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龙川到番禺—赵佗与岭南开发历史文化展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22

从龙川到番禺——

赵佗与岭南开发历史文化展

南越王宫博物馆

目录

一、前言  

二、第一部分  赵佗与南越国  

第一节  秦定岭南  华夏一统

第二节  赵佗戍越  深耕龙川

第三节  临危受命  南越立国

三、第二部分  岭南开发第一人

第一节  凿山筑道  开渠通楫

第二节  开荒辟畴  储廪充盈

第三节  抟土成器  凿泉结井

四、第三部分  大融合时代先行者

第一节  岭南客家的先祖  

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肇始人

第三节  内辑百越  外和天下

五、结语

附:赵佗与南越国大事记

前言

赵佗,秦朝巨鹿郡东垣人,早年受命率军平定岭南,戍边龙川。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纷争不断,赵佗为保境安民,临危受命,据守岭南自立为南越王。他主政岭南期间,屯垦开荒,辟新道,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的铁农具和工具,使岭南这块蛮荒之地变成富饶之邦,被誉为岭南开发第一人。

赵佗推行以民为本,和辑百越的施政理念,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构建起汉越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被尊为岭南人文的始祖。

他胸怀襟广阔,以华夏一统和民族团结大业为重,毅然接受汉朝册封,为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作出永不磨灭的贡献。 

 

                    赵佗雕像

赵佗(?-公元前137年),祖籍今河北正定,秦时率军平定岭南,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他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促进岭南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设桂林、象、南海三郡。秦末,中原战乱频仍,秦将赵佗为了维护岭南社会稳定,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汉高祖时,赵佗接受汉朝的册封为南越王。吕后临朝,汉越交恶,赵佗称帝与吕后抗衡。汉文帝继位后,汉越和解,南越再次臣属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南越国传四世五主,共93年。

 “赵佗受封”油画

第一部分 赵佗与南越国

第一小节   秦定岭南 华夏一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统一岭南,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将岭南纳入秦版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秦五路大军进攻岭南示意图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发兵五十万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两路由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越城岭、九疑山向南进攻;另两路分别从湖南的骑田岭和江西的大庾岭沿北江南下直指番禺;还有一路集结在江西的余干,拟由水路向粤东挺进。

汉《淮南子·人间训》中有关秦始皇发兵进军岭南的记载。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竹简。该简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苍梧郡尉“徒唯”等打败仗的审讯记录。学术界考证认为,“徒”通“屠”,“睢”与“唯”形近而讹。汉简中的“苍梧郡尉徒唯”实即传世文献中进攻岭南的秦军统帅“屠睢”。 

 

秦始皇兵马俑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共有4处俑坑,有8000多兵马俑和数百匹战马、战车和武器等,其大小与真人、真马相等,造型各不相同,栩栩如生,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守卫部队,是秦军的真实写照。

“(秦始皇)十四年属邦”铜戈。1962年广州区庄螺岗西汉墓出土。内端一面刻有 “十四年属邦工□蕺丞□□□”十二字。十四年为秦始皇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铭文表明这把铜戈是由秦中央督造的,是入越秦军配备的武器之一,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秦代陶壶,口径13.4、高23.4厘米。1996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泥质灰陶,表面施黑色陶衣,肩、腹部饰竖绳纹和横旋纹,底部有烟灰痕。此陶壶与安徽、湖北和湖南等战国楚地出土的陶罐一致,是入越秦军随身携带的水器。
 

秦代“蕃禺”铭款漆盒,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出土。
蕃禺是秦南海郡的郡治,是广州最早的地名,这是秦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的重要历史物证。

第二小节   赵佗戍越 深耕龙川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任命赵佗为龙川县令并就地戍边。他在治理龙川期间,通过实行筑城营防、移民实边、屯垦定居等措施,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充实边防,使龙川快速成为东出闽越、北上湘赣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之都。

据《史记》记载,秦统一岭南后,命赵佗留守戍越,其后又多次从内陆迁徙大批中原人等到岭南戍边。赵佗在越期间还上书秦始皇请求未婚女子为士兵衣补,实为将士组建家庭安心定居,以加强对边疆的开发。

