巷端善堂老屋。1949年建国后,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曾派员请他仍回黄委会工作,但因病未能成行。病重期间,他叮嘱家属将所有治黄著作和水利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实现了他一生为治黄作出贡献的心愿。1953年溘然长逝,端善堂是他的归宿之地。因为长期参加黄河治理,潘镒芬很少回苏,他曾经住过的房间,归公后也出租了出去,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今,唯有那依旧如故的石鼓墩、老木门,还有那房梁上精美细腻的雕花,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富潘”的黄金岁月。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现大儒巷48号,夹杂在两个小店中间的弄堂里,弄堂口挂有潘镒芬故居的黄色牌子和介绍端善堂潘宅的文字说明牌。

 七、十梓街116号顾廷龙故居

   顾廷龙(1904-1998) 顾廷龙是海内外公认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对古文字有浓厚兴趣。1931年毕业于持志大学国文系。1933年获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主任。1939年与人共同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任总干事。后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顾家自古就是名门望族,原住平江路混堂弄,1915年,顾廷龙的祖父购得此宅,顾家也就搬迁至此(当时此宅所在街称为严衙前)。以前宅邸原为朱之榛宅,朱在光绪年间曾署按察使、布政使,其庭院具花木假山之胜。顾廷龙祖父搬入后,在后院发现南宋“复泉”井栏,井栏为青石质,八角形,一面刻“绍定三年十二月”等小字题记,另一面刻大字“顾衙复泉义井”和小字“崇祯七年四月立”,经考证这位顾某可能是万历进士、御史顾宗孟。顾祖父欣喜之余将井栏移至东书房,并题额 “复泉山馆”。顾廷龙先生年轻时还自己动手,把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并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其父竹庵公写了跋文,并由容庚题端,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等五十位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这一凝结一个时代风尚的文物的珍重。1981年底,顾廷龙先生将复泉井栏和复泉井栏石刻拓本册页损赠给了苏州博物馆。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顾廷龙故居,现掩藏在十梓街的一排门面后面(门牌116号,原为56-3号),显得十分低调,两旁幽深的备弄依旧保存完好。沿着东备弄一路往里,在中间一进的天井内,坐南朝北有一砖雕门楼,上刻“恭俭庄敬”4字。该门现已成为前一进居民的后窗。这一进朝南的小楼上下槅扇窗户还是原貌。备弄到底,朝东侧的内石库门上有阴刻小篆“洗心藏密”的砖雕。此石库门里,住着的就是顾廷龙的亲弟弟——今年79岁的顾廷鹤。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顾廷龙故居,总面积约3100多平方米,目前居住着53户住户,设施落后、环境阴暗、空间逼仄,急需保护修缮。

八、十梓街3号博习医院旧址

   博习医院旧址位于十梓街3号,由三层半住院大楼和两层门诊楼组成,属于市文保单位。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史料记载,清光绪九年(即1883年),在美国教会拨款和苏州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博习医院正式破土动工建造,由两名美籍医生柏乐文、兰华德主持院务。1886年,柏乐文担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随着医院规模逐渐扩大,1922年,新院落成,建成三层半住院大楼、两层门诊大楼各一幢,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格局。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博习医院1922年扩建时,门诊楼中部的外墙全部用苏州陆慕御窑金砖砌成,极具价值。陆慕御窑,从明代起就一直专为皇宫烧制细料方砖,北京故宫、天安门城楼等所铺设的都是陆慕御窑金砖,并刻有相关年号以及苏州府督造字样。在建造博习医院的方砖上,类似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可见有“光绪十一(或十二)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督造官江南苏州府知府魁元”等字样。为何一直是宫廷御用的陆慕金砖会出现在这里,铺地的金砖又为何会用来建造医院,人们在啧啧称奇的同时,心中也有挥之不去的疑问。这在其他建筑中实属罕见。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扩建博习医院时清皇朝已经灭亡,北京故宫等处不再使用御窑金砖,当时教会与陆慕御窑协商后将尚存未派上用场的金砖收罗来后,建了门诊楼这幢建筑。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博习医院是系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对近代西医在苏州的传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创办后引进了当时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1897年的《点石斋画报》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博习医院从美国引进X光机的新闻,这距离德国科学家发现X射线还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台X光机。博习医院当时的消毒法、麻醉术,在中国都是先进的,还开设了妇产科。

   经过40多年的开拓经营,到柏乐文退休回美的1926年,博习医院已经发展为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西医医院。一个美国人70多年的生涯中有40多年在苏州,被苏州百姓亲切称为“柏好人”的柏乐文也彻底融入苏州,他的骨灰最终叶落苏州。

