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西部创新驱动高地 聚焦四川科技“一号工程”

 xcsqhy 2012-10-29

建设西部创新驱动高地 聚焦四川科技“一号工程”


□李秋怡 万瑶 袁敏 曾小清 段玉清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全面创新成就丝丽雅巨大成功
    丝丽雅,一个地处内陆的传统企业,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坚定地认为,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大众创新的力量更是巨大的。在创新的路上敢想、敢做,企业也在一次次创新中走向行业巅峰。
    1997年,企业金融信用彻底丧失、核心竞争力几乎为“零”;如今却是全球同行业规模最大、能耗最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现代企业集团。
    为什么地处内陆却成为行业全球第一?
    丝丽雅坐落于宜宾市,自然是不沿海的。这种区位差,使它远离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仅运输成本就比同行其他企业高出1000元/吨。
    丝丽雅的竞争力却非常强——从1997年到现在,工业产值增长70倍、销售收入增长69倍、利税增长102倍。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跻身四川省“百亿产业集群”行列。
    在这个高增长的过程中,恰遇全球金融危机,这对于近半产品外销的丝丽雅来说,应该是致命的,但为啥对它就影响不大? “我们将危机看作是一种稀缺珍贵的资源,是进化的根本动力。”董事长冯涛说。
    看一看原料成本:棉浆、木浆等大幅涨价,比如木浆,2010年以来从每吨8000元涨到2万元。其间,受上游原料涨价冲击,不少同行不是倒闭就是歇业。丝丽雅想出化解“妙招”:宜宾产竹,能不能用竹子代替木头——一试,居然成功;能不能用复合浆替代传统浆——探索半年,大功告成。实现两个主要原料的替代,不仅让企业渡过成本难关,还新增价值4亿元。
    丝丽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王义说,2010年丝丽雅诞生了3项资源替代技术,而在这个行业,全世界50年没诞生1项技术。专家认为,丝丽雅的创新,改变了全球资源格局。
    为什么传统行业却能成就大跨度的创新?“不当‘平均’和‘一般’,必须做行业领跑者。”冯涛对丝丽雅创新文化作出这样的注解。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成为领跑者?“创新。”企业员工说,就是要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转变为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成功的大跨度创新。
    公司特别注重培养员工“心比天高”的气质。只有心比天高,才能命比地厚。一个高,是敢于挑战和否定“权威”的无定式思维定式;二个高,是引导员工追求完美,使他们坚信科学源自于创新。
    公司过去使用的纺纱机设计纺速为82米/分钟。冯涛提出,能不能提高到85米甚至90米、100米?——每提速10米,就意味着单位时间能创造更多利润,但难度极大,全行业没有先例。企业组织队伍攻关,向“禁区”艰难冲击,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现在,丝丽雅纺机纺速已达到120米/分钟,创造行业神话。随之而来的“超120天纺丝无堵孔”纪录、“超3个月无电锭更换”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丝丽雅的人才为什么挖不走?
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丝丽雅说,是人才。
    地处二线城市,就繁华和资源吸附能力而言,毕竟不能和一线城市相比,丝丽雅却实现了 “别人挖不走丝丽雅的人才”!
    从表象上看,丝丽雅员工收入较高——不少员工进公司不久就有能力买车买房。丝丽雅让员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在于:只要能想出科技创新的题目并顺利完成,就能迅速 “致富”。创新既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丝丽雅鼓励试错。甚至在奖励创新上实行 “宁可错奖三千,不可漏掉一个”。
    公司坚决主张要实现科技的货币价值,体现创新行为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对敢创新、能创新、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坚决重用,将货币奖励与价值激励、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统一起来。
    在丝丽雅,能创造就能致富,能创新就能升迁,企业发展成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依托。公司先后投资修建了高工楼、大学生宿舍、员工宿舍,还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配备了轿车,鼓励员工通过科技创新、技能提升、投资入股等多种途径勤劳致富。
    科技厅点评:科技必须争锋相对地解决现实问题,丝丽雅不把创新看得高高在上,而是看重大众创新的力量,相信科技才能成就核心竞争力,虽为传统行业,仍取得大尺度的成功。
搭桥梁揽人才亚连8年长大1000倍
    “一种利用秸秆气制备合成天然气的方法”已经完成设计,目前正在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将麦秆秸秆等废弃资源通过气化等程序转化为天然气,这一想法将很快变为现实。”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娅玲如是说。
    亚连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证书。19项发明与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0项专有技术被成功转化、9项新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市科技专项资助资金项目、34项商标、1项四川省著名商标……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亚连科技硕果累累。何以能做到?
