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医刮痧疗法

 寿疆孙女 2012-10-31

瑶医刮痧疗法

2010-10-29 15:48:57   来源:瑶医网   责任编辑:陈庆威

    刮痧疗法是用铜、瓷匙、硬币、纽扣等钝缘面蘸植物油或清水,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具有疏畅气血、开窍醒脑、解表驱邪、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急救复苏等功效。本法适用于绞肠痧、中暑、瘟疫、感冒、食物中毒等病症,以及风寒邪气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头晕、胸闷、恶心、吐泻、肢体痹痛等症。另外,健康之人亦可应用,如工作劳动之余,精神不佳全身酸痛,轻轻刮一次,可调气活血、镇静安神以解除疲劳。此法还有减肥与美容的功效。刮痧疗法不用药物,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有病可治,无病可防,无副作用,男女老幼皆宜,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推崇。

 

    刮痧的部位,主要是背部脊柱两旁,以及颈项和胸部,亦可刮头、额、肘、腕、膝、腹等处。方法是用铜线或汤匙、瓷碗,蘸香油或花生油、菜籽油(使之润滑皮肤),然后在治疗部位如脊柱两旁等,轻轻由上至下,由外至内陆顺刮,力度渐渐加重,以出现红紫斑纹或斑点并不立刻消失为度。有时还须在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散点,放出紫黑瘀血,使实热痧毒外泄。
    

 

    刮痧疗法是广泛流传于瑶族民间的一种古老外治疗法。其原理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而确立的。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脊柱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是督脉循行,胸腹正中是任脉循行。这些经脉循行部位分布着风池、大椎、肺俞等五脏六腑的俞穴,以及委中、膻中等重要穴位。通过刮的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疏表和中、清热解毒、祛邪外出、疏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据研究表明,刮痧具有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阻滞的经络得以通畅,使病变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而发生活化。从而恢复人体的愈病能力。应用具有凉血作用的小牛角作刮痧板取代传统的刮痧工具,以具有润滑、消毒与疏通经络作用的“活血乳”取代民间习用的植物油等作为刮痧润滑剂,其疗效最佳。经临床验证,乱痧对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亦应注意:(1)刮痧时如出现头晕、面青、四肢发冷、神志淡漠等,应停止刮痧、给予必要的处置,如给开水或十滴水服等;(2)要避风刮痧,刮痧后不宜马上洗冷水浴,以免受凉加重病情;(3)病情较重者可配合中草药内服。
  

 

    刮痧疗法包括刮痧法、撮痧法与挑痧法三法,现简介如下。

  

 

    (一) 刮痧法
   

 

    【操作方法】
   

    1、刮痧工具
   

 

    (1)苎麻  一般选取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后,摘去枝叶,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施术时,先让病人脱掉衣服,施术者用右手拿着苎麻团,在清水里蘸湿,从病人的背部,由上至下,边蘸水边刮抹,至刮出大量紫黑色的痧斑为止。此法在古代医籍中称为“戛法”,现在已很少使用。但如果是偏僻的地区,一时找不到其他工具时,此法仍不失为应急之措施。


   

    (2)八棱麻(俗称“托托叶”):取八梭麻茎叶,洗净,放在铁锅里炒软(不能放油炒),挤去汁,布包裹后刮之。多用于小儿娇嫩皮肤和成年人的胸、腹部。
   

 

    (3)小蚌壳:此为沿海湖泊渔民常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小蚌壳要选取边缘光滑或磨成钝缘的。刮时,施术者用右手持蚌壳边蘸水(或蘸植物油),边在病人身体的特定刮痧部位上,由上而下的刮抹,以刮出紫黑色沙点子为止。
   

 

    (4)硬币
   

 

    硬币为两种:
   

 

    铜钱、铜板:这是50年代以前最常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取材比较方便,一般选取边缘较厚(边缘太薄,较锋利,易刮破皮肤而感染)而没有残缺的大铜钱或铜板一枚。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铝质分币:为近代较常用的刮痧工具,取材方便。但分币边缘有齿痕,故刮痧手法要求特别轻,防止刮破皮肤。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5)铜勺柄:先取边缘较厚,且光滑的小铜久柄一只。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6)瓷碗、瓷酒杯:选取边缘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瓷碗缘、瓷酒杯。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7)瓷汤匙:选取边缘光滑而无破损的汤匙,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8)药匙(医院药房用来挑取药丸、药粉的工具):此也是较理想的刮痧工具。
   

