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要赢,没有祕密》

 yagi1 2012-10-30

书摘:《要赢,没有祕密》

作者:卜凯莉、刘维萍

        你如何定义成功的人生?辛苦工作,只为换得更丰富的报酬?等到事业小有成就、有车有房,一帆风顺,为何还不满足?卜凯莉、刘维萍两位作者长达数十年与各国精英接触,在《要赢,没有祕密》归纳分享的教练心法,不只适用在工作,也适用在人生的各项挑战……

书籍简介:

你如何定义成功的人生?

辛苦工作,只为换得更丰富的报酬?

等到事业小有成就、有车有房,一帆风顺,为何还不满足?

指导过《财星》五百大企业经理人、台港新马等地总裁级主管,和众多杰出专业人士的双教练搭档,与全球成千上万名专业精英接触后发现,赢家并没有什么祕密;但他们了解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能够信守承诺、全然投入、不怕失败、与所有事物建立正向关系,并具备下列四项条件。

热切的渴望:内心的热情和驱动力,能启动企图心,创造强大持续的行动。

坚定的信念:虽然不一定知道如何做,但坚定信念会支持创造明确结果。

有效的行动: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将想法化为实际行动。

钢铁般的意志:失败和被取笑不算什么,在最不得志时,也要能看到情境外的可能性、坚持下去,屡败屡战。

生命是场值得玩的游戏!

除了成功,还要赢得高度满足感。

10段关键对话,帮你找到真正的渴望,开启持续自我激励的动能。

若要如何,全凭自己!

对你而言,人生赢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因为你只有一次的生命,此刻正在倒数计时中。

两位作者认为,除了有意义的工作外,还要建立有爱的人际关系,并克服逆境,将个人历练提升至更高层次。换言之,除了有形的金钱财富外,无形的满足感甚至更重要,两者是真正赢家人生的要件。

工作:就象是一场游戏,有其规则和条件。为什么要玩这场游戏?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能够得到什么?都看你的标准和期待。重点是不管输赢,都要有所学习。

关系:我们与所有人事物都有关系,包含对无生命的目标也是。打好所有关系,基于诚信的态度对话,将会是游戏顺畅的最大动力。

热情:为什么要玩这场游戏?诚如贾伯斯所言:「热情就是一切!」热情是活力的来源,也是游戏好玩的精神所在。

为自己而战:很多阻力会将我们的动力消磨殆尽,只要放大视野、想着所有事都是为自己而做,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信任:这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没有信任,很多事都要勾心斗角、相互猜忌。基于信任的关系,可以不断提升,即使在面对各种严苛挑战,也能持续产出最大价值。

赢家没有祕密,道理简单,但你真正做到哪几项呢?

两位作者长达数十年与各国精英接触,在本书归纳分享的教练心法,不只适用在工作,也适用在人生的各项挑战,包含健康和婚姻等。人生是场值得奋力一玩的游戏,了解各项规则、条件与报酬,适当调整心态,学会与压力共处,你也可以从平凡变成卓越,活出自己的赢家人生。

书摘:

第一章 赢的定义

教练Kelly的话:

关于「赢」这件事,已经有很多理论和知识的累积,它并不是祕密,很多人知道要如何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必须满足一些必备条件,才能达到赢的目的。我们深信,教练指导(coaching)是很多杰出成就的关键要素,能够帮助人们赢。在这本书里,我们分享了一些基本原则与模型,我们相信它们是训练卓越表现的关键元素。

这些简单的关键元素,是成功的每日实务操练。我和Emily都是实践者,我们不会只谈空泛的思想或理论,而是几乎每天不断地操练,实际运用这些原则与要素。要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并能不断增进表现,达到卓越绩效境界的实务做法,需要时间和不厌其烦地重复练习。

我在大学的时候,读了一本书,改变了我对赢的看法和定义。这本书的书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博士,他是一位心理学家,曾在纳粹集中营待了三年,最后幸存下来。在这本书里,他介绍了一个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矩阵,为成功人生下了一个我听过最棒的定义。弗兰克博士在书里提到,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想要成功,实际上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成功。在今天的世界里,成功通常被量化,大家用有形的指标来衡量成功。比方说,运动员用获得的名次来衡量成功,企业用营收表现来衡量成功,电影用票房成绩来衡量成功,所有事情都有量化的衡量值。

