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韩城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党家村古民居、司马迁祠、千佛洞石窟、黄河龙门 古渡、文庙、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老农看天下 2012-10-30

韩城旅游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渭南地区东北隅。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的乡宁、河津、万荣三县相望;西北部与黄龙、宜川县毗邻。地处北纬35.18'50"~35 52'08",东经110.7'19"~110 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边界总长168公里 。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79%,距渭南176公里,距省城西安230公里。

  韩城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远古时代人类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夏商时称"龙门",周初称"韩国",春秋时谓"韩塬"。历史名人甚多。春秋时的赵武,"两袖清风回韩城"的清代丞相王杰,还有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韩城文物古迹荟萃。从数万年前的禹门洞穴到别具一格的司马迁祠墓,从素有"小北京"之称的古城风貌到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活化石"的民居古建村落党家村,唐、宋、元、明、清历朝古建筑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改革开放以来,韩城又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称号。高考成绩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以文物为依托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并入了临潼、华县、韩城三大旅游区为主体的陕西东部旅游环形线路。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中国最大的湖泊型湿地陕西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0公里的黄河岸边,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95年9月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洽川风景名胜区已逐渐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距西安180公里,地108国道和陕西省"十五"重点项目西禹高速公路纵贯县城,交通十分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根据《总体规划》,总投资1.59亿元的面积164.99平方公里。距西安180公里,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景区目前有国内最大的芦苇荡,面积达4万余亩,栖息着丹顶鹤、黑鹳、大鸨、大天鹅、苍鹭等珍稀鸟类;景区有华夏绝景-瀵泉七眼。日出水量7.3万立方米,水温常年保持在29C至31C,富含人体需要的硒、铜、锶等微量元素,经常洗浴可祛病健身。其中尤以处女泉最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似"沙浪浴";景区西部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自然奇观;洽川古为"有莘国",历史文化悠久,夏、商、周、汉遗风犹存,今民风淳朴,民情浓厚。

    洽川风景名胜区素有“小江南”美称,黄河流域最大的河滨湿地。处女泉堪称“华夏一奇”,最为迷人;洽川芦苇荡以“天下第一荡”而闻名天下;这里栖息着百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禽。 

    陕西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合阳县东部,黄河之滨,距县城22公里,北接司马迁祠,南望西岳华山,面积165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河滨湿地,温泉湖泊型风景名胜区。

    洽川景区的核心景点“处女泉”景区包括处女泉、夏阳瀵两个景点,通称处女泉景区。处女泉是芦苇荡内陆下喷泉天然形成的温泉。泉水恒温,四季保持30℃左右,浮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水底泉眼无数,细沙漫漫,游泳洗浴,泉涌沙旋,似绸纱拂体,如少女轻按,痒酥舒畅,如醉如仙。水中含锶、铜、硒等微量元素,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相传古代帝王选美,入宫前要在泉水中“净身”,故名“处女泉”。洽川受处女泉玉液灵气的滋润,自古多出美女。禹母、商妃、周文王母亲(太妊)、妃(太姒)就生长在洽川,进宫前均到泉中洗浴,后来洽川姑娘出嫁,也在泉中洗浴,洗去昔日的疲劳尘嚣,恢复冰清玉洁的风貌,迎接人生路上的幸福时刻,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位于洽川景区北部的“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将冬雷抽黄工程同自然生态景区相结合,是观赏黄河的好地方,同时毗邻的黄河漂流可使人直接体味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受黄河的宏伟。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最佳旅游季节: 

    4月到11月,气温适合,便于水上娱乐活动。12月到3月为观鸟的最佳时间。 
党家村古民居

    党家村古民居位于陕西韩城市区东北9公里,距黄河仅3公里的党家村,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家村已有六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恕轩以种田谋生,定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史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塬。明弘治八年党家的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两姓联合。财力更盛,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御匪盗,又集银一万八千两筑土寨泌阳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

  走进党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气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门楣题字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炫耀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有一座四合院,历史上是党家村的金莲,称垂花门楼,十分精美。村巷中的布局,更是让人叫绝。村东南有文星塔,人们传说是文星塔上藏有“避尘珠”使然。

  党家村全盛时,有四合院数百座,几十座哨门护卫巷头,天黑封门,村寨像一座封闭的古堡。现在,哨门多已拆除,但高踞村中的看家楼仍向游人诉说着往日党家村的辉煌和恐慌。如今,党家村仍有四合院一百二十多座,这里的人们仍在这些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
司马迁祠

  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建有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生于韩城(古称夏阳)农村,其父司马谈任西汉太史令。他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20岁后历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后来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8岁时因李陵一案受牵连,残遭汉武帝的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笔耕不辍,历经16年完成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 130篇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长达52万字。杨雄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项羽本纪》把失败了的项羽写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陈涉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的作用,他的《河渠书》、《平淮书》、《货殖列传》等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他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他为那些游侠、刺客、龟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层人物都写了传记,他敢于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讲汉武帝穷兵黩武。卖官晋爵,迷信神仙,用女儿换取不死之药,所有这些,使他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也构成了他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当然也是司马迁祠墓如此吸引关研究工作者和旅游者的原因, 越过芝水上的芝阳桥,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称太史坡。坡下竖立一木牌坊,额书“汉太史司马祠”6个大字。从坡下至山顶有99个石台阶,山顶是祠院。台阶分为四段,每段用砖石依山势筑成4个平台。第一个平台上是第二个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比喻司马迁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个平台上有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4字,语出太史公自序中的“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登完石阶,迎面是朱红山门,门楣上有“太史祠”3个大字。祠院周围是砖墙,院内一前一后分别为献殿和寝宫。献殿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内设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马迁纪念日,举行祭礼。寝宫正中央有司马迁坐像一尊,泥塑着彩,高达4米。塑像面目祥和,长须飘洒,显得正气凛然。献殿内有石碑60多块,上刻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诗文。