    (9)瓷茶杯:选取边缘光滑县无破损的小瓷茶杯。
   

    (10)有机玻璃纽扣:此系近代较新应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取材方便,清洁消毒处理容易;但应选取边缘光滑,较大的纽扣,便于捏拿。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11)棉纱线、头发:此常用于刮取头面部和婴幼儿皮肤。用适量的棉纱线、头发、捏成一团,蘸植物油,从上至下刮之、抹之、擦之。
   

    (12)其他器皿:小酒杯或小茶盏。用来盛装植物油(常用芝麻油、菜籽油、豆油)、清水(常用冷开水)做刮痧工具的润滑剂,以防刮破皮肤,引起感染。
   

    (13)常规消毒用品:75%酒精、消毒棉签,用于刮痧术前患者局部皮肤的常规消毒。
   

 

    2、刮痧部位
   

    (1)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


    (2)脊椎两旁“华佗夹脊穴”、脊椎正中线。


    (3)喉骨两旁。


    (4)两臂肘窝。


    (5)两腿月国窝。


    (6)前胸肋骨间第3~5肋间隙。


    (7)后背肋骨间第7~9肋间隙。


    (8)双肩胛岗上岗下。

    (9)腋下肝脾区和脐腹部。


    (10)两足外踝的足跟肌腱处、两足心。


    (11)头面部等。

 


    3、刮痧时患者的体位


    (1)俯卧位:有利于施术者刮取脊椎两旁、后背肋骨间隙、两腿弯、足跟肌腱等部位。


    (2)侧卧位: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前胸胁骨间隙、后背肋骨间隙等部位。


    (3)俯伏位:俯坐于椅背上,暴露的后项及背部,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后面正中凹陷处前后左右、肩胛岗上岗下、脊椎两旁等部位。


    (4)仰坐位:仰坐在椅子上,暴露下颌以下、喉骨等部位,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喉骨两旁、胸部肋间隙等处。


    (5)仰卧位:仰卧在床上,暴露人体腹面及上肢内侧面,有利于施术者刮取胸腹部、腋下肝脾区、左右肘窝等部位。如果患者神识不清,不能配合施术者治疗,则由2人以上帮助患者采取被动体位,来完成刮痧治疗。

 


    4、刮痧方法


    (1)直接刮法:首先让患者俯伏在椅子或桌子上,用热毛巾擦洗病人准备刮痧部位的皮肤,有条件的地方可用75%酒精等灭菌消毒剂作常规消毒。施术者用右手持刮痧工具在清或植物油中蘸湿,先在病人颈项正中凹陷处刮抹,刮出一道长形紫黑色沙点。然后让病人取俯卧位,在脊柱正中刮一道(如果病人瘦弱或脊椎骨生理突起的可以刮两旁)。再到肩胛下左右后背第7~9肋间隙处各刮一道,以刮同紫黑色沙点为止。

 


    如刮完上述几处,病人自觉症状减轻,可于脊柱棘突两旁上下各加刮1~2道,则可于脊柱棘突两旁上下各加刮1~2道,则收效更大。如病人头痛或喉痛则取仰坐位,在咽喉两旁各刮1~2道;如头晕眼花,胸腹胀痛,胸中苦闷,心中发热烦躁则取仰卧位,在胸前两侧第3~5肋间隙处各刮1~2道,左右肋下肝脾区各刮1~2道;如手足厥冷,小腿转筋可加刮双臂弯、双腿弯、足跟肌腱处等部位,以刮出紫黑色沙点为止。

 


    在确定部位后,沿神经分布由上及下,由内向外,缓慢刮抹,呈弧线,长约2~3寸或更长,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一般每处可以刮20次左右,以皮下出现微紫红或紫黑色即可。痧症重者应配合放痧疗法、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等,谨防延误病情,发生意外,如在刮取头、额、肘、腕、腿、膝及小儿皮肤时,可用绵纱线或关发团、八棱麻等刮抹之,腹部柔软处,可用食盐以手擦之。

 


    病人自觉轻松后,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再在已刮过的部位刮动十几下,刮完后擦干水渍,让病人穿上衣服、睡眠休息一会儿,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病人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2)间接刮法:是使用有边缘的铜钱、瓷匙、硬币等物件,在病人的刮痧部位放上薄布类物质后,进行间接刮痧的治疗方法。它除了具有刮痧法的功能外,还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婴幼儿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刮痧前,先在上述刮痧部位放上干净手绢(或3寸宽六寸长的新白布一块),用消毒好的刮痧工具,在手绢上面以1秒钟2次的速度,朝一个方向快速刮,每处可以刮20~40次。一般10次左右后,掀开手绢检查一下,如皮肤出现暗紫色,即停止刮抹,另换一处。如果病人闭眼不睁、轻度昏迷和高烧不退,可加刮两手心、两足心及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每处加刮至100次左右。