但在弗兰克博士的书里,介绍了第二种衡量标准。我现在回顾,他提到的标准,是我在寻寻觅觅、缺失的那一块。在这个衡量标准里,表现无法被量化,因为那是关于内在的满足感。弗兰克博士在书里举例,即使在人为的浩劫里,还是有人可以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甚至是喜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赢的意义,也随之改变。

弗兰克博士探讨,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能为我们的生命创造满足感──有意义的工作、有爱的人际关系,以及人生中的逆境。他在纳粹集中营的体验,看到很多人因为绝望而放弃,有些人却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甚至找到喜悦,为何有此差异?找到这种差异背后的答案,成为弗兰克博士毕生的志业。

当时我太年轻,无法相信在逆境中,会产生什么深刻的意义。如今在45年之后,我经历了生命中的逆境,于是对这点深表认同。我相信,你也经历过一些人生的挑战,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未必能够有效掌控其发展,但我们一定能够掌控自己的心态,设法与逆境创造有建设性的关系。你我都有能力决定,我们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能通过逆境的考验,甚至能将逆境转成正面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创造意义。

无论在专业或个人生活中,我们都致力于追求成功与内在的满足感。除了弗兰克博士提到的三个面向,我们还加上第四种可以创造满足感的方法,那就是服务他人。在教练指导这个领域里,最能让人满足的,就是看到我们所指导的对象美梦成真。

我们想强调的是,我和Emily认为可量化的成功和内在的满足感同等重要,没有孰轻孰重。我们向往在两个面向都达到卓越的标准,因为卓越的标准反映出自我要求和自重。化理想为实际成果能增加可信度,更能领导并影响他人。若没有确切的结果,徒有借口和理由,则很难令人信服。内在的满足感是能让我们持续卓越绩效表现的关键,否则空有数字,缺乏意义和目的,会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本书所分享的原则与训练,都是我亲身操练,应用超过30年以上的结晶。 在过去16年里,和我密切工作的伙伴是刘维萍Emily Liu。我和她相识于1986年,当时完全没想到Emily会赋予我的工作新生命,并将我的工作介绍给她的同辈和后进。她慷慨地跟我分享她自己和她所处的文化,改变很多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刚开始,我们的关系就如同是教练和球员(coach vs. player),现在我们是专业领域的伙伴,而且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虽然在我们教练和球员的关系里,我带进了相当的经验和知识,但你们在本书所看到的所有原则与训练,都曾在Emily的手里更新,甚至蜕变至新的境界。这就像很多经典故事一样,学生最后成为老师,相信你也能够从我们分享的训练中,发掘更好的自己。

球员Emily的话:

当我第一次听到Kelly用这个矩阵来解释什么是赢的时候,我不是非常了解为什么除了有意义的工作和有爱的人际关系之外,逆境会是创造人生满足感的主要元素之一。我完全可以理解,也能体会前两项为何可以提升人生的满足感,但以我当时的年纪或人生经验,并不是那么明白逆境能为人生带来什么意义。

在我参与Kelly所指导的个人领导力培训之前,我的人生算是一帆风顺。我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父母很疼爱子女,也在很好的学校就读,并从事我热爱的工作,而且工作表现不错。我有一些很棒的朋友,而且才刚新婚不久,当时我觉得在30岁以前还算小有成就,但心里头总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我说不上来是少了什么,只是觉得心头的一角好像缺了一块。

我难以言喻到底是什么感觉,但心里头总是有个问题,那就是「难道就这样了吗?」我的人生就差不多如此了吗?我觉得我应该算是快乐,但却不能说自己是真正快乐的。我的生命中有这么多美好的人事物,我甚至为自己并不感觉到真正快乐而内疚。从Kelly提到的那个矩阵来看,我是在「高绩效低满足」的区间里,那也是当初我会想到参与那个个人领导力培训课程的缘故。

当我第一次听到Kelly介绍矩阵中的「满足感」,我才了解我寻找的不是所谓的「快乐」,而是「满足感」。我心头上缺失的那一块,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在概念上,我大致了解逆境为何能帮助创造人生的满足感,但我的经历还无法令我真正体悟,所以那对我而言还是个抽象的概念。老实说,当时我不是真的知道处在逆境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但莫名地,我就是忍不住想象那个层次的体验会是什么感觉。