龙川县佗城镇

佗城即秦龙川县城,是赵佗任龙川令期间在敖山、浰水(今东江)之间筑立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佗城呈不规则方形,其范围东至老城街,南至县前街,西至城头,北到北角塘,周长约800米。现城内还保存有南越王庙、越王井等与赵佗相关的史迹。

文献记载,佗城镇为龙川县治地,城内尚存有奉祀赵佗的南越王庙、越王井等古迹。

龙川县出土的战国米字纹陶瓮和水波纹双耳陶瓿。

第三小节   临危受命 南越立国

秦末,中原陷入战乱,赵佗为维护岭南社会稳定,临危受命,绝道封关,发兵击并南海、桂林、象三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岭南地区经过赵氏南越国近百年的开发与经营,汉越人民和睦相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南越国疆域图    

“横山”木简

南越国疆域广大,其境地包括今广东、广西等地区。2004年,在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木简中有一枚墨书有“横山”地名。经考证,其地位于今越南中部,说明南越国的疆域也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

          南越国世系表

     

一主

赵佗      南越武帝      在位67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建元四年(前137年)

二主

赵眜(胡)  佗孙   南越文帝   在位16
建元四年(前137年)-元狩元年(前122年)

三主

赵婴齐  眜子    南越明王    在位约10
元狩元年(前122年)-元鼎四年(前113年)

四主

赵兴   婴齐次子    在位约1
元鼎四年(前113年)

五主

赵建德   婴齐长子     在位约2

元鼎五年(前112年)-元鼎六年(前111年)

 南越王墓后藏室

廿六年木简

 

王墓出土的铜鈕钟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墓中出土的 “文帝行玺”金印、“帝印”玉印、“文帝九年” 句鑃和南越王宫博物馆出土的“廿六年”木简等珍贵文物,共同印证了《史记》、《汉书》关于赵佗建立南越国的记载。

 南越王宫遗址想像复原图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殿中”封泥   长乐宫器

 

1995年以来,在广州市区先后发掘出南越国的宫苑、宫殿和宫墙以及木构水闸遗迹,出土“华音宫”铭款陶器盖、“殿中”封泥和南越木简等重要文物,南越国的都城番禺的位置由此得到确认。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汉代诸侯国的宫室和百官建制与京师相同,从已出土戳印“长乐宫室”、未央“等宫殿名的陶器可知南越国仿效汉廷建立自己的宫殿和宫苑。

第二部分 岭南开发第一人

第一小节  凿山筑道  开渠通楫

自古以来,岭南与中原地区因有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相隔,严重影响两地人民的交通与往来。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凿山通道、开辟航运,打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脉络,又大力发展海上交通与贸易,使广州成为秦汉一大都会。  

 秦汉时期岭南与中原地区主要水陆交通路线示意图

  

梅岭

 

 梅岭古道
梅岭又名大庾岭、塞岭等,秦汉时期在此开凿梅岭古道,唐宋时继续扩建,秦进军岭南和汉武帝平南越的主力部队走的正是这路线。它是岭南地区经江南北上中原或中原王朝通往岭南地区乃至海外的最为重要交通路线。 
                

从罗围城堡遗址上远眺浈江和墨江

罗围城堡遗址位于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浈江与墨江交汇处的东岸,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残存城墙、建筑高台、望台、护城濠沟等,东面辟一城门。城址位处梅岭古道南侧,是秦汉时期扼守沿浈江、北江进出岭南的重要军事和交通要塞。

南门古桥

骑田岭古道

骑田岭古道位于清远市连州大路边镇的湘粤交界处,至今还保留有石板铺砌的走道和石拱桥,这是秦汉时期由中原沿湘江支流耒水上溯至今郴州,转旱路西南行至今连州再由连江进入岭南腹地的重要通道。 

 湟川三峡

                      连江大海渡口

大海渡口位于阳山县黎埠镇洞冠村的连江与洞冠河两江交汇处,地势险要,北挡阳山岭和湟川三峡,是秦汉时期北出桂阳(今连州),南下番禺(今广州)的重要隘口,或为南越国时的阳山关所在。
            灵渠铧嘴                                    

                                          灵渠大天平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后下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的丘陵地带开凿灵渠,联通湘江和漓水,打通了溯湘江南下,越过灵渠,经漓江进出岭南的水上交通路线。