搭建产学研的“桥梁”
    “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可分为研发攻关、工程设计和示范、安装施工、运行。在国内,这四个环节经常脱节:研发由研究单位承担,设计由设计单位完成,施工是企业或工程公司的事情,运行则是企业的事。”钟娅玲说。
    上世纪90年代,钟娅玲前往日本熊本大学攻读生产科学博士。她得以近距离接触到国外完备的科技产业化体系。“日本的应用研究十分发达,且企业有很强的市场洞察能力和科研能力。整个科技产业化体系中,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发掘市场信息,再委托大学研究机构进行科研。从科学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十分畅通。”钟娅玲说。
    亚连科技借鉴了日本这一成功经验,与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成功将技术成果转让给国内外450余家企业,搭建了成果产业化的“桥梁”。
    2006年,亚连科技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多晶硅厂商使用的设备多为国外进口,一套尾气回收的“软件包”就要1000多万美元。与国内的多家研究机构、多晶硅厂商合作。亚连科技通过两年的研发,推出了独有的多晶硅尾气全组分回收技术,一套“软件包”的价格仅为1000万人民币,与国外设备的价格相差六倍多。
    目前亚连科技已经在我省一家知名的多晶硅企业内建成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尾气全组分回收装置,为该企业每年直接节约2.48亿元的费用,相当于每公斤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减少了248元。而同时该技术也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人才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人才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灵魂。”钟娅玲说。
    亚连科技共有员工138人,但科研人员却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5人为留日留美博士(占3.6%)、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位教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占8.7%);硕士研究生7人(占5.1%),主要来自四川大学、日本熊本大学、原化工部第八设计院、晨光院、泸天化、四川省化工设计院等著名科研院所。
    能汇聚如此多的人才,钟娅玲费劲了心思。“为科研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待遇,让他们持股,从价值上尊重科研人员。有一段时间,员工们的工资都比我的要高。”钟娅玲笑道。
    让钟娅玲骄傲的还有一个数据,作为一家民营中小企业,亚连每年的人员流失率仅5%。“严谨、精道、和谐”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坚强的人员储备下,亚连科技完成了或正在实施7项大型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正在实施的 “我国第一套中国华能集团17万Nm3/h煤基 IGCC(联合循环发电)电站CO
2
捕集示范装置”、已完成的“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及三氯氢硅尾气全循环综合利用装置”、“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最大规模8400Nm3/h甲醇水蒸汽转化-PSA制备氢气装置”、“世界最大生产规模的(PSA+TSA)46万吨/年乙醇脱水装置”等等。
    科技厅点评:从初创时300万左右的年合同额到今年将近3亿元的合同额,亚连科技只用了8年时间。合同额急速增长将近1000倍的背后,一座连通产学研的 “桥梁”和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与科技无缝链接成都光明产销量世界第一
    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听起专业,其用途却能触及每个寻常百姓家。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高折射低色散的 “性格”,让它“胜任”于数码相机、扫描镜头、LCD投影机等优质非球面镜头材料。尽管售价是传统光学玻璃的10余倍,产品却备受终端生产商青睐。
    过去,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这一格局被成都光明打破了。
    明年,产品有望在成都量产。这不仅能改变该类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还能有效提升我国光学材料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新型光电信息产品水平提高,降低整机制造成本等,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结构跟着市场调国际话语权明显增强
    “如果说一个数码相机的光学系统由10片传统球面透镜组成,改成非球面透镜数量可减少1/3。”成都光明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维民形象地说,非球面透镜的应用,可促进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大幅改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推动光学仪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非球面元件已被广泛用于光电子产品中,也带动了其上游产品——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的市场需求,后者成为世界光学玻璃行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由于传统玻璃的软化温度太高,容易损伤压型模具,不利于非球面光学元件的批量生产,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的市场缺口很大。
    “今年1月开始,我们自主开发了国内首条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生产线。”据了解,项目突破了我国高难度光学玻璃连熔生产技术,成都光电将自主设计开发出10个以上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产品配方,并进行产业化研究。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可达150吨,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6000万元,为完善全省光机电产业链,促成上下游集群,提供了项目牵引。
    每年,成都光明将占销售收入6%以上的研发费用,重点投入市场急需、代表产业未来的新型光学材料的配方及制造设备、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并先后完成了50多个高难度牌号的中试和生产,解决了100余项工艺技术攻关和工艺技术难题,其产品结构也逐步由传统光学玻璃转向中高端产品领域。
产品跟着需求走产销量蝉联世界第一
光电数码终端产品的开发周期仅3个月到6个月。为使供应链稳定,终端厂家不会轻易更换厂家。