 


    【临床应用】


    (1)发痧(中暑):取脊椎傍 、颈部、胸肋间隙、肩背、肘窝及月国窝等处。重症应配合针灸疗法、放痧疗法和药物疗法以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2)绞肠痧(搅肠痧):取脊椎两旁、前胸后背肋间隙、肘窝、月国窝等处。若腹中绞痛、欲吐不吐可配合放痧疗法、针灸疗法和服苏合香丸。


    (3)暑痧:取颈项前后两侧、脊椎正中、胸肋间隙、双肘窝、月国窝等处。重症配合针灸疗法、放痧疗法和综合治疗。


    (4)吊脚痧(寒霍乱):刮取脊背两旁、胸肋间隙、月国窝、肘窝、足跟肌腱、头颈项等处。


    (5)斑痧:取脊背两侧、胸肋间隙、颈项等处。


    (6)小儿发痧:用热水蘸搭臂膊,以苎麻频频刮之,至皮下出现斑点为度。重症宜针刺十指距甲根1分处。

 


    【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室空气要流通,注意保暖,勿使病人感受风寒外邪,导致病情加重。


    (2)刮痧时,要求病员体位自然而舒适;在刮痧过程中,按要求更换体位,避免病员疲劳而中断治疗。当病员疲劳时,可让其做完一个体位刮痧后,休息5分钟左右。


    (3)刮痧用的工具一定要注意消毒,刮痧部位的皮肤表面一定清洁,有条件时应常规消毒后再施刮痧手术。


    (4)刮痧工具如较薄并且边缘不很齐整或不光滑时,刮痧手法要求特别轻,多刮数次,勿刮破皮肤、防止引起感染。如不慎刮破皮肤,要常规消毒后包扎。


    (5)刮痧手法要求用力均匀,不要忽轻忽重,病员对手术中的疼痛不能忍受时应刮得轻些,多刮数次,以达到皮下紫黑(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6)刮痧过程中,如见冷汗不止、脉象沉伏、吐泻不止等情况,应停止刮痧,并及时抢救、防止发生意外。


    (7)施刮痧手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症状之轻重缓急,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放痧、药物等,以免发生意外。


    (8)刮痧后,病员需卧床休息,不能急躁动怒或忧思沉郁,并禁食生冷油腻食物。


    (9)婴幼儿皮肤极其娇嫩,即使有手绢保护皮肤,也要用力轻巧,不要妄用猛轻。

 

 

   (二) 撮痧法


    撮痧法是施术者用手指撮扯拧提病员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撮痧法亦称“扯痧”、“拧痧”、“挟痧”、“抓痧”、“挤痧”、“揪痧”。它具有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痧、寒痧、产后痧、胎前痧、头风痧、盘肠痧、脘痛痧、穿膈痧等病症。


    【操作方法】


    1、撮痧前的准备


    (1)用75%的酒精、消毒棉签,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2)先润湿施术者的手以便撮痧。还须准备清水1碗、清凉油1盒、风油精1瓶。


    2、撮痧部位


    (1)颈项部:颈部两侧及中间三个痧痕点,项部第五项椎旁开两个痧痕点,第一胸椎旁开两个痧痕点。


    (2)腹部:肚脐旁开1寸,左右各一痧痕点;下丹田及左右旁开各1痧痕点。


    (3)胸部:华盖穴左右各5~7个痧痕点(位于节三肋间);腋前皱纹上2寸左右各1 痧痕点。


    (4)腰背部:第三胸椎旁开各1痧痕点;第十二椎旁开各1痧痕点;第三腰椎旁开各一痧痕点。

 


    3、撮痧时患者的体位


    (1)俯伏位:俯坐于靠背椅上,暴露后项及背部,有利于术者撮取后项及胸椎,腰椎三处的痧痕点。


    (2)仰坐位:仰坐于靠背椅上,暴露颈部及胸部,以利于施术者撮取颈部和胸部的两处痧痕点。


    (3)仰卧位:仰卧在床铺上,暴露人体腹部,以利于施术者撮取腹部的痧痕点。

 


    4、撮痧方法


    撮痧方法较多,根据不同的手法大致可分为挟痧、扯痧、挤痧、揪痧、撮痧等几种。


    (1)挟痧法: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撮痧的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在同一部位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挟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


    (2)扯痧法:施术者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扯提患者的撮痧部位,使小血管破裂,以扯出痧点来。主要部位在头额、项背、颈部、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处。


