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痕迹】中国深宫实录——深宫女性生活

 赫堇轩 2012-10-29

中国深宫实录——深宫女性生活




一、皇宫嫔御制度古人把为皇帝提供性服务的制度叫做嫔御制度。把嫔御所居之处叫做六宫。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皇后便是六宫之长。嫔御制度和六宫制度是同一个意义。

周代,内宰(国君的内廷事务官)的职责之一是,用阴礼(女性应遵循

的礼节规范)教导六宫女御、掌进御於五所。秦代,取六国的美女列六宫。帮助汉高祖建立制度的儒生叔孙通,揉合古礼和秦制,把六宫制度延续和确定下来,以后历代大同小异。六宫嫔御成为制度,就需要给那些为皇帝提供性服务的女性定立名号。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因此,各代皇后只有一个(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例外)。皇后以外,嫔御的名号、数量各代都有不同的规定。除了有名号的嫔御以外,还有数不清的宫女。我们先不厌其烦地看看各个朝代的嫔御制度: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曹魏的皇帝对嫔妃名号甚感兴趣。也许是出於喜好文学的缘故,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把嫔妃名号作番调整。至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晋代,雅兴祖法《周礼》中的嫔御制度,其影响及於南朝、隋唐和金代。

晋制: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

婕妤、容华、允华为九嫔;下有美人、才士、中才人。

南朝宋,各个皇帝在晋制上有所增删,至宋明帝时规定:贵嫔、贵妃、

贵姬为二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役。

南齐规定: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南梁及南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

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北魏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隋朝,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按《周礼》修订嫔御制度。炀帝雅好此事,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规定: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员及美人、才人十五员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御女二十四员,采女三十七员,共为女御。唐代,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女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唐中后期有些改动,姑不计。

宋代的嫔妃名号没有准则,纷纭杂乱。一女子初入宫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如永嘉郡君、始平郡君;南宋改君为夫人,如齐安

郡夫人、咸安郡夫人、平乐郡夫人,人数及郡名不定,再由此升为才人,由才人进为美人,再上是捷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

婉仪、顺容、贵仪等众名号。妃一级是: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代的特色是人无定位,先由初级开始,随着宠遇的增长,不停地晋级。辽代,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这之间没有级次。金代,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其下与唐代相同。

元代对后宫女子定立名号,并无多大兴趣,除皇后外,仅有妃这个名号。明代,受元代影响,后宫女子虽多,名号仅妃一级。宫女被“御幸”后

可获得妃的名号。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等,贵妃位最高。清代,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五级。下有答应、常在,不算正式

名号。以服务于皇帝为中心的后宫事务,各代都由女宫和宦官负责。女官有些

朝代是由嫔御兼任的。女官及嫔御不同於一般宫女,她们既已获得名号,在

后宫就是官,有相应的傣禄。最高一级的妃子俸禄等同于丞相,以下者也与

处廷官员一一对应。《周礼》中规定,九嫔兼掌教导女性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世妇兼掌丧礼、祭礼、迎送宾客之事;女御兼掌君王的燕寝事宜;女史专门

负责监督后宫的规章执行情况,记功书过。

在嫔御不兼任女官职务的朝代,女官自成体系。如隋朝女官设六局二十

四司。第一是尚宫局,下设四司:司言、司簿、司正、司围。二是尚仪局,

下设四司:司籍、司乐、司宾、司赞。三是尚服局,下设四司:司玺、司衣、

司饰、司杖。四是尚食局,下设四司:司膳、司馐、司醖、司药。五是尚寝

局,下设四司: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六是尚工局,下设四司:司制、

司宝、司彩、司织。唐代相沿。宋代也设置上述职掌的女官。明代也设六局

二十四司及女史,另设宫正负责戒令责罚。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每日日高祗侯处,满是红艳立春风。 ——花蕊夫人宫词退朝后走进后苑,满目是春风中玉立的娇艳女郎。皇帝会由衷地感到做