    成都光明后来居上——不仅占领了国内环境友好光学玻璃7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还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入索尼、三星、佳能、尼康、奥林巴斯等国际知名企业。如今,公司年产能可达10000吨,光学玻璃产销量数年连续世界第一。
    贴近需求,能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是成功所在。
    去年,成都光明建立了技术保障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与终端的战略同盟,以技术服务牵引产品开发,从而形成从产品市场策划、产品开发及试制、客户验证与反馈的闭环开发体系;每三个月或不定期 “走出去”,跟踪行业前沿产品与技术;尽可能地贴近全球知名终端客户需求,公司每年新增产品达10个,产品结构及时调整,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富士写真光机和美能达两家公司在一些产品开发中,针对该公司的光学玻璃材料性能进行光学设计,并在光学零件产品图的材料栏目中明确标注使用成都光明的相应牌号玻璃,也就是说,光明的玻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其设计首选。
    镧系低软化点光学玻璃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其小规模生产的产品样品获得日本富士光机、索尼、松下、日立、奥林巴斯、美国柯达、韩国三星等终端客户的认可和订购意向后,明年有望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
    科技厅点评:将研发触角向下游延伸,组建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相融合的新产品开发和管理团队,使技术服务全程嵌入产品研发阶段,大大提高了开发的针对性和开发速度——成都光明的经验表明,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距离看似遥远,链条打通后则触手可及。
科研紧随市场高等学府飘出“健康云”
    住在偏远乡村的患者遇到疑难杂症,不用远赴省市大医院排队候诊,在乡镇卫生院便可将X光片等检查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省市医疗信息平台,同样享受专家会诊待遇;患者到大医院挂号也不必再受排队之苦,只需就近通过网络输入相关信息便可预约挂号……
    这样便利的医疗模式已由设想变成了现实,由成都金盘电子科技大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健康云”信息化医疗架构已在我省开始搭建,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终身健康管家这些现代医疗服务概念,正悄然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产学研结合科研跟着市场走
    “金盘的成功,是产学研战略完美实战的胜利。”金盘公司销售总监杨骥这样描述公司与电子科大的深厚渊源。
    金盘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电子科大产、学、研基地,依赖电子科大的深厚科研背景,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人才培养。
    瞄准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宏大背景下的广阔市场,金盘开始了从底层研究起步的层层耕耘:成立之初,医学影像工作站开始在西南地区小规模建设;2003年至2005年间,开始在广东沿海地区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尝试,实现了医疗影像的信息化与临床信息共享;2005年,完成医院全院信息化系统总集成……目前,金盘公司正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医疗信息化建设“云概念”,涵盖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及普通群众等多层面客户市场。
    “没有市场订单的产品,进入不了公司的科研名单。”杨骥介绍,公司产品研发实行“项目制”,在定项研发之前,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已为最终成品的销售找准了渠道。产品研发人员的收入和市场销售直接挂钩,这既提升了科研激情,又让产品质量有了前提保障,“市场才是实验室研发最准确的打分人。”
    持续的科研创新,需要强大的人力支持。在金盘公司本部60余人的研发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超过了半数,设在电子科大的标准实验室稳定在20人左右的规模,而公司不少项目更是和电子科大的导师、研究生团队直接合作研发完成。杨骥称,目前的科研投入已经占到了公司总成本的30%以上。
踏准信息化步调迎来发展机遇期
2010年底,中国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简称“3521工程”,即建设3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等。“3521”工程将使得中国医疗信息化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个全新的成长机遇期,呈现在金盘公司面前。
    “金盘将参与到省、市、县、乡镇等多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杨骥介绍,金盘将参与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省卫生厅县医院能力建设中,涉及省内122所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此外,21个试点县的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公司也已成功中标。而市一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金盘公司已在自贡和南充顺利完成。
    “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积淀的金盘已经登上了这辆前景广阔的高速列车。”杨骥说,最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全域互联互通,帮助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医疗体系,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
    把握“井喷”式增长的市场同时,金盘公司不忘打造核心竞争力。从2004年开始,金盘便开始进入行业标准研究领域,首先翻译完成了行业国际标准的中文版,并最终让中文版成为国际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金盘公司参与制定体系和标准,已进入到行业发展的规划中。“对行业参与者的标准检测,或许能成为公司一大新的业绩增长点。”杨骥认为。
    科技厅点评:从紧跟市场,到引领行业,金盘这家从校园里走出的年轻企业完成了华丽嬗变。产学研结合是开端,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中,找准市场的脚步,行业的趋势,才能让企业走向领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