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井

 虾子 2012-10-30
越王井
越王井
 

越王井(粤王井)位于广州市应元路西端,在广东省科学馆内。这是广州最古老的井,相传为南越王 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到宋代番禺县令于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南越国时期,越秀山上有越王宫,这口井可能是王宫专用井。又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称越台井。对面有清泉街和清泉街小学,也因此井而得名。传说赵佗曾投金杯于井,结果从北郊15公里外的石门流出,说此井与石门相通。当然,这只是传说。因此,《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口”,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并说“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如果能说明井水有美容功效,又能保护“视听不衰”,还可以活到长命百岁,一定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
越王井所处的位置重要,水质好,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传说,自然引起王府、官府的重视,甚至占为己有。
又名九眼井,位于应元路,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广州因多受海潮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大部卤咸。明武宗正德年间,学士黄谏写《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云:广州城内的九眼井为最佳;城外则是鸡爬井(即学士泉)甘洌。以下顺序列为:九龙(泉)、泰泉、次蒲涧帘泉,次越井,次双井、甜水巷井,次水,次洗白井,次居士泉,次藩司、郡廨二井。可见越王井水质之优。  越王井水质优良,令历代广州封建统治者垄断了该井的使用,不准百姓染指。五代时南汉王刘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霸之,“禁民不得汲”。宋时番禺令丁伯桂还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  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径2.1米。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井 - 官府独霸

南汉王刘龚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写信说,“广州一城人”都喜欢饮这口井的水,可惜只有“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独占此井达1O年之久,在四周筑起砖墙,派兵把守,还贴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答四十。


越王井 - 发展的历史

天顺年间(1457~1464年),广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为广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国初年,军阀龙济光曾派几十士兵轮番抽水,想清理这口废井,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水排干,可见井水的客量很大。旧时,市内的一些茶楼号称山水名茶、也从这口名井取水,以招徕顾客。20世纪5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饮用。60年代以后,由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井底淤积,古井逐渐失去其饮用功能,变成一个古迹。1983年此井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曾经有人议论开发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资源,也有人想毁井用地,并于1996~1997年间,出现了“毁井护井”的风波,新闻媒体报道得十分热闹,最后以“恢复原貌”告终。

越王井
越王井

现在的越王井已经建设成一个美丽的景区,“粤王井”白石匾后面是一条铺满卵石的弯曲小道,寓意“历史长河”,通向古??典雅。顶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风饰物——铜朱雀(长颈铜鸟),整体风格和南越王墓和谐一致。通透的围墙,翠绿的花园,不失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专家设计城市传统中轴线方案时,也提出在中轴线西侧恢复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带河的六脉渠,创意是以越王井为源头的六脉渠经玉带河入海,重显“六脉皆通海”的历史景观,把焦点对准越王井,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广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为广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国初年,军阀龙济光曾派几十士兵轮番抽水,想清理这口废井,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水排干,可见井水的客量很大。旧时,市内的一些茶楼号称山水名茶、也从这口名井取水,以招徕顾客。20世纪5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饮用。60年代以后,由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井底淤积,古井逐渐失去其饮用功能,变成一个古迹。1983年此井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曾经有人议论开发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资源,也有人想毁井用地,并于1996~1997年间,出现了“毁井护井”的风波,新闻媒体报道得十分热闹,最后以“恢复原貌”告终。
现在的越王井已经建设成一个美丽的景区,“粤王井”白石匾后面是一条铺满卵石的弯曲小道,寓意“历史长河”,通向古井。井上建一绿瓦亭,红墙红柱,飞檐斗拱,古朴典雅。顶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风饰物——铜朱雀(长颈铜鸟),整体风格和南越王墓和谐一致。通透的围墙,翠绿的花园,不失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专家设计城市传统中轴线方案时,也提出在中轴线西侧恢复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带河的六脉渠,创意是以越王井为源头的六脉渠经玉带河入海,重显“六脉皆通海”的历史景观,把焦点对准越王井,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越王井 - 传说越王井暗通石门

广州应元路的西段在古代叫做清泉街,北边还有一条清泉横巷。为什么以“清泉”为名,这就要提到旁边的一口古井了。相传南越王赵佗就是因为长期饮用这口井的水,活到了一百多岁仍身体强健。所以,历史上广州的历代帝王都对这口“不老神泉”特别钟爱。
相传这井是两千多年前由赵佗所凿,因而又叫越王井。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王曾册封这口井为“玉龙泉”,而且规定专

越王井越王井
作皇帝御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清朝封为平南王,驻守广州,他为了独享井中之水,竟然派兵把守,不让普通百姓前往取水。
关于这口清泉还有一个很有些神秘色彩的传说,清初有个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说,有一个人曾把一只酒杯投入这口清泉井内,有意思的是,几天后,这只杯子竟然在15公里外的石门水面上浮出来,一个船夫打鱼时看到这只杯子,好奇地将这只杯子捞起。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石门通越王井的传说在广州广泛传开。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据有关人士分析,如果广州是岩溶地貌,有地下水存在的话,这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
虽然清泉现在只是作为一条街名存在,而越王井也只是作为一处历史遗迹保存在现在的广东省科学馆内,但这口井留下的历史传说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越王古井位于应元路,开凿于秦朝,有近3000年历史,是广州老井的鼻祖,又名粤王井和九眼井,称粤王井是因为此井水是供赵佗食用的,《广州文物志》记载:“其水力重而味甘,佗饮此水,肌体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可惜井已枯,终有千金也难买此清爽甘露;称为九眼井是出自先人开凿技术独特,井口共由九个小井口组成,这样精湛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现在的越王井被一座仿古红砖绿瓦亭子罩住,隐约有些古风韵味。 