之后在和Kelly一起共事的16年旅程中,我累积了不同的人生经验,曾面对很多个人生活和专业领域上的挑战。这些逆境帮助我界定自己是谁、是个怎么样的人,让我重新检视了自己的价值观,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为所谓的「满足感」,带来不同面向和层次。我也从Kelly的身上,学习到为他人服务的态度。这种超脱自我的精神,绝对有助于提升人生的满足感。Kelly总是说:「如果你想觉得快乐一点,现在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矩阵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确需要时间、努力和恒心,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也很幸运,拥有一位像Kelly这样的教练,在人生的旅程中相伴,那么你得到的远远不只是所谓成功和绩效这些东西,而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深刻满足感。接下来,你看到的不只是我们所提出的概念或理论,而是我们每天在专业领域和个人生活里实际用到的原则。对于Kelly说我从学生成为老师,我不敢当,但我的确用从Kelly身上学到的教练能力,来服务一些企业组织里的领导者和专业经理人。我很庆幸能有这个荣幸,能为我服务的公司和个人贡献。每一个我曾经服务过的对象,都丰富了我和我的生命,也激励我为将来的服务对象贡献更多。

最后,对我来说,「我们赢了!」的含意,绝对落在「成功」与「高满足感」这个象限之中。

总结

到底,赢是什么?我们用两个元素来界定赢的定义,而且我们认为这两个元素同样重要,那就是成功和满足感。我们认为,这两个元素创造了我们所谓的「值得玩的游戏」。

成功

成功这个元素,可以被清楚界定,它是可以被衡量的,而且是无庸置疑的。你或许已经创造自己所追求的卓越标准,在这个值得玩的游戏的终点,你会知道自己最后的得分──要不就是达到并超过这个卓越的标准,要不就是低于自己所期待的标准。成功人士通常都有非常高的标准,而且当他们成果不好的时候,并不会降低标准让自己的表现合理化。成功会带给你很多机会,并提高你的可信度,让你更能领导并影响他人。

满足感

满足感这个元素,不能用量化的方式衡量,而且不是很容易被清楚界定。我们很可能听到有满足感的球员,用下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 这件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 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创造了截然不同的成果!?

□ 我觉得自己和他人有更深刻的连结!?

□ 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个体验!?

教练指导(提升应用):

1. 在本章的矩阵中,你通常发现自己在哪个象限里?

2. 你是否对「这是场值得玩的游戏」这个象限有承诺?为什么它对你这么重要?

3. 你的目标是否能反应出卓越的标准?你是否真的愿意用这个目标来评估自己?

4. 在达到目标的旅程中,能用下列方式创造满足感:

□ 充满喜悦和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 运用逆境的体验来创造意义、为他人服务;

□ 找到一个理由,来真正关心目标的达成等。

5. 以上哪种或哪些方式吸引你?你要如何真正地在生命中创造满足感?

延伸思考题

1. 在我们所介绍的矩阵中,你通常会发现自己在下列四个象限里的哪个象限?

□ 第一象限:高成就,高满足感

□ 第二象限:低成就,高满足感

□ 第三象限:低成就,低满足感

□ 第四象限:高成就,低满足感

2. 如果你认为第一象限「高成就,高满足感」是一个值得玩的游戏,那么你会做什么样的改变?

3. 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体验,为你带来满足感和意义?

4. 对你来说,什么是赢?赢的定义是什么?

为自己而战

教练Kelly 的话:

这个操练是被我早期的一个老板John 所激励的,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很棒的教练和师父。当时我大概是30 出头,有一天,他评估我的绩效表现,说道:「Kelly,妳的表现比大部分的人都好,但我感到很失望,因为妳可以比现在卓越得多。」这真的令我太惊讶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努力,也很有承诺的球员。

他告诉我:「妳是『将近』有承诺,跟『完全』有承诺,差了两个字。」之后他说的一番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而且经常用到。它是我用过最有力量的实务方法,每当我脱离轨道时,这个对话通常会把我拉回正轨。

John 放慢讲话的速度,充满感情地说:「Kelly,妳知道吗?一旦妳把『我的』这两个字冠在前面,所有的人、事、物,和妳之间的关系马上就会改变。比方说,妳把『这个』老婆,改成『我的』老婆,『这个』小孩,改成『我的』小孩,『这间』房子,改成『我的』房子,『这个』目标,改成『我的』目标,『这个』团队,改成『我的』团队等。」

教练的这席话,对我有深远的影响和转变。虽然我在这个对话之后,所做的事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和「我的」目标和「我的」团队之间的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的绩效大幅改善,而且我们的体验和士气是很有活力、连成一气的,而且彼此的满足感都很高。身为Emily 的教练,我观察到她的结果和体验,与她情感上的连结,有直接而深切的关系。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有关这个话题。下列这个例子,是众多例子的其中一个,我们将这个对话称为「插头被拔掉了」(unplugged)。

妳的插头被拔掉了!