  祠院后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马迁衣冠冢,墓呈圆形,高2米余,周围用青砖砌成,砖墙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有古柏一株,树分5权,如盘龙护顶。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登上司马坡之巅,眼前雕龙画栋,身旁古柏参天,风光迷人。东有滔滔黄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见魏代长城,北可见芝水长流。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为司马祠题诗,并铭刻在新立石碑上,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铱,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前面提至献殿中挂有“文史祖宗”的匾额,这是在民国初年司马迁的后裔送的。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兔东乡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前些年记者前来采访,问起他们的姓氏,得到的回答是:司马迁受刑入狱,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为什么要改“冯”和“同”两姓呢?回答说:司马迁遭厄运时,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不仅“冯”、“同”两姓以先祖光辉史迹自豪,整个韩城人也以司马迁骄傲。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市区建有宽畅的“太史大街”。在该街的西端的广场中,竖立着司马迁青铜塑像。
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介绍:

    千佛洞石窟位于韩城老城西50公里的林源乡龙凤山上,依山坐西北向东南,洞口在距地面约10米高的石崖上。

  窟内雕刻释加牟尼、阿难、迦征、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佛像。两侧壁上刻有浮雕小佛460尊。大佛多残缺,或断头、或缺臂,无一完整。小佛有少数残缺。窟内有红砂石碑一通,为开化寺下院龙凤山重修碑记,系明成化十四年(1471年)立石,风化严重。开化寺建于唐,佛像也为唐塑。
黄河龙门古渡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农”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
  据《三才图会》载:夏禹定名龙门,故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状尽斧凿,河出其中,宽约百步。岸边龙门山,又名葑山(铧兹山、安国岭),因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多紫荆,故复称紫荆山。古时曾流传鱼跃龙门的神话: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者只有72尾。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登不上者,点额曝腮。龙门每年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龙门归为韩城八景之一,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该地自古为晋、陕交通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公元645年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曾于隋大业年间(616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曾在此东渡打击日寇。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率军从山西过河到瓦子街痛击刘勘部,取得辉煌胜利。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部的支持下,韩城人民政府在黄河禹门渡口架起铁索桥,全长100多米。1972年5月,国家在禹门口建起铁路和公路桥,跨度144米,从此变天堑为通途。
文庙
文庙位于西安市东北190公里的韩城市内东学巷,是纪念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创建于元代,明洪武时重修,基本保留了初建风格,是陕西省现存元代大型古建筑群之一,为关中现存文庙建筑之冠。

  从正门进入文庙,只见松柏林立、古树参天;1500年前的五指古槐,当地人们称它为五子登科槐,高可参天;还有元代私塾明伦堂,依墙而立的石碑见证了明伦堂的兴盛和韩城一直以来尊师重教,正殿的盘龙汉白玉台阶前横着一根雕龙的“龙杠”,据说当时只有皇帝和今科状元拜访时,才有资格将“龙杠”抬起从盘龙道进入正殿,在韩城的历史中,曾中了一位文状元,叫王杰,回乡祭拜孔圣人,龙杠被抬起了一次,可以想象当时的仪式是多么的隆重。后来王杰成为了三朝宰相,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就是以王杰为原型来编写的,当然宰相王杰并不罗锅。这座象征着孔夫子的文庙几经战乱、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甚至愈加有风采了,与其说是因为韩城人对夫子的顶礼膜拜,不如说是他们对读书人、对文化一贯的尊敬和爱护。

  文庙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建筑形式多样,主体建筑大成殿建在“凸”字形砖台座上,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饰吻兽;殿内用明草架,明间后排两面三根金柱,仍保留元代建筑手法。文庙建筑群包括硬山式大门、琉璃五龙壁、棂星门、戟门、碑亭、大成殿、厢房、明伦堂、尊经堂等。建筑做工精细,有大量精美的门窗雕花、石刻蟠螭纹饰。整个建筑排列注意高低错落有序,突出主轴线和两旁建筑的对称。院中用全砖铺地,有参天古柏、泮池、古桥,使文庙环境幽雅别致。
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在景区的中心,有一处“处女泉”常年水温保持在29—30摄氏度之间。因此,即使在冬季,在冰冷的河面上和芦苇沼泽之间形成了一条暖流带,各种水禽集中于此活动觅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热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都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栖息场所。1995年春经专家考察发现,这里有国家1级保护鸟类丹顶鹤在此越冬,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丹顶鹤越冬地得最西端,在我省属首次发现。其他的国家1级保护鸟类还有黑鹳、白鹳、大鸨;国家2级保护鸟类百琵鹭、大天鹅、鸳鸯、灰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