越王井 - 叹为观止的越王井

传说以前南越王赵佗将一个盛水的金杯抛于井中,结果从石门重新拾得,由此证明,越王井的水和石门是相通的,这就

越王井越王井
得出在古代越王井水永远保持清爽甘甜,地下水保持流动运转是主要原因。
现在的越王井已经成了一口枯井,一座建筑气派但是没有多少古风韵味的亭子将其罩住,井口被换成了青石打造的井盖,虽然保留了原来一井九眼的特点,但是古风古韵的气息没有了。
尽管如此,前往参观越王古井的人士依然很多,他们对于先人开凿深井的技术和井口一井九眼的独特手法钦佩不已。

越王井 - 清泉街越王井

清泉街北面的清泉横巷有一个清泉井,听讲是两千年前南越王赵佗下令开凿的,所以又称越王井.

越王井越王井

民间传说,南越王赵佗因长期饮用这个井的水,身体皮肤保养得很好,眼睛和耳朵都没有衰退,他一共活了一百多岁.五代十国的南汉王曾经册封这个井为"玉龙泉",而且规定皇帝专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驻守广州,他为了独占井水,派兵守住不许百姓取水.
广州历来的地方官也很重视这个井.宋朝一个叫丁伯桂的县令来到井边视察,看见百姓排长队来井边取水,而且经常因为取水发生碰撞,冲突.丁伯桂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官就一定要为百姓做好事,就派人修缮这个井,还用一个凿了九个窟窿的大石摆在井上,使百姓可以同时用九个口汲水.后来,丁伯桂去井边了解民情,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来井边汲水,取了好久才由一个后生帮忙拿到一罐,然后步履蹒跚的走回家去.丁伯桂问老人为什么老了不在家里休息,叫子女来取水?老人就说道自己孤身一人,如果有子女就好了.丁伯桂回到县衙以后就派人去了解生活在县里的,还要求里正(相当于现在的街道主任)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这件事在民间传开,百姓都说丁县令确实是百姓的父母官.

越王井 - [古井寻踪]越王井:隐入高墙无人访

历史:这是广州最古老的井,相传为南越王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到宋代,番禺县令于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越王井越王井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井底淤积,古井逐渐失去其饮用功能,变成一个古迹。1983年此井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广州最古老的越王井只能孤单地坐在厚厚的围墙之内。在应元路,越王井被朱红砖围起来,行色匆匆的途人就只能看看围墙上的文物古迹牌。如透过栏杆看,则可见围墙内植物葱郁,只是难以再睹曾经的越王井。而以前住在越王井附近的老居民大多已搬走,居民区现已变成商铺或拆除。记者询问了围墙旁边商铺的人,档主们均表示只知道越王井的存在,至于其他的就无从考究了。
一位就住在徐家巷旁边的梅姨说,她是1995年搬过来的,那时候越王井已经被列为文物单位,尽管有围墙和铁门,不少小孩还是偷偷地爬墙进去玩水。但近几年已经很少人进去玩了,估计井也干枯了。
 
 
越王井 - 夜谈:越王井的思考

越王井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井,它又叫做“粤王井”、“九眼井”,相传是南越王赵佗开凿。其泉味清洌,赵佗饮此井水,肌体润泽,活了100多岁,仍视听不衰。又闻越王井可通石门,遇大旱亦不涸,古时候附近的官署和居民都靠越王井水为生。由于越王井贡献大,历史悠久,广州人十分珍视它。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越王井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井越王井

日前笔者在连新路广东科学馆上课,曾到该馆后院“探望”越王井。科学馆的后院有树有草有亭,颇为别致,显然是围绕越王井布置的。远远看见越王井紧靠着应元路(三元宫对面),可惜的是被一堵厚厚的围墙及红色的铁栏杆紧紧包围,路人不通过连新路科学院的大门,无法进入这里。奇怪,为什么不在应元路开辟一门,方便人们从应元路进入参观呢?
我走进井亭,低头探望,只见井中浮满易拉罐、塑料袋、树叶等垃圾……刚才我还在埋怨那堵“没门”的围墙,现在却又庆幸一番,好在有此围墙,否则不要说让外国人、即便是让外省人进来看到此情此景,广州人的面子都不知往哪摆!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大若一处名胜古迹,小至一册古旧书籍,对它们的管理无不蕴含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此文物工作者每天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处理好文物的“收藏与开放”、“管理与利用”的问题。例如越王井,不设方便的门出入,把它“藏”了起来,好像是加强了保护,殊不知正因为无人参观或少人参观,该井便处于无人管理、缺乏监督的状态,效果适得其反,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文化资源。
事实上只要加强管理,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去年颁布的国家《文物法》,提出了文物工作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也就是说在注意保护、抢救文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如何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和加强管理。如广州市北京路上千年古道、千年古楼遗址,广大市民一边逛街购物,一边透过玻璃欣赏古道古墙,领略一下悠久深邃的岭南文化,可谓寓教于乐。听说最近千年古道的砖石长了青苔,马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心,专家们正在研究方案,准备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是一个文物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范例。
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此谈谈越王井,希望唤起人们对它的关心和重视,把它保护好管理好,使之成为“广州游”的一个好去处。
 
越王井 - 南越王宫遗址

南越王宫遗址是广州“三宝”之一。 

越王井越王井

另外两宝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西汉南越王墓。这三宝中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国之最或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级的文物,所以是够“宝贝”的了。
读过广州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纪7o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无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是一无所有的。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了。
1974年底,广州市文化局职工在挖防空洞中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这些发现,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更显得这些文物的珍贵,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