定楬城航拍照和定楬之印

定楬城遗址位于梅州市五华县狮雄山南面山岗上,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有宫殿、回廊、濠沟、水井、陶窑等遗迹,出土绳纹板瓦、筒瓦和云箭纹瓦当、“定楬之印”封泥等,城址面积约34000平方米。该城位于秦龙川县境内,位处五华河东岸山岗上,是扼守进出闽越和粤赣的交通要塞,秦时应为军事城堡,南越国时改为赵佗的行宫——长乐台。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

 

 铜提筒上的船纹摹本

根据文献记载,秦进军岭南和汉武帝平南越时都曾派出楼船之士从水路进攻。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铜提筒上刻有四组船纹,描绘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凯旋归来的场景。船体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一组海船图形,表明当时岭南地区已经拥有了较为发达的水上交通。
 

 广州汉墓出土的西汉木船模型

船底由整个凿出,首尾略为翘起两侧有舷板。中部有两舱,前舱较高,方型,四阿顶。后舱长型,两坡上盖。船尾为一矮小尾舱。船首有四俑划浆,船尾一俑持浆控制船行方向。这是一艘航行于内河的货船。 

广州秦代造船遗址

根据船台结构,可推算出当时所建船只长约20米,载重约2530吨,为内河航行的平底船,证明秦汉时期岭南造船技术和造船规模有了巨大发展,为发展航运交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小节  开荒辟畴  储廪充盈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阶段,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秦平岭南后,赵佗就地戍边,屯垦开荒,建立南越国后,他又积极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工具和农具,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沃野万里,物产丰饶,储廪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东阳田器志”木牍
牍文为:“东阳田器志  人插卅·正月甲申中侍□□  □□十八其九在中”。“东阳”是地名,这里是指秦的东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天长县境内。“田器志”是指墓中随葬农业生产器具的登记单。插即臿、锸。牍文表明南越国的农具是从中原地区引进的。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铁臿      

 四川彭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持臿男俑图

铁臿是在木耜(si)的刃部加上一个金属套刃而成,板叶较宽,便于用脚踩入土中,是挖坑(沟)起土农具。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铁锄         

 山东泰安汉代画像石墓上的锄草图      

铁锄主要用于中耕除草、松土和点种,也可用于挖坑(沟)起土。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铁镰

四川成都凤凰山出土东汉画像砖上的劳作场景
铁镰主要用来砍伐稻秸或野草。成都凤凰山画像砖上左边三人正在割取稻穗,捆扎成束。最左边一人将已扎好的稻穗挑走。右边两人则高举镰刀在砍伐已经搳掉稻穗的禾秸以沤肥。

  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铁斧     

南越国时期的农作物种类一览表

序号

种类

名称

考古发现

1

粮食作物

稻谷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

2

广州汉墓

3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

4

蔬菜瓜类

冬瓜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5

甜瓜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6

葫芦瓜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7

黄瓜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8

木瓜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9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10

水果

南越王宫遗址

11

广州汉墓、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12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13

南越王宫遗址

14

南酸枣

南越王宫遗址

15

方榄

南越王宫遗址

16

乌榄

南越王宫遗址

17

橄榄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18

柿子

南越王宫遗址

19

杨梅

南越王宫遗址、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20

荔枝

南越王宫遗址

21

桔子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22

葡萄

南越王宫遗址

23

香料

花椒

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

24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25

纤维作物

大麻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

第三小节  凿泉结井 筑就巍峨

秦统一岭南以后,赵佗积极推广中原先进的筑井技术,教民凿泉结井,从此让人们喝上清洁卫生的井水,保障了身体健康。先秦时期,岭南地区主要以木构干栏式建筑为主。赵佗入越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建筑技术引入岭南,普遍使用陶制建筑材料,使建筑的形式更多样、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坚固、装饰更美观、居住更舒适。

南越王宫水井的井坑和井壁

图片说明:南越王宫水井的井壁均用弧扇形砖错缝叠砌而成。南越王宫的水井底部先铺一层细砂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然后上面再铺石板。其中1996年发掘的水井底部的结砌尤显精巧和讲究,井底当中一块石板呈方形,沿方形石板周边再接4块弧形石板,在方形石板的中央及4块弧形石板的中心共凿出5个泉眼,让井水慢慢的的渗涌上来。

