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战船

 笑熬浆糊糊 2012-11-01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 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发展与演变

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水上活动,至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但舟师和战船的制度不详。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楚师败吴,获吴王乘舟“余皇”,吴复袭楚师,取“余皇”去。说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乘船作战已很频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左传》),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国舟师第一次海上军事行动。这一时期的舟师已有相当规模。吴越之战,越军4.9万人中有习流2000人。后来,越舟师出海北上攻齐有戈船300艘,死士8000人。战舰的种类及形制已相当齐备。当时比较大的战船为“大翼”,长12丈(约合24米),宽1丈6尺(约合3.2米),可容战士20余人,桨手50人。河南省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驾船作战的情景。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春秋“大翼”战船模型

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 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在汉魏时期不仅船型众多,船舶装具也相当齐备,出现了橹、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发展。至此,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 赤壁之战 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足以说明当时水战的巨大规模。

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用以击碎敌船。唐朝的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古代楼船模型

到了宋朝,车船在战争中有很大发展,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90米),有23~24个车轮桨。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船。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叶片),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海鳅(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棹、防沙平底等各类舰艇,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多桨船,长8丈3尺(约合25.5米),用桨42支,载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南宋秦世辅创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舰,长10丈(约30.72米),宽1丈8尺(约5.53米),船底厚1尺(约30.72米),10橹,水手42人,载战士108人。张贵所制的无底船,是一种奇形战船,船后截中部无底,只有两舷和站板,加以伪装,引诱敌军跃入溺死。当时还有一种鱽鱼船,船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这种长5丈(约15.36米),能乘50人的鱽鱼船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的实例。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古代车船作战图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上,明朝的海舟则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倭,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广船主骨架用铁力木制成,坚固性胜过福船,但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侯国弼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在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敌。嘉靖四十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 戚继光 、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犁沉敌船10余艘,烧残敌船 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船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子母舟。联环舟船体长 4丈(约合12.4米),分为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船时,舟首倒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图4)。子母舟长3丈5尺(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丈5尺只有两舷侧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舟,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士可驾子舟回营。

清朝前期,中国水师一般以70~108尺(约合22.4~34.5米)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次则以长50~70尺(约16~22.4米)的沙船和双篷艍船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 20~50尺(约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艍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500石)。嘉庆十一年又添造大横洋梭船作为战舰。

性能与装备

战国时期,船名有大翼、小翼、突冒等名称,已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战船快速性的关注。到汉朝,人们对船型与船舶性能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作出了狭而长的船速度高,短而宽的船稳定性好的科学描述。为追求船舶的快速性,出现了效率较高的推进工具橹,俗称“一橹三桨”。在同一时期,对于风力的使用也有较大的进展。到三国时期已有3帆、4帆以至7帆,各帆交错布置以提高风帆效率。一般用纵帆,能根据风向随时调整张帆的角度。以竹竿维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车船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力推进船舶快速性的最高水平。到了宋朝,车船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唐朝的海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两舷置浮板形如鹘翼,稳定性好,不易倾侧,这是最早的船舶稳定性装置的记载;而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稳定性的记载则更早。中国古代战船适航性能的发展虽然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较快。如沙船就已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它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也能航行。中国古代有不少船型都能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象条件,而自宋迄清许多综合性船型的出现,也表明人们对不断改进船舶适航性能所作的努力。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火龙出水”二级火箭

中国古代战船上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以中型和轻型武器为主的。在交战时,远则用 弓 、 弩 ,接舷战用、刀、枪。将士兵卒各备有长短兵器。有的战船还装设有拍竿,用以锤击敌船。战船多设有战棚或女墙(仿照城墙式样,有雉堞甚至开四门)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钉竹片,作为防护装置。无女墙的战船,战斗时在左右舷悬挂罟网,以防敌人跳帮。船上还备有:若干小镖,可在30步(约46.2米)内投掷击敌;较重的犁头镖,在刁斗上下投可以击杀敌人和洞穿敌船体;撩钩用以钩搭敌船;勾镰用以勾船割缭绳。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烧性火箭,主要是焚敌篷帆,使敌船不能行动。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明代“蜈蚣船”

宋朝以后,战船又备有火药桶,投中敌舟能使全舟尽焚。战船上也有使用二级火箭“火龙出水”(见中国古代火箭 )等火器作战的。明朝有许多装备火铳的快艇,如“蜈蚣船”及“火龙船”等,后者两舷暗伏火器百余件,一船足抵常备战船10艘之用,可见战船装备火器后威力大增。清初,李长庚在福建造霆船30艘,配火炮 400门,以备海战。一般大型战船配备火炮17~18门,中型战船配备火炮12~14门,小型战船配备火炮4~8门。内河战船也先后配备火炮,但较小。长江水师的长龙船设1000斤头炮2门,700斤边炮4门。舢板船则设800斤头炮1门,700斤梢炮1门,50斤边炮2门。

车船中国古代用人力驱动运转的明轮船,也称轮船或车轮舸。在近代汽船问世前,人类船舶的推进,主要是仰仗风力和人力,前者用帆,后者用桨。车船是在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设计的,桨用手力,而车船使用脚力,确为古代一项重大的船舶技术发明。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南北朝时发明的车船

简介

早在南北朝(420~589)时,已有车船的记载。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   

木匠高宣也是造车船的名匠,曾创造大小车船10余种,大型车船长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800人;中型车船一般承载200~300人。车船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宋朝最大车船长36丈,宽4丈1尺。明初陈友谅也曾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明中叶以后,卢崇俊作多种型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直到20世纪初,中国南方还有少量车船。车船虽然未能在各水系普遍使用,但它的历史悠久,对中国船舶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

