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疗法佐治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100例小儿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敷胸散外敷于啰音明显处。结果两组总疗效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治疗组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 P<0.01)。结论大黄、芒硝外敷佐治小儿肺炎效果较好。 【关键词】 小儿肺炎;敷胸散;大黄;芒硝;中药贴敷 小儿肺炎是全球3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儿保四病之一,目前我国住院患儿中有近一半是肺炎病例[1]。小儿肺炎的西医治疗多以抗病原体治疗为主。常规抗感染药物能起到抗病原体作用,疗效肯定,但不能消除病原体对机体已经形成的损伤和免疫紊乱,因而不能彻底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中医有些方药具有抗炎、抗氧自由基、抗纤维化、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等方面作用,能减轻病原体对机体形成的炎性损伤和免疫损害,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2]。贴敷法是中药外治法之一,将药物贴于体表穴位,使药物从皮肤吸收并刺激经络穴位,加速肺部分泌物的吸收,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疗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运用敷胸散佐治小儿肺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治疗的肺炎患儿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1~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14 d。对照组中男27,女23例;平均年龄3.4岁;平均病程14 d。肺部听诊均可闻及吸气末固定细湿啰音,X线表现双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无任何临床并发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临床常规静点或口服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40 mg/(kg·d),支原体感染用红霉素20 mg/(kg·d),口服中药(常用麻黄6 g、甘草10 g、杏仁6 g、石膏30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等)。 2.2 治疗组 在临床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敷胸散,根据肺部听诊情况和X线检查确定敷胸部位。敷胸散是用大黄、芒硝、大蒜泥按4∶1∶4比例配制而成。根据病变部位取敷胸散30~50 g加入适量水调成糊状,均匀地平摊在敷料上。患儿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暴露敷药部位,将药敷在湿啰音密集的体表投影部位。贴敷10~20 min,每天1次。7 d后判定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胸部X线提示炎症吸收。显效:临床症状好转,肺部湿啰音消失,胸部X线提示炎症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肺部湿啰音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3.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为96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肺部湿啰音平均消失天数为(6.17±2.45) d,对照组为(8.25±3.11)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片状影平均消散天数为(8.36±2.94)d,对照组为(10.02±2.36)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2。表2两组治疗后体征缓解天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应项比较*P<0.05,** P<0.01 4讨论 敷胸散中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化痰逐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大黄对多种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早期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游走等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芒硝具有清热软坚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本品清热解毒,这与其抗感染作用有关,且芒硝有较强的吸收功能。 敷贴疗法是将药物敷贴于病变相对应的体表部位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5]。肺炎湿啰音密集处以肩胛下角和脊柱两旁多见,从经络学角度看,此处为督脉和膀胱经所循行路线,正是人体气管、支气管和肺所在部位,外敷可通过穴位、经络传导使药物直达病所,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直接改善肺微循环,促进渗出的吸收。而且贴敷疗法有途径直接、作用迅速、用药安全、适应症广等优点。 总之,肺炎患儿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内外合治,一方面抗感染药物抑制病原体;另一方面,中药外用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加快炎症的吸收,提高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过程,减少疾病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