组图片说明:南越王宫水井的打水辘轳、辘轳铁轴、井架横轴和打水铁桶。最右图为山东诸城汉画像石墓上的打水图。在井口上架设井架,在横梁上装辘轳,绞上绳索,利用轮轴的原理来汲水,既省力又安全。

图片说明:左图为广州市区应元路的越王井,传说该井为南越王赵佗所凿。原井壁呈方形。宋代时,番禺县令丁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所以又叫九眼井。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赵)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余,视听不衰 后人为了传颂赵佗将中原先进的筑井技术引入岭南特以南越王赵佗来命名该井。右图为龙川县佗城镇越王井,相传该井为赵佗任龙川县令时所凿。井口平面六角形,以四块石板铺成。井壁用青砖错缝叠砌,直径2.5米,深十米。井旁还保存有唐韦昌明《越井记》碑刻,称该井万人饮之不竭,水质清冽甘甜。

南越王宫曲流石渠遗迹全貌

南越王宫一号廊道东西散水、排水明渠及地漏

一号廊道位于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之间,是连接两者之间的通道,廊道宽约6米,已发掘长约44米,台基东西两侧用砖侧立包边。廊道东侧散水用印花砖铺砌,中间夹铺弧形排水明渠,南端设渗水地漏,下接排水木暗槽。

南越王宫北墙基下的方形陶管道

南越王宫渗水井

该井结构特别,井圈上部用弧扇形砖砌筑,下部则用陶圈叠砌,在井的东、西两侧特意留出一个缺口,外面与水槽相连,井圈的北壁也有一个缺口,外面连接陶制地下管道,其中东、西缺口比北面的缺口高出约10厘米,是用来收集地面生活污水和雨水的进水口,水中的泥沙经过沉淀后,污水再通过北侧的陶管道排水宫外,可有效防止泥沙淤积渠道造成排水不畅。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大方砖和长方砖。其中大方砖边长6870、厚约12厘米。砖的表面饰有精美的菱形几何形图案花纹,体现出宏伟辉煌的王家气派。南越王宫用砖形式多样,有大方砖、长方砖、小方砖、三角砖等,制作精湛,是“秦砖汉瓦”的杰出代表。

八棱石栏杆。南越王宫遗址出土大量的石质建筑构件,有八棱石柱、叠石柱、石栏杆、石门楣等,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尚属首次,却与西方的石构建筑有惊人相似之处,这是受海外文化影响的结果。

熊饰空心砖。长方体,空心,两端模印熊饰图案。用作宫殿台阶踏跺。熊和罴皆为猛兽,在古代常以此比喻猛士或雄师劲旅。《诗经小雅》: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梦熊是生男孩的祥兆。

万岁“文字瓦当,瓦当在古代只能用于宫殿、官署和寺庙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上。秦汉以前,万岁一词是欢呼祝颂的代词,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佩或祝福,寓意吉祥。

带钉瓦。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部分板瓦和筒瓦还粘接有菱形或锥形的瓦钉,形制特殊。

第三部分  大融合时代先行者

第一小节  岭南客家的先祖

秦平岭南后,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秦军就地屯田垦荒。期间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从中原迁徙一些无夫女子“为士卒衣补”,这些女子与驻防当地的秦军婚配定居。此外,秦朝还将一些原六国的贵族、官吏、商人等迁往岭南汉晋以来,每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中原移民进入岭南,龙川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之地,逐步成为岭南客家千年古邑。赵佗也被后人尊为岭南客家的先祖。

客家人五次大迁徙路线示意图

龙川县佗城镇南越王庙内的赵佗雕像  

 河北石家庄“赵佗先人之墓”石碑

第二小节  岭南文化的肇始人

岭南文化是在继承中原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汇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精华,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文化发轫始于秦汉时期,秦平岭南后在此设立郡县,把岭南地区纳入华夏文化发展圈。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对建立多元一体的岭南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成为岭南文化的肇始人。

 

图片说明:秦统一岭南后,推行郡县制,将岭南纳入华夏经济文化发展圈。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仿效秦汉制度,继续实行郡县制。南海为郡名,是秦平岭南后设的三郡之一,其范围约为今天的广东省。

 

 图片说明:上图为盖、腹处刻有“蕃禺”、“蕃”等铭文的南越国铜鼎。蕃禺县名,为秦汉南海郡郡治,也是南越国都城。下图为南越国“苍梧”铭款陶片,南越国仿效汉制,在越族聚居区实行分封诸侯制。苍梧为郡国名,地在今广西及湖南零陵交界处。 