发明之谜

祖冲之发明说

有说大科学家祖冲之所造千里船即为车船,按《南齐书》卷52《祖冲之传》说:“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由于记载未涉及此船之动力,无法确认。

南北朝徐世谱发明说

《陈书》卷13《徐世谱传》说:“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此处文字太简单,但“水车”决不是作为灌溉用具的水车,应是无疑的,因为灌溉用具是不可能“益军势”的,南北朝时的水车可能即是后世的车船。

唐朝李皋发明说

南宋李纲认为车船的发明人是唐人李皋,他在《梁溪全集》卷103《与宰相论捍贼札子》说:“荆湖间车船乃唐嗣曹王皋遗制,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挟以双轮,鼓蹈而进,驶于阵马。”《旧唐书》卷131《李皋传》有以下记录:“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两段记载的共同点是车船有双轮,用人力“蹈之”,使船前进。

大规模应用

南宋初年,有一种“飞虎战舰,傍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桨,每个轮置有八个翼桨击水。李纲曾在荆湖一带造车船,按阅水师,据《梁溪全集》卷29有诗说:“车船新制得前规,鼓蹈双轮势似飞。创物从来因智者,世间何事不由机。”可知车船推进装置的基本结构是一车双轮。飞虎战舰是两车四轮,共三十二片翼桨。  

中国古车船仅作军用,而且只有在南宋时,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杨么事迹》说,杨么在洞庭湖一带起兵反宋,宋军为对付杨么军,有“木匠都料高宣者,献车船样”,都料是指工匠头,可谓现代工程师之前身。先“打造八车船样一双”,“令人夫踏车”,“船两边有护车板,不见其车,但见船行如龙”,“上下往来,极为快利”。后又“造二十至二十三车大船,能载战士二、三百人”。在一次战斗中,车船和高宣本人被杨么军俘获,于是杨么方面也造二十四车、二十二车大船。按前引李纲之说,当时车船最多达四十车,计有八十个翼轮。  宋朝为消灭杨么,也继续造车船。据《宋会要》食货50之15张浚奏,他在鼎州(今常德)看到“造下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十馀丈,每支可容战士七、八百人。”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中国古代船只图纹与模型

汪藻《浮溪集》卷1《抚州奏乞罢打造战船等事》说,宋朝令抚州造“大样车战船”,包括二十六车和二十车船,“船之大者二十二丈”。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丙寅,卷89同年五月癸未,宋廷还令江南和两浙路造九车战船二十四艘,十三车战船八艘,“五车十桨小船五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说,宋朝所造车船,最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军平贼”。   

岳飞瓦解杨么军后,将部分车船作战利品分赠大将张俊和韩世忠。后叶梦得《石林奏议》卷9《堂白乞立定水军人数修战船札子》,卷10《奏乞参酌古制造战船状》提到张俊军中“多是十车、九车大船”,其中“有长三十丈,高五丈,非千馀人不可动者”。按陆游所说,三十六宋丈大船,依每宋尺31厘米计,约折合111米。

小型化

南宋初的车船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在浅水航行,二是不能入海。《梁溪全集》卷121李纲给吕祉信中说,“来论恐车船重大,不可用,是不然”,“顷尝试之,运动轻快,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叶梦得说,三十宋丈的大车船,“当时皆是欲于洞庭湖中,水面浩渺之处,以为形势,今施之于江,固无所用”。看来大车船即使用于大江,也未必灵便适用。  

南宋后来逐渐发展小型车船。据《宋会要》食货50之22,28,33,宋孝宗时,建康府(今南京)制造一种“一车十二桨四百料战船”。当时一料是指载重一宋石,约折合55公斤,四百料即载重22吨。鄂州(今武昌)造八车船五艘,“重滞不堪行使”,便另外“改造七车、六车、五车共五只”。江西路“造马船(运兵船)一百只,暗置女头(护板)、轮、桨,使可折卸”,可随时装拆,也是技术上的进步。宋宁宗时,造一种“铁壁铧觜船”,“四百料,两边各安车二座并桨三枝,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装载战士七十人,踏驾兵、梢二十人”。  

《嘉定镇江志》卷10说,当时驻军的车船以断妖港为停泊处。南宋后期《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30《缴奏奉使复命十事》说,湖南、江西等路“打造四车海鳅舡”。据《景定建康志》卷39记载,当地修理军船,其中包括四车船三十艘。

几次战役记载

宋军车船发挥威力,是在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席卷淮南的完颜亮金军饮马大江,准备南渡,却遭“迅驶如飞”的宋军车船堵载,以失败告终。战后,官府统计征发的民间踏车夫,就有6,300人之多。南宋对元作战也使用车船,据《元史》卷7《世祖纪》和卷161《刘整传》说,在襄阳之役,宋将张顺和张贵“驾轮船”,救援襄阳,又“以轮船出城,顺流突战”,均遭失败。车船在明代尚可见到“车轮舸”图,但显然使用不广,至清代便销声匿迹了。

中国古代战船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附图:古代车船作战图

中国车船技术之失传固然是件可惜的事,但也并非偶然。由于混一天下的局面,江防丧失了重要性,车船亦随之淘汰。古代的士大夫们认为,饱读经史才是真才实学,而自然科学,特别是应用技术乃不足挂齿者。归根结蒂,古代的社会需要和环境,扼制了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首先发明了车船,但西方人却在数百年后发明了明轮汽船,接着又改进为现代的船用螺旋桨,这种历史教训是值得今人吸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