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上问诊 小心被误诊

 東泰山人 2012-10-30

网上问诊 小心被误诊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10/30/content_1989069.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10-30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李莉

  (资料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李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看病软件”应运而生,市民只需输入症状即可得到相应的答疑解惑,更有网上“医师”诊断开药。近年来,这种“网上问诊”的看病方式悄然兴起,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有些人甚至被误诊;记者调查则发现,这些“看病软件”的开发者多无医疗背景,不少业界专家也表示软件诊断不靠谱。

  案例分析

  1 听信网络诊断用药,病情加重了

  32岁的白领小敏最近忽然有了痛经的症状,于是手机里安装的“掌上医生”“常见病自我诊断”等看病软件派上了用场。她将症状一一输入,随后被“诊断”为尿路感染,软件还推荐了此病的常用药品,小敏照着软件的推荐自行去药店买抗菌药服用。但症状不仅没有消失,还发展到伴有严重便秘。最后,小敏不得不走进医院,医生诊断她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我们办公室的同事患病,都通过软件给了不少治疗方案,所以慢慢地我也相信了,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小敏无奈地表示。

  “我孙子最近用软件帮我咨询,网上的医生说另外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更加适合我,上个月我就把药换了,到现在都没出现过问题。”高血压患者胡伯伯最近向病友苏婆婆传授他的“秘诀”,半信半疑的苏婆婆也请胡伯伯的孙子为其上网找“专家”“诊断”换药,没想到一次外出买东西时她的血压突然升高,差点晕倒在地上。

  “高血压患者的吃药很讲究。”广州华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自成教授表示,血压高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血压波动是不一样的,病人必须定期复诊,根据不同的血压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他强调,高血压患者简单地进行网上咨询换药,非但不能控制病情,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

  2 用软件算“安全期”,结果怀孕了

  除了“看病软件”,一些使用方便的“排卵期计算器”、“女性日历”等软件也甚为走俏。“我每月都会通过这些软件来检测自己的内分泌情况,感觉挺不错的。”不少白领表示。

  今年39岁的丽丽在一家外企任职,女儿今年11岁,家庭美满,可最近有件事却让夫妻俩犯难了。丽丽一直采取口服避孕药避孕,上个月身体不舒服就停了药。为了不影响夫妻感情,丽丽用手机下载了一个“排卵期计算器”,并选择在安全期与丈夫同房。可最近几天,丽丽总感到头晕乏力,早上起来还恶心呕吐,买来验孕棒一试:她怀孕了。“明明在‘安全期’,怎么还会‘中招’?”

  “其实安全期计算法是最不为医学界接受的避孕方式,在未婚女性的人流中,由安全期和体外射精法导致的避孕失败占58.9%。”上海复旦大学妇产科博士闫凤婷这样告诉记者。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周龙书也指出,女性排卵时间很难推定,有的女性月经周期不准,推算安全期就非常难;“即便是月经规律的人,性兴奋也可能导致提前排卵。”周龙书表示。专家指出,对于未婚女性,目前医学界认为最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使用安全套和口服避孕药。

  记者调查

  看病软件专业性受质疑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喜欢使用类似的手机问诊软件,我们出门诊时经常会遇到。”中山三院一位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每个人身体情况各不相同,即便是症状相似,也可能是不同的病因引起,而此类手机“看病软件”则只是机械地对症下药,难免会有失偏颇。

  记者用手机商店查询“看病”“医院”等关键词,搜索结果五花八门,有“掌上医生”、“用药专家”、“健康顾问”等等。这些软件大多是免费安装,有的软件只列出多种疾病,包括症状、检查、治疗等详细信息;有的为了方便手机用户使用,可以直接输入症状,软件分析后给出对应症状疾病的患病可能性,并有推荐用药目录、治疗手段;比较高级一点的还有在线咨询功能,只要说出症状就有所谓的“医生”进行解答。

  但记者下载这些软件后却发现,这些“专业的软件”的开发公司多无任何医疗背景,有的软件甚至连开发公司的信息都没有。不同软件开出的药方也是千差万别,内容难辨真伪。记者通过一个名为“掌上医院”的软件与“专家”对话,发现该“专家”仅凭几句简单的病情阐述就开出处方。不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这些“专家”的身份表示质疑,正规医院的医生很难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广大网友“开处方”上,“网上接诊”的“医生”真伪难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出台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治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范医疗行为,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治理办法》,也对医疗保健信息的发布进行了规范,但却没有对网上诊疗的行为做出具体要求。对此有律师表示,医生为患者开具处方,两者就形成了书面的合同法律关系,而患者通过手机软件在网上搜索的处方,无法形成书面的法律关系,一旦出现用药问题,患者维权过程也会变得复杂和艰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