天子的滋味。就象每天的御膳,面前摆着无数的美味佳肴,绝对不可能一次

吃完,只能吃眼前的几味菜,后面的也只能挑着尝一点。中国皇帝,要的就是这么多,这么大的气派。今夜是谁侍寝?千百个、甚至上万个后宫女子在寝静冷寞的深夜里盘算

着、叹息着。

嫔妃进御之事,是内廷的一件要务,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样重要。对于

皇帝来说,后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后宫有专人负责办理、记

录寝妃进御之事。周代已有负责君主阴事的阴令。汉代的掖廷令“昼漏不尽八刻,白录所记推当御见者”。就是在夜晚来到之前,记上当日谁侍御寝。东汉以后这件

任务由宦官负责。各个朝代,宫中都有一本备忘录,专记皇帝御幸之事,以备日后查考。如同外廷大臣克尽职守一样,负此职的宦官也是一丝不苟。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楼四望,见平城宫内有一位美人。文成帝问左右的人,“此妇人佳乎?”众人一致赞同。于是,文成帝走下白楼,向美妇人走去。二人宿于斋库。该女李氏因此怀孕。日后皇太后查问,恰有守库者在库墙上记下了当时的时间和事件,两相

核对,无差错,李氏怀的这个胎得到了承认。由此可知,皇帝办事固然随心所欲,记录者也能捕捉到踪影,守库者本不负责此职,事关重大,也得及时记录。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於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明神宗最初偶然御幸宫女王氏,事后隐讳不言。后来王氏有了身孕,太

后急于抱孙,查验了文书房的记录,然后向神宗说起此事,神宗不愿承认。太后遂命人将内起居注拿来让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认了。神宗这种态度是因他不再对王氏感兴趣,但明代惯例,宫女被幸后怀孕就要进封为妃。他不愿封王氏,只想蒙混过去。后妃宫女的佩物——环,在皇帝的御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义。“环”与“还”同音。后妃在侍寝时寻问皇帝何时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鸣佩环,问:“何时大刀头”?这又拐了一道弯,因环系於刀头,使用刀头代指环。

如后妃宫女遇月经,不能侍寝时,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注面,灼然为识。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称为“守宫”。蜥蜴被用朱砂喂养於器皿中,因以朱砂为食,身体尽赤,食满七斤以后,将其捣成碎末。用这些赤色粉末涂

在或点在宫女肢体上,可以终身不灭,但有房事时则灭。李贺《宫娃歌》中

有句诗“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下朝后走向后宫的皇帝,脚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谁,今夜宿在

何处。风流皇帝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女子多至四万,不知道怎样安

排她们为他服务。后来,玄宗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宫嫔集中在一起,让她们投骰子,投中者中最优胜者,当夜侍寝。私下里宦官把骰子称为剉角媒人。春秋季节,唐玄宗令后宫女子们在门前栽花,玄宗追随着一只蝴蝶走,

蝴蝶落在谁的门前,当晚便宿在该处,称此法为蝶幸。由于进御的女子太多,玄宗难以一一记住她们的姓名和相貌,便又发明了一则风流办法,将已进御的宫女臂上,打上“风月常新”之印,再渍以桂

红膏,使印记牢固,经水洗不褪色。自杨贵妃入宫,夺得皇帝的独宠后,剉角媒人、蝴蝶和“风月常新”印都派不上用场,后宫女子只得在七夕向牛郎织女诉幽情。唐敬宗发明了一种风流箭,用意也是决定侍寝之事。用竹皮做弓,纸做箭,纸中间密贮龙麝末香。宫嫔聚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中箭者浓香触体,了无痛楚。后来宫中流传着“风流箭中的——人人愿”的话。西晋武帝的后宫生活是和羊车联系在一起的。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说司马昭握朝中大权,想取代皇帝,但他

至死也没有下定决心。他的儿子司马炎早就不耐烦了。权臣虽然有权,但色欲的满足却比不上皇帝,权力即使大过皇帝,也不能象皇帝一样享受无数的美色。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就已经对老妻厌烦了。司马懿曾卧病在床,正室张春华已经色衰爱弛,蹑手蹑脚地前来照着丈夫。司马懿一见这个黄脸婆就骂道:“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张春华又羞又恨,要绝食自杀。司马昭兄弟们都同情母亲,也跟着绝食。司马懿发现连累了儿子们,忙向张氐致歉,张氏和儿子们才开始进食。事后司马懿私下对他人说:“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司马炎三十岁那年,司马昭死,他取代了父位,立即逼魏帝禅让,自己