图片说明:南越国木简。赵佗主政岭南期间,积极推广使用汉字。从出土的南越国木简文字看,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字基本一致,这为汉越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扫清障碍,加快汉越文化的融合。  

罗马雕塑上丰饶角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照片         
图片说明:南越王墓出土的。杯仿犀牛角,口椭圆往下渐收束,腹中空。高18.4口径5.9-6.7厘米。器表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这种杯又名丰饶角,源于古希腊神话,天神宙斯的乳母为牝山羊神阿玛尔泰亚,丰饶角代表她的角,是富饶的象征。这件玉角杯融合了中原、楚、越和海外多种文化要素,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真实体现。

广西罗泊湾汉墓铜鼓照片

图片说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铜鼓。直径56.4厘米,正中铸有凸出太阳纹鼓心,周围饰有八道晕圈。鼓质完好如新,音色浑厚洪亮,与同时出土的另一小铜鼓相配,属成套出土铜鼓中难得的佳品。

图片说明: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勾鑃。勾鑃为我国东南沿海古吴越乐器,盛行于春秋到战国年间,多见于长江下游的徐、楚、吴、越等地。此勾鑃有“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刻铭,表明是由南越国的乐府工官制造。南越王墓出土的乐器以甬钟、钮钟、石磬、琴瑟等中原乐器为主,同时吸纳了勾鑃等吴越民族乐器,发展形成独特的岭南音乐。

第三小节  内辑百越  外通四海

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对内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有效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使汉、越人民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与周边地区采取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对外政策,为岭南的开发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他又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使广州成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图片说明:南越国木简。大鸡官,史籍未见记载。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后“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可知,岭南土著越人流行鸡骨占卜的风俗。赵佗“和辑百越”设“大鸡官”专司鸡卜事务,可见其对越人风俗习惯十分尊重。

图片说明:南越国“右夫人玺”金印,龟钮,印面边长2.15、通高1.5厘米。“赵蓝”玉印,覆斗钮,印面边长1.9、通高1.4厘米。“赵蓝”为南越王右夫人名。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赵佗提倡汉越通婚,越人丞相吕嘉的宗亲“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赵蓝应为从夫姓的越人女子。 

图片说明:广西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汉式鼎。鼎上分别铭刻“析,二斗大半升”、“蕃,二斗二升”和“布,一斗九升”。说明此鼎先在析地,后入南越国番禺,最后到了布山(今广西贵港市),归墓主所有。这件铜鼎应是《史记》所说赵佗称帝时“赂遗”西瓯君的物品,墓主为受南越王册封的当地土著西瓯族的首领。 

图片说明: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该银盒造型和纹饰与中国古代金属器皿风格迥异,却与西亚波斯帝国的金银器相似,明显是海外输入的器物。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四连体熏炉。熏香是汉代贵族生活的一种时尚,香料由东南亚地区大量输入,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广州与海外交往密切。

广州西汉墓出土的陶胡人俑座灯。通高22.8厘米,陶俑曲膝坐地,左手举托灯盏,右手垂按于右腿上,眼睛细长,高鼻梁,连腮胡,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这是来自海外的胡人造型。 

结 语

唐人许浑《登尉佗楼》诗云:“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可见赵佗在土著越人还不服王教之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使中原文明在此扎根成长,造福万代。经过赵氏南越国近百年的积极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岭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赵佗及南越国大事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兵五十成进军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赵佗任龙川令。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危,赵佗代行南海郡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公元前187年,吕后掌政,期间对南越国实行“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政策
公元前183年,赵佗为对抗吕后,自尊为“南越武帝”,以发兵攻打长沙国。
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兵征讨南越,进展不利。
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文帝即位。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去帝号,上书称臣。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在位67年。孙赵眜继位。
公元前122年,赵眜死,子赵婴齐继位。    
公元前113年,赵婴齐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叛乱,杀赵兴,赵建德继位。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1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
公元前111年,汉军攻破番禺,纵火烧城,南越国灭。

资料提供:吴小光,龙川县赵佗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龙川县佗城赵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单位负责人,中国佗城赵佗文化旅游节和岭南人文始祖赵佗拜祭大典创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