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酷吏张汤的结局:遭报复仍以死效忠汉武帝

 木柳书屋 2012-10-31

 

 

酷吏张汤的结局:

              遭报复仍以死效忠汉武帝

\

书名:《仕途的玄机——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 作者:赵炜 出版:重庆出版社

  酷吏张汤:用生命效忠汉武帝

  张汤帮助武帝渡过最为艰难的局面,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劫难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不同的是,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他渡过这个劫难,而他也根本没有丝毫安然无恙的可能。

  风起于青萍之末,帝国重臣御史大夫张汤的杀身之祸要从一名中级官吏引出。

  御史中丞李文是河东郡人氏,曾经和张汤有矛盾,复仇心切之下多次检查事关张汤的档案文书,希望可以从中找到攻击张汤的材料。李文低估了张汤心思的缜密程度,也忽略了文法吏出身的张汤精通公文写作这一事实,寻觅多时却一无所获。就在李文全神贯注于寻找张汤违法事实的时候,他的行踪引起张汤的亲信僚属鲁谒居的注意。

-

  鲁谒居是否知道李文和张汤之间的恩怨并不重要,他知道李文的举动对张汤有多么危险,清楚张汤对此必大为光火。鲁谒居决心为长官解决掉这个显而易见的祸害,他的效率远高于李文,很快收集到李文作奸犯科的事实然后匿名告发。武帝是否知晓李文和张汤之间的隐情不得而知,他按照处理政务的正常程序将匿名告发交由张汤审理。

  张汤要找出几条可以处死李文的法律条文不过举手之劳,于是李文死了,张汤心知肚明是鲁谒居暗中建功。武帝却又对匿名告发产生了怀疑,询问张汤,匿名告发李文是怎么一回事?张汤做出吃惊的样子回答,估计应该是李文以前得罪过的仇人所为吧。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久鲁谒居染病卧床,张汤亲自登门探望立了大功的亲信,甚至不顾三公之尊亲自为鲁谒居按摩双足。张汤多半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名将吴起不也曾以将军之尊为士兵吸疽么?但千真万确这正是张汤的主要罪名之一。

  更加危险的攻击来自武帝的七哥赵王刘彭祖,赵王在扳倒主父偃之后(事详第六章)再次上书,告发张汤与鲁谒居。赵王指出,张汤位列三公,鲁谒居不过一名掾史,张汤竟然为他按摩双足,其中必有大奸。怨恨的起因是盐铁官营政策,朝廷设置的铁官接管了赵国自战国以来赖以夸富于天下的冶铁行业,心存不满的赵王几次向朝廷告铁官的状,张汤每次都回护铁官。赵王很快就将对铁官的怨恨转移到了张汤身上,留心搜集张汤的不法事情,又由于事关赵王的案件概由鲁谒居经办,所以赵王抓住此事不放。

  这所谓“大奸”作为证据实在勉强,可事实是武帝并未对无稽之谈不予理睬,相反,武帝非常重视,事下廷尉审理。鲁谒居没有等到最终的审理结果出来就病重死去,但这个事情并没有完结,鲁谒居的弟弟受到牵连,关押在导官监狱。这时张汤也因所审理的案犯有关押在导官监狱的而来到这里,由于导官原本不设监狱,只在其他监狱已满或者特殊情况下才临时设置,所以这里的囚犯并没有多少,鲁谒居的弟弟自然看到了张汤,张汤也看到了他。位高权重的张汤希望私底下解救鲁谒居的弟弟,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他有亲切的接触,就装作没有看到他。

  遗憾的是鲁谒居弟弟的智商太低,两人之间又不存在张汤和鲁谒居那样因为共事多年而建立起来的默契。可以理解鲁谒居的弟弟遭受冤枉后见到张汤时那种渴望的心理,然而张汤的举动使他失望进而激发了他鱼死网破的决心。以为张汤对自己的生死已经置之不理的鲁谒居弟弟,盛怒之下请人上书告发正是张汤和鲁谒居合谋陷害了李文。接手审理的正是帝国酷吏咸宣,此时他任御史中丞的职务。张汤的悲哀在于咸宣也曾经与他有矛盾,后者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选择一查到底。咸宣没有来得及将情况上奏武帝,又出现了另外一件更加严重的事情。