登上了帝位。他要好好享受只有皇帝才可享受的待遇。祖父的委曲他不会再遇上了,后宫有的是美人。晋武帝开创了后宫万人的历史纪录。由於宫嫔数量太多,晋武帝最初也头痛于到何处过夜。后来,发明了羊车,用羊车载着他在后宫的小路上漫游,羊停到谁的门前,就由谁来侍寝。

宫嫔们都盼望皇帝的羊车在自己的门前停下。这时,便有聪明的女子显示智慧了,她们用竹叶插在门前,把盐汁洒在通往门口的小路上,引诱羊舐着盐汁,顺路走到门前,吃门上的竹叶,于是,车子就停了下来。从此,羊车成了后宫的传世宝物。南朝宋文帝乘羊车经过诸嫔妃房前,羊总在潘淑妃的门前停下来,舐地上的盐水。文帝见到潘淑妃,感叹地说,“羊都为你留连,何况人呢?”潘淑妃由此爱倾后宫。后宫进御是否有规律道理可循?五代后梁的一位国子博士崔灵恩的研究结果是:后妃进御,十五日轮一遍,从最低位的妃子开始,与月亮的规律相配。月初最小,越来越大。月亮象征阴,也象征女性。月晦和月望即每月初

一、十五是需要谨慎的,所以古代君主不在这两日御于内,因为晦者阴灭,望者争明。《春秋》上说“晦阴惑疾,明谣心疾,以辟六气”。九嫔以下,每九人中进御一人,八十一女御占九个晚上,世妇二十七人占三个晚上,九嫔占一个晚上,三夫人占一个晚上,以上共十四夜,皇后独占一个晚上,共十五夜。上半个月按上述安排进御,下半个月从十六日开始,由皇后起,再御九嫔、世妇、女御,与月亮由盛而衰相对应。至于年龄上的规定是,九嫔以下,女御以上,到五十岁停止进御。三夫人和皇后不在此例。古代学者的这套理论显然牵强附会,也不能为古代帝王们接受。皇帝拥有众多的女性,是为了满足色欲,哪一夜由谁来侍寝取决于皇帝的兴致,如果皇帝没有兴致,也可以独寝。如果按照崔灵恩的安排行事,岂不成了一种劳役,周而复始,个个点卯,还有何种乐趣?明代后宫,每日天渐黑时,嫔妃所住的宫门前,都挂起两只红纱笼灯。

皇帝临幸某宫,则该宫门上的灯卸下来,表示皇帝已选定寝宿的地方。于是,负责巡街的宦官,传令其他各宫均卸灯寝息。失意的嫔妃们只得灭掉希求宠幸的红纱笼,明晚再重新挂上。明代皇帝第一次临幸嫔妃的住所,要铺宫,由宦官将房间装饰一新,该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应的装饰。皇帝临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气异常,其用意有宫词道出“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寝情。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露上空明。” 一次,崇祯皇帝来到一间便殿,觉得有团异香浸入心脾,心怦怦直跳,问近侍这是什么东西?回答是:“圣驾临幸之所,例焚此香。”崇祯叹息道, “这是皇父、皇兄所以话不长的原因啊(原文:此皇考、皇兄所以促其天年也)!”于是,禁用此香。其实焚香之例,古已有之,唐诗人张籍在《焚宫行》中有句:“下辇更衣入洞房,洞房侍女尽焚香。”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红锦被或大衣。后面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的记载道,“届时,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曰:留。则笔之手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亦所
以备受孕之登也。此宫禁中祖宗之定制也。” 若皇帝住在圆明园,这套方法就不必了。膳牌之法仍旧。皇帝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住在圆明园,觉得那里更自由一些,又可以不破坏紫禁城内的

