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销调研的罗生门(第1页)

 都市生活台 2012-11-01

 科学研究发现,世界是幻象,是你自己制造了现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相同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但是如果你屈服在自己已经成就的东西之下的话,这个现实也会毁了你。营销调研者,就是要打破幻象,帮助被调研者重新获得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叶敦明认为,要冲破营销调研的罗生门,就必须对人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懂心理学,难以成为优秀的营销人。

 大雨天,一个破败的城门楼前,和尚、樵夫、打杂的短工,三个人在避雨。一个和尚自言自语:太可怕了,照方才这宗事儿看起来,世道人心,简直就没法让人相信了。这可比什么强盗,什么瘟疫、火灾、兵灾更加可怕。一旁是同样处在莫名其妙状态的樵夫,他最终鼓足了勇气,向打杂短工道出了一桩离奇的杀人案。

 三个人,成一台戏,此言不虚。故事从三人避雨开始,故事情节中的核心人物也是三个人:强盗、武士、武士妻子。三角形本应该是最为稳定的构成关系,而在《罗生门》电影里,它却成了自相矛盾的代名词。对于武士之死,强盗的自述与武士妻子大相径庭,樵夫在纠察使衙门和寺庙前的陈述也大不相同。更为神奇的是,死去的武士借巫师之口说出的真相,居然被看到事情发生全过程的樵夫指责为编造。

 一个案件,当事人与目击者的说法,没有一个是对的上的。如果你是那个纠察使大人,你该如何断案呢?《罗生门》是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在开机拍摄之前,包括东宝、大映等日本当时有名电影公司,都不看好这部电影的前景。即使在它屡获国际大奖时,永田正一(大映制片厂的领导人)还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媒体,他基本上看不懂这个电影。

 《罗生门》的确不大好看懂,意识流的感觉非常强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东方智慧的本能与西方理性化思维的奇妙交融,因为原著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光芒四射而又风格独特的天才作家,被人们称之为具有东方本能的西方人。影片关注真理甚于日本传统的实用主义道德,整体风格散乱、断断续续的,以反讽的口吻叙述这桩离奇的杀人案。

 这部电影的DVD影碟看了三遍之后,叶敦明突生一个想法:《罗生门》中真相的千遮万掩,与营销调研中遇到的信息真假其实一脉相承。营销调研的对象是人,而人说出的话,总是深深地打上利益出发点和价值观的烙印。借此部影片,与诸位同仁共同感悟一下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营销调研(特别是访谈为主的营销调研),就当是一件健脑省思的智力锻炼吧。

 1、人,总是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

 营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个执行体系。当某个企业的营销出了问题的时候,体系中的不同成员,都会说出不同的原因。无论是营销部门、经销商,还是销售人员,多觉得自己尽了最大努力,是别人的不给力,造成了时下营销业绩的疲软。

 正如《罗生门》中打杂的手的那样:我看人这种东西,就像是天生能把对自己不太合适的真事忘记的一干二净,光把对自己合适的假话当做真的呢,因为这么办心里舒坦嘛。一般来说,你到一个企业做营销调研,市场部、技术部、分公司,不同角色的管理者,对公司营销提升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建议。即使他们不明着指责其他部门的不作为,也会竭力证明自己的付出。各个部门一趟访谈下来,不同的声音夹杂在期间,只有撇去自利的泡沫,才有可能看到水面下的淹没的真相。

 2、说谎,也许是一种本能

 武士的死居然有三个可能:强盗承认是自己杀死的、妻子认为是自己误杀了丈夫、而武士通过武士之口说是自杀的。每个人都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看上去不可思议。而樵夫看到的却是决斗的场面,强盗用剑戳死了武士。这里唯一没说谎的就是樵夫,但他在之前的纠察使衙门却说了谎。之所以选择说谎,是因为他可能偷拿了镶螺钿的短刀,而且他不想跟杀人案有任何瓜葛。他的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前面三者的说谎,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第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