  有窃贼潜入文帝陵园霸陵盗掘陪葬时随葬的铜钱,丞相庄青翟在上朝时与御史大夫张汤相约为这件盗窃案向武帝主动请求失职之罪。当时满口答应的张汤却在即将见到武帝的时候反悔,他想到四季定期巡视先帝陵园以确保安全乃是丞相的职责,却并不在御史大夫管理范围之内,丞相确实失职,但御史大夫没有任何自责的必要。张汤没有按约定向武帝请罪。

  张汤之举在武帝朝并非个案,前丞相公孙弘也曾与公卿约议,待到面见武帝却又全盘放弃约定而迎合武帝。为此汲黯当廷诘问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武帝听后问公孙弘如何解释,公孙弘的回答玄而又玄:“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武帝深以为然,不仅不责备反而更加宠信他。

  现在庄青翟同样遇到了汲黯的痛苦,但他没有汲黯的勇气揭穿张汤。于是武帝接受丞相的自我检举,交由御史依照律令拟定丞相应受的责罚上奏。御史大夫张汤的意见是,丞相犯了见知故纵之罪。张汤的狠辣确属罕见,如此定罪庄青翟必死无疑。元狩五年(前118)春三月,飞将军李广的从弟、丞相李蔡即是因为盗取景帝阳陵堧地为葬而获罪自杀。

  庄青翟对张汤违背诺言还要落井下石的行为愤怒已极,更为见知故纵罪名成立后的可怕后果忧虑不已。就在此时,丞相府三位长史求见。

  丞相府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官职相同,二是都仇恨张汤。

  朱买臣是吴地人,喜欢读书但年近五十仍然没有入仕的机会,穷困潦倒中得到同乡、武帝近侍严助的举荐,凭借自己对《春秋》和《楚辞》的深刻理解获得武帝的赏识,拜为中大夫后做了武帝的侍中。此时张汤还是尚未发迹的小官吏,经常在朱买臣、严助等人跟前服侍。张汤任廷尉时穷治淮南王一案,不顾武帝赦免的想法坚持将收取淮南王刘安贿赂的严助诛杀,从此朱买臣便心存怨恨。元狩元年(前122)朱买臣从会稽太守任上调任主爵都尉,几年后因事免官降为丞相府长史,张汤升任御史大夫后位高权重,没有理会曾经位列九卿的朱买臣的自尊,在会同办理公务的时候坐在床上故意按照对待下属的礼仪对待自诩为前辈的朱买臣,无礼击碎了朱买臣作为吴楚知识分子脆弱的自尊。

  王朝来自齐地,元狩六年(前117)接替死去的义纵出任右内史;边通学的是长短纵横之术,性格刚强暴烈,曾任济南国相。这两位与朱买臣一样,早于张汤官居高位,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官职降为长史,被迫拜服于张汤。御史大夫张汤几次代理行使丞相的权力,明知这三位长史辉煌的过去,却故意凌辱他们。张汤的举动或者是因为早年领教过他们的盛气凌人,或者仅仅是因为一种恶作剧似的戏弄心理,但无论如何他的作为激怒了三人。

  三位长史合谋要为丞相报仇,张汤和丞相约定一起向皇帝请罪,结果临时反悔,不但陷丞相于不义,甚至还要拿出御史大夫的权力来治丞相一个见知故纵的罪名。显然张汤另有所图,御史大夫是丞相之副,看来其野心是想扳倒丞相后取而代之,我们已经收集到张汤作奸犯科的事实。丞相庄青翟对此作何反应无从得知,史传对此记录付诸阙如或许可以理解为默许。三长史调派吏员抓捕了张汤的助手田信等人,审讯出一个可怕的结果,张汤在每次上奏武帝言事之前,都要提前通知田信,田信又利用对经济政策的先知先觉囤积居奇,获得暴利后和张汤平分。供状中还有其他事情,最后都传到武帝耳中。