    (3)挤痧法:施术者用两手拇指,或单手食 、拇两指,在疼痛的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了一块块或小排紫红痧斑为止。


    (4)揪痧法:施术者用右手食、中指拳曲,指背蘸清水或低度酒使其润湿,在病员的喉咙两旁,或第6~7颈椎上下用力揪拔,并连连发出“巴巴”声响为止。


    (5)撮痧法:施术者用双手拇指,从病员两眉间(上丹田)开始,沿正中线往上推至前发际,然后分别向左右外侧分抹至太阳穴,绕过耳后至双侧后发际,并用手指勾点风池穴,抓双侧肩板筋,以促使病人清醒,再沿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从上向下抓至腰板筋为止;胸部则从胸骨上的华盖穴撮起,然后沿左右第二肋间隙,一左一右地对称撮,一般撮出5~7道痧痕即可;上肢的操作是从腋前开始,先抓手三阳经这一侧,后再抓手三阴经的另一侧,最后分别拔伸双手五指,掐虎口。

 


   【临床应用】


(1)暑痧:轻症用撮痧法,重症用针刺、挑痧法治疗。
(2)寒痧:宜用揪痧法。
(3)产后痧:宜用撮痧法,刮痧法和综合抢救。
(4)头风痧:宜用挤痧法。
(5)脘痛痧:宜用撮痧法。
(6)瘟痧:宜用扯痧法,重闰配合刮痧、放痧法治疗。
(7)穿膈痧:宜用扯痧法。
(8)盘肠痧:宜用撮痧法、揪痧法。
(9)胎前痧:宜用挤痧法、撮痧法。
(10)喜鹊痧:宜用扯痧法、揪痧法。
    【注意事项】
(1)撮痧治疗室要宽敞、空气流通,但要注意保暖,防止病人冒风受邪。
(2)撮痧部位要做常规消毒后再施撮痧术。
(3)撮痧手法要轻重适宜,以病员能耐受为度,不能用力过猛,而影响治疗过程。
(4)婴幼儿皮肤较娇嫩,手法要求轻而快,防止撮伤皮肤,引起感染。
(5)撮痧过程中,如见冷汗不止、吐泻不止、脉象沉伏等情况,应停止撮痧,并及时综合抢救,防止发生意外。
(6)撮痧后,病员需卧床休息,适量饮用温开水或姜汤,禁食生冷油腻食物。

 

 

   (三)挑痧法

 

 


    挑痧法是施术者用针刺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称“挑放痧疗法”或“刺络疗法”。现代医学认为,它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使汗腺充分得到开泄,解除血液循环障碍,消除头部充血现象,达到调整身体机能,流通气血和抗暑邪 的作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操作方法】

 


    1、挑痧前准备


    (1)准备75%酒精和消毒棉签,以术前皮肤消毒和术后挑痧处的消毒之用。
    (2)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或缝衣针1只,或9~16号注射头1支。
    2、挑痧部位
    (1)头颈项部:从头上丹田部位起,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和项部两侧各1个痧痕点。
    (2)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2个痧痕点,中脘、肚脐两侧、下丹田左右各1个痧痕点。
    (3)腰背部:肺俞、肩板筋双侧、腰背部两侧俞穴、委中穴。
    3、挑痧时体位
    (1)仰卧位:仰卧在床铺上,暴露人体腹部,有利于施术者挑取头面、颈、胸、腹、双手臂内侧的痧痕点。
    (2)俯卧位:俯卧在床铺上,暴露人体背面,有利于施术者挑取项、背部、双下肢的痧痕点。

 


    4、挑痧方法
    施术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提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每部位挑刺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5~6次,最后用消毒棉擦净。
    挑痧部位的选择,可根据临床症状而行之。如病人感觉头痛加挑双侧太阳穴;呕吐加挑颈部两侧;后头痛加挑项部两侧;胃脘痛加挑中脘穴;腹痛加挑肚脐两侧;小腹痛加挑下丹田左右各一痧痕点;气喘加挑肺俞与肩板筋双侧;胃、腹、腰痛均可加挑腰背部俞穴;

   下肢抽筋加挑委中穴。
    【临床应用】
    (1)伤暑症。
    (2)暗痧。
    (3)宿痧。
    (4)郁痧。
    (5)闷痧。
    【注意事项】
    (1)挑痧治疗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病人感受风寒。
    (2)挑痧的工具要严格消毒后才能使用。
    (3)挑痧部位的皮肤要常规消毒,术后也要消毒清洁一遍。
    (4)挑痧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多饮清淡茶,忌食酸辣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5)痧病重症,应配合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抢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