现博习医院旧址,过去的门诊楼早已成了苏大附一院的职工家属宿舍,古老的楼梯却依然透着中西合璧的风格,现在这里住着近10户人家。

九、大石头巷24号秦宅

   秦宅建于清代,但主人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过去秦秦宅可不止现在这么大,东边还有一个五百梅花草堂,因此这里又叫五百梅花草堂宅址,如今,这个园林早已消失不见,改成了新式建筑,老宅唯有核心部分还保存完好。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在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的大石头巷里,古旧的秦宅显得与众不同。老式的屋顶、依旧高大的六扇墙门,在苏州城里已经很难见到。只是如今,“72家房客”为了防盗,在墙门上装了一个铁栅栏。老宅的内部有些昏暗,但前后五进的格局依旧保留着,第二、三、四进前还建有门楼,但那些细腻考究的雕花,已经有些残破。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现在这个大厅被房客们隔成了一间又一间,油烟管道、晾衣绳纵横交错。而随着老住户的搬离,新的租客越来越多。 楼道里,马桶立在门口,痰盂放在墙角,老宅往日的风华早已被破旧、混乱的居住现状所取代。

   在未来的老宅修复工程中,秦宅拟结合改厕进行整体修缮,有望用作街道文化教育基地。

十、富郎中巷20到24号吴宅

   富郎中巷的吴宅,始建于清代。但主人究竟是谁,已无从考证。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20到24号都是吴宅。老宅坐北朝南,原为三路五进大宅,一色穿斗拱式梁架和清水砖外墙,位于22号的中路是吴宅的核心部分,依次为八字墙门、轿厅、大厅、楼厅、堂楼,均五开间。第一进大门两侧的墙壁上斜铺着一块块水磨方砖;第二进轿厅、第三进大厅都高大轩敞,梁柱粗壮,梁枋间随处可见拱形和流水形的明代风格的简洁木雕;轿厅背后的屋檐下还有一座雕砖门楼,上刻“富贵寿考”4个字,四周虽已被熏黑,但纹饰却依旧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现第二、三进为沧浪区一房屋维修工程队所用,里面堆放的各种旧木料和建筑材料看起来破破烂烂,就在前不久的一场大雨中,大厅也部分坍塌。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了第五进,今第四进楼厅为干将路管理办公室使用。吴宅的东西两路均三开间,有一厅四楼,西有庭院。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这次保护利用老宅工程中拟重修吴宅的前三进建筑,并作为沧浪区文化展示馆对外开放。

 十一、山塘街136号的岭南会馆

   山塘街岭南会馆,为明万历年间广东商人创建,清代重建,是广东同乡商人存货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居住、交流商贸信息的场所,也是苏州最早设置的会馆之一,该会馆除供乡人来苏居住、聚会商讨以及寄存货物外,还有一定的祭祀功能。会馆整个建筑环境呈现一个大大的火腿型,分别设有大厅、餐厅、妈祖庙等,门口甚至还有一个专用码头,足见明清时期,山塘街的繁华。会馆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时被大火烧了大半,辛亥革命期间修复,并于民国三年立了《岭南会馆重修记》碑,此碑如今存放在市碑刻博物馆。

   会馆的辉煌此后淹没在岁月中,解放后,岭南会馆作为小学使用,直到2009年,山塘小学搬出。原建筑也只剩下了三间门头,五山屏风墙硬山顶、八字墙顶的屋檐下饰有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相当精致的砖雕抛枋,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富贵的痕迹。

   岭南会馆旧址现占地31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158平方米,实施保护利用,拟计划和瑞福祥丝绸公司合作,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丝绸文化展示中心。

十二、山塘街151号东齐会馆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东齐会馆,建于清顺治年间,由胶州、青州、登州等地商人创建,过去来自山东的商人纷纷在此联络。

   正中大门上方,写着“东齐”、“安澜晋庆”几个大字,四周也有精细的雕饰,不过和大门两旁的门墙一比,就能看出颜色的差异。实际上,正中的大门是2007年重修过的,显得气势恢宏,而两旁的门墙却依旧如故,只是仔细看看上方的雕饰,但凡出现人物的,头颅皆以被毁,一些动物雕饰也有些缺胳膊少腿。现东齐会馆只剩下了高大的门墙,会馆内一棵大树长正中,剩下的不是仓库就是宿舍。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计划试点保护利用的苏州老宅
   解放后,东齐会馆曾成为大华漂棉厂、苏州台板厂的厂区,古老的风貌彻底无存,就连当年矗立在门口的两只威风凌凌的大石狮子也残缺不全。

   如今,古老的东齐会馆等待新生,和其它的会馆一起串起山塘旅游的新精彩

(文中照片除自拍外均系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苏州新闻”报导的截屏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