祖宗规矩。皇帝一般在年终回宫,一、二月又返回圆明园。清帝召幸嫔妃,照例在门前倒悬红灯,在行宫也是这样。宫女们入宫时梳辫子,一旦被召幸并获得名号,就要把头发盘上去。二、宫女遴选制度中国古代宫廷蓄养的女子之多,在世界上是无匹的。皇帝们,尤其是性喜渔色而荒于政务的皇帝们,对填充后宫之事,乐此不疲。没有人能够阻止皇帝这么做。如同贪婪的土地所有者一样,要把粮食堆积得顶破了天。前前

后后的帝王们似乎竞相着开创或者说打破宫女数量的记录。

西汉初年,宫女只有十几人。到汉武帝时,宫女突破一千数字。东汉桓帝时,后宫聚集美女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将宫女数字突破一万。南朝宋文帝时,后宫“椒庭绮观,千门万户,而淫妆怪饰,变炫无穷”。南朝仅有半壁河山,后宫却如此繁盛,可以说打破了晋武帝创造的记录。南朝齐东昏候,陈后主也把宫女数量列入了万人的记录。隋炀帝时,离宫遍天下,各离宫都置备大量宫女。但历史最高记录的创立者并不是隋炀帝。唐玄宗大概是后宫女子数量最高记录的创立者。开元、天宝年间后宫人数跃升四万。唐玄宗曾召见大师一行,问他:“师何能?”一行回答,“惟善记览”。玄宗为了证实一行的本领,令人拿来登记宫女的薄册——宫人簿,让一行从头至尾看一遍,然后合上簿册,复述一遍。一行大师“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背至数页之后,玄宗心服了,忙叫他停住,从御榻上走下来,向一行恭敬地行礼,呼为圣人。明代宫女的数量是九千,但宫中每年花费的脂粉钱达到四十万两银子,由此可以推知各代用在宫女身上的费用。


各朝各代从民间挑选宫女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宫女的家族大多是普通百姓,但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历代都规定宫女取自良家子。例如汉代王昭君就是良家子。唐玄宗遣使到全国各地选拔美女,号称“花鸟使”。明代选民间淑女的情况,以天启大婚时为例,“天启元年,熹宗将举行大婚礼,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者五千人。后亦被选入都。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妇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粗劣、难听)、稍浊、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复二千人”。 “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亦仅千人,皆召入宫,备宫人之选”。 “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于是入选者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

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 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入选者都是八旗少女,汉女则不入选,清代这种做法固然是为了保持满州血统,实行时确实不扰民,有利于广大汉民的安居乐业。以往任何朝代,每当选宫女的事情落在哪一个地区时,该地区的百姓就人心惶惶,纷纷赶到朝臣到来之前,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女儿被选为宫女,在宫中没能出人头地,那么,今生再无机会见到家人了,只能在宫中默默死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宫女都是这种命运。那么百姓的女儿登车而去时,不就是和家人生离死别?

清代比较而言,还算人道。宫女只有一、二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够和皇帝接近。青春完全旷废的女子几乎没有,因为,清代还规定,宫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岁(有时是二十五、三十岁)时送出宫,另行择配。清代选秀女的详细情形是这样的:各旗每年要将本旗的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子造册上报。在行选期间,各旗的参领、领催负责把候选的女子运上车,送往宫城北门——神武门。运送秀女的车队按规定要在夜间行进,到达后,候选的秀女们被领入神武门内,在顺贞门外恭候,由户部官员负责管理。至时,由太监首领主持挑选工作。秀女们每五人为一组,引到太监面前,站立,太监审视。当意者,留下姓名牌子,叫做留牌子。牌子上书着“某官