  将信将疑的武帝问张汤,我所推行的法令政策,商人们总能提前知道,然后囤积居奇获取暴利,这像是有人提前把政策给泄露出去了。张汤不会承认自己做过这样的事情,但他故作惊讶,肯定有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在武帝已经起疑的关口,咸宣也把鲁谒居一案的调查结果上奏武帝。武帝就此认定张汤确实当面欺瞒自己,自矜才能无双的武帝绝不能接受自己一直被张汤欺骗的事实,竟然先后八次派遣使者去责问张汤。张汤既然没有做过这些事自然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绝不承认有罪,等待真相大白的一天。

 真正将死亡信号带到的是赵禹。

  赵禹是在武帝的八轮使者都无功而返的情况下领到命令的,他没有理会鲁谒居案也没有关心泄密案,这位张汤一直以来敬重如兄长的同僚给张汤上了帝国政治的最后一课。张汤你怎么如此不明事理与时务?怎么看不清形势呢?想想为官这些年你杀了多少权贵、灭了多少豪门?现在这些人告发你,想要置你于死地,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天子很难治你的罪,鲁谒居也好、三长史也好,如此明显的小题大做不过是暗示你自我了结罢了,你怎么还想着要对簿公堂呢?

  张汤这才明白已经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时候,他为武帝成批地屠杀外戚,成批地屠杀诸侯王,成批地屠杀官吏,巧取豪夺天下所有商贾累积数代的财富,现在轮到他们报复了。看来武帝已无力抵抗来自帝国几乎每一个阶层的压力,继续保住张汤就要将所有压力移到自己身上,武帝显然无意如此。

  赵禹的分析让张汤真切地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咬住鲁谒居一案不放的赵王不再是那个赵王,张汤仿佛看到了赵王背后帝国所有诸侯王、列侯、宗室、外戚仇恨的目光;无中生有制造出所谓田信一案的三个长史也不再是那三个长史,张汤仿佛看到了三个长史背后所有帝国官吏、豪强富商仇恨的目光。

  事已至此,张汤放弃对抗,他选择最后一次为武帝效命。

  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前117年年底),张汤选择向武帝最后上书:张汤我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劳,从刀笔小吏做起,完全是陛下赏识让我位列三公,现在被人告发,无论如何我没有理由推脱责任。但是,阴谋陷害我的就是三个长史。写完上书后,张汤毅然自杀。

  张汤已死,帝国第一重臣的家产折算下来不到五百金,这些财产与他的俸禄和历次所得到的赏赐数量完全吻合。他的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张汤,张母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被奸佞小人以流言飞语害死,又有什么厚葬的必要?刚毅的母亲坚持只用棺不用椁盛敛自己的儿子,驾起牛车为张汤送葬。

  张汤用自己的性命为武帝承担下诸侯王、列侯、宗室、外戚、帝国官吏以及豪强富商对先前一切政策的怒火,他赴死前的上书已经将这一点点明。他从没有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行,但是声明自己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最后他点到了三个长史,他相信自己和武帝之间存在着的默契,作为对这最后一次以命效忠的奖赏,武帝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张汤报仇。

  但是张汤不会料到母亲竟然也用她的方式督促武帝履行义务,简陋的葬礼并不会对逝者有丝毫的影响,但已经能够明白无误地提醒武帝张汤乃是为天子而非为自己牺牲。武帝读懂了张汤和张母,在感慨完“非此母不生此子”后兑现了自己的责任:诛杀三长史;将丞相庄青翟下狱,庄青翟于十二月自杀于狱中;田信无罪释放。

  这时已是元鼎二年(前115)春末,京师三月间下起大雪,平地厚五尺。

  (摘自赵炜《仕途的玄机——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重庆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