当时,我在台北为Emily 和她的团队提供教练指导,她的市场在她的领导之下,已经快速成长了好几年,但在过去三个月来,绩效表现却下滑。

我们在出租车的后座,我找到机会问她:「来!告诉我,妳还好吗?」Emily 回答:「我觉得累死了,不管我睡几个小时, 还是觉得很累, 我真的很想不干了!」

Emily 共事几年,我对她已经有相当的了解。身为她的教练,我的工作是要厘清她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挂冠而去,还是那两个让所有事情不同的字,已经不在她的字典里了。

我对Emily 说:「如果妳真的想辞职,就辞吧!但我们可不可以先讨论一下妳的效率与丰富体验的来源?妳和一年前的妳,并没有太大不同,还是一样很棒,凡事都讲求效率。不过,我觉得少了两个字,而这两个字,能让所有的事有很大的不同。

她给我一个很典型的Emily 白眼,叹口气说:「好吧!告诉我,是哪两个字?」我说:「很简单,妳的状况是,妳的插头已经拔掉了!(You are nplugged!)」

Emily 的反应满大的,她说:「妳怎么这么说?妳的假设也太大胆了吧?!我真的做得很努力,已经尽我所能尝试每种方法,但还是行不通!」

两个选择,向左或向右?

我澄清道:「我不是说妳工作不认真,当然我知道妳工作很认真。我说『妳的插头已经拔掉了』,是指妳在情感面已经失去连结。妳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退缩的位置,妳已经很接近放弃了!此刻妳看不到可能性,妳看到的是外在环境在支配妳。当然,妳绝对有采取行动,但妳的情感面并没有完全和妳的行动连结在一起,妳并不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行得通。现在,妳有两个选择,两个都有利有弊。第一个选择,就是妳可以选择放弃。这个选择的好处是妳可以脱离现在的情境,但坏处是依照妳的个性和特质,妳绝对不会放过自己,晚上可能还是会睡不着觉。现在选择放弃,和妳的原则不合,因为妳是一个有原则的女人。」

「第二个选择呢?」Emily 问。

「妳可以再度创造情感上的连结,想起最初赢这场游戏为什么能够驱动妳。妳必须改变妳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这个』目标变成『我的』目标。」

Emily问我:「如果我做这个改变,妳能保证我会赢吗?」

我回答:「不能。我不能保证妳一定会赢,这种事是没办法保证的。但这个选择的好处是,妳晚上会睡得比较好,因为妳知道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与原则相符。妳的个人力量马上就会恢复,妳会再度成为一个有效率的领导者,团队会相信妳说的话。当我们将『这个』、『那个』,都变成『我的』的时候,热情会再度燃起,而它是成功的原动力。但这个选择也有坏处,那就是当妳失败的时候,妳在情感上会非常失望。因为妳和『为什么』再度连结,很清楚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无论输赢,我都觉得这是一个更值得玩的游戏。所以,妳到底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我要Emily 在之后的24 小时里,花点时间,好好想一想。

第二天,我见到Emily 的时候,她并没有明白告诉我,她做了什么选择。她并不需要告诉我,她的能量很高,沟通充满了热情,而且做事很有效率。她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让整个团队的士气提升,绩效开始变好。所谓的目标,不再只是「这个」目标,或是「公司」的目标,Emily 把它看成「我的」目标,她和团队再度完全拥有他们的目标和任务……

维持正向关系

教练Kelly 的话:

所有卓越的成就,都伴随着高压而来。不可能没有高压的考验,就能有卓越的成就,所以教练在与球员建立关系的早期,就要指导他们善用压力,将其转换成正面表现张力。

和压力建立一个有建设性的关系,是非常具有关键性的一门课。

如果不习惯处理压力,压力很容易就会占上风,而你的球员会输。他们的表现会变糟,有可能是因为挑战很大,所以压力真的很大,或是被自己创造的内在压力所击垮。

压力不是件坏事,如果没有压力的话,可能不会有足够的前进动力。但如果压力大到超过负荷,球员的行动质量就会受损。

举例来说,Emily 有一年做了很大的承诺,要创造前所未有的成果。当我没来亚洲的时候,我和Emily 还是有固定操练,我们每星期会进行一次教练指导通话。

当时,我注意到她没有达到目标,而且可以感觉到她承受很大的压力,这能从她每天的管理上看到,她开始将压力往下传给团队,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数字上。

Emily 开始变得焦躁、不耐烦,而且有很多批评。我在电话上听她的抱怨,对于团队提出诸多借口,没有创造当初承诺的结果,她非常生气。

只是生气,没有多大帮助

虽然她说的都是事实,但很明显,她并没有和压力与落后目标这件事,创造一个有建设性的关系。或许生气可以让你发泄一下情绪、暂时舒缓一下,但如果只是一味生气,不实际采取行动来做改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我不想让Emily 觉得自己的情绪是错的——她有权利去感受她的感觉——但我很清楚,我相信她也很清楚,只在情绪上打转,是行不通的。她和压力之间的关系,不但影响到她自己,也影响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了解Emily 已经在年度预算上,做了承诺要达到特定目标。对这种事,她是不会掉以轻心的。如果她已经签字, 那她就会做到「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于是,我问Emily:「Emily,妳有几只手?」她觉得有点烦,认为这个问题很无聊,因为好像跟她的状况没有太大关系。

我向她保证:「就跟着我的问题走,等一会儿妳一定会看到这个问题跟我的指导重点的关联性。来!告诉我,妳有几只手?」她用非常不耐烦的声音回答:「好! Kelly,我就回答妳的问题。我有两只手。」

Emily,如果现在妳只用了一只手,虽然是一只非常强而有力的手,但要达到妳所承诺的结果,就必须两只手都用到。」我跟她分享用两只手的比喻,因为我们用Skype 进行视讯通话,所以我可以示范给她看。我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我要她跟着我一起做。

在这只手,玩得好像用你的生命做赌注一样!
在另一只手,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要用两只手!

我对Emily 说:「在妳的这只手上,玩得好像用妳的生命做赌注一样。要下的力道非常强,好像真的是用生命在玩一样,把这件事当做事实。」Emily 说:「如果不是这样投入的话,怎么可能会卓越呢?」我说:「我同意。但我不是建议妳改变投入的程度,或是让这只手变得软弱。我要请妳做的,是发展妳另一只手。」

「两只手都要用到」的比喻,提供了一个观点,让我们看到要平衡两个貌似相反、矛盾的想法。用其中一只手,我们玩得好像用生命做赌注一样,这样的投入,让我们变得卓越。但在另外一只手,我们的智慧可以清楚地引导我们,了解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生命并非面临危险。

两只手并存,但有其矛盾、吊诡之处。当你教导球员两只手都要用到的话,他们若能理解这个比喻的话,就能顺利转换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将压力变成有建设性、有产值的张力。这对要达到卓越绩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正面表现张力,可以让行动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跟失败当朋友

Emily 和失败还没有建立一个有建设性的关系,我并不是说,我想让她喜欢失败,但如果球员和失败未能建立一个有建设性的关系,他们很容易就会放弃。他们会自我发展出一个模式——赢的时候,会在球场里继续玩;输的时候,就会放弃。

我个人深信,教练指导的目的,不只是要让球员创造结果,更要发展自我潜能。每一个结果,都是一个机会,让球员获得一些切身体悟,就算在教练指导结束后,也能在他们身上长期发挥影响力,帮助他们继续往前进。

Emily 此刻的状况,是我提供教练指导的绝佳机会。我知道,将压力转换成正面张力是第一步。她创造结果的能力和空间很强,也总是能反败为胜、从谷底翻身。

Emily 所缺少的,是在失败时享受当下的能力,好好地体验这段旅程。

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担心最终结果,这样反而会削弱过程中的执行质量。球员一旦没有和当下做有效连结,就会错失旅程上的很多机会,他们的直觉力会下降,外在的环境会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而且借口、恐惧和顾忌会愈来愈多,也愈变愈大声,最后让球员的表现能力彻底消失。

所以,顶尖球员要能和失败建立一个有建设性、有产值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