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或蒙古、汉军人),年若干岁”。至当日午时,初选完毕,未被选上的,由本旗的车子载还。初选通过后的女子,要入宫进行复选,“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凡不合格者被送出宫,叫做撂牌子。清咸丰年间选秀女时,一位不知名的少女的表现,被载入史册:当一群秀女们在拂晓时分站在坤宁宫外,等候挑选时,正传来太平军攻克南京的消息,咸丰皇帝坐卧不宁,屡屡召见大臣。到午后,站在坤宁宫外的女子们已经疲倦不堪,饥渴难忍。秀女们相向饮泣。太监在一旁喝斥道,“圣驾行且至,何敢若此!不畏鞭笞耶”?众女子吓得战栗不止,有的要晕倒。这时,一位少女站出来,厉声说:“去室家辞父母以入宫禁,果当选即终身幽闭,不复见其亲,生离死别,争此晷刻,人孰无情?安得不涕泣?吾死且不畏,况鞭笞耶?且赭寇起粤峤间,不数载悉长江而有之,今遂陷金陵,天下已失其半。天子不能求将帅之臣,汲汲谋战守以遏贼锋,保祖宗大业,而犹留情女色,强攫民家女,幽之宫禁中,俾终身不获见天日,以纵己一日之欢,而弃宗社于不顾,行见寇氛迫宫阙,九庙不血食也。吾死且不畏,况鞭笞乎?!” 太监从未听到过秀女说出这种话来,惊恐地去捂她的嘴。这时,恰好咸丰乘御辇过来,见太监们捆住这位秀女,拉到自己面前,硬按住她下跪。该女犹倔强不肯屈膝。咸丰已经稍稍听说该女刚才的一番言论,他命太监们松手,笑着问她刚才说了些什么?少女侃侃对答。咸丰欣然地说,“此真奇子也!”命松绑。引入宫入朝见皇后。咸丰为她择婚,并将此次所有秀女放还回家。显然,被选为宫女不是一件幸事。清宫中有地位的女性亲属加恩免选。

规定:太后、皇后之姐妹,嫡亲兄弟之女、嫡亲姐妹之女免选,后又包括嫔以上的亲姐妹免选,乳妈的亲生女也可免选。明代的一位邵太后也深感于入宫女子的不幸,她对孙子嘉靖皇帝说:“女子入宫,无生人乐。饮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后选女入宫,无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江南人家亦幸无以丐幸泽,送女子入宫。” 入送的宫女中有一些是十岁左右或更小的女童。这种做法是为了确保其处女身份?或者太后、皇后喜欢年龄更小一些的侍女?当然还有女家的原因,如一位妇女亡夫,自己打算改嫁,小女无所依托,就会把她送入宫中。

宋仁宗的张贵妃就属于这种情况。明代万贵妃四岁入宫,宋仁宗的另一位贵妃冯氏九岁入宫,有名的陈后主宠妃张丽华,入宫时仅十岁。如果十二、三岁入宫,就属于普遍情形了。元代要求高丽国每年进贡美女,以示臣服。由此形成制度,到明代初期还在延续。明成祖妃权氏就是高丽女子。不少女子是被父、兄主动纳入宫中的,家人寄希望于她获得皇帝的宠幸,以求得全家荣显。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倾国倾城”的故事,就是出自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妹妹的事情。李延年是宫中的歌、舞艺人,能自制词曲、美妙动人。一天,汉武帝听他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被歌声感动了,叹息说:“善!世岂有此佳人乎?”李延年并没有直接告知武帝这位佳人就是自己的妹妹,而是令平阳公主使武帝得知此情。武帝一见李夫人,真是名副其实。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名将马援的女儿,马援以身殉职,还遭到他人诬陷,马家又被权贵欺侮。马皇后的堂兄在忧愤中上书皇帝,请将马援的三个女儿入选太子宫中。当时,马皇后只有十二岁,她带着家族的希望进入宫廷。古人相信相术,一位平凡的女子若是被相术师相出大吉大贵来,而女中尊贵者就是皇后、贵妃,那么该女子的家人就会把她献到宫中去。如西汉景帝的王皇后,本来在民间已和一位姓金的结婚,生了孩子。王皇后的母亲听相师说她女儿命中富贵,便把女儿硬从金氏家中夺走,送入太子宫。而东汉章帝窦皇后也是因相师的判断,为求富贵进入宫中的。也许冥冥之中真有神灵保佑,她们竟如愿以偿。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别的,恰是美貌。汉章帝就是听说窦氏美貌,才引见她的。

朝廷宫员的女儿也是宫女的候选人,并且是重点候选人。凡被家人主动献入宫中,或者父、祖在朝廷任官的女子,比一般从民间批量载入宫的女子,更有机会令皇帝注意。这些人大多一入宫就被封上名号,再进一步越居后宫女子之上。而普遍的良家子既使有美色,也很难被发现。如王昭君,杂处于成千的宫女之间,默默无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