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第二批40座古建老宅将保护修缮

 苏迷 2012-11-01

  近一年的保护修缮,让丁宅重获新生

  □商报记者 吕晓华 文/摄

  本报讯“散落在苏州古城的老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遗产,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昨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带队调研城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作。据介绍,第二批将有40座古建老宅启动保护修缮。首批试点的12座老宅子,1座已竣工,其余都有序进行中。

  昨天,蒋宏坤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城区多座古建老宅,并与老宅内的住户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同时还前往了卫道观、丁宅等去年首批试点保护修缮的老宅子,了解目前保护修缮工程的进展情况。据了解,首批试点保护修缮的12座老宅子,丁宅已经竣工,潘祖荫故居、岭南会馆、卫道观等已经进场施工,潘世恩故居、博习医院旧址等已经完成搬迁,年底前会进场施工,其他老宅也正在进行进场前期准备工作。第二批保护修缮的40座古建老宅基本拟定。其中,5个点拟向社会推出,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

  郁凤倩家住在景德路一座古建老宅中。当年六七进的一座大宅,如今被分隔成几十户人家。通过幽暗曲折的夹弄,可以到达每一个住户家。郁凤倩老人住在原老宅的中厅位置,已经住了四十年。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尽管被油烟熏染得厉害,但从残存的粗壮梁柱和精美雕花,依旧可以辨识出这个老宅当年的气派。老人说,原来的住户大多已经搬出去了,现在租住着很多来打工的新苏州人。
“政府要保护修缮这座老宅子,我举双手赞成。”郁凤倩说,40年住下来,房子破旧得太厉害了,到了黄梅天,家里到处霉。而且由于住户的流动性大,老宅的破坏也大,还有人家为了多租人,随意私搭改建,把老宅子改得面目全非了,原本一个精美的雕花门楼也残破得没法辨认了。“这样一座原本非常漂亮的大宅子,任其破败下去,实在太可惜了。”老人说道。

  与还未启动保护修缮的古建老宅相比,去年启动保护修缮的12座老宅子中的卫道观和丁宅,则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记者在卫道观保护修缮及配套工程现场看到,这个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内的市文保单位,尽管核心观体年代非常久远,当初白蚁侵入极为严重,木梁、柱腐蚀损坏对结构的破坏很大,但经过前一阶段抢修,目前已经完成了总进度的50%,整体风貌已经开始显现。明代的观体结构和元代的壁画等,还采用了专门的保护修缮办法,看上去古意盎然。而丁宅则已经竣工,成为了平江河畔一座古色古香的苏式大宅。

  保护遍地是宝的古城,传承悠久深厚的古城文化,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推出了一批重点工程,桃花坞片区改造工程,虎丘地区的综合整治,官太尉风貌建设等去年还启动了首批试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12座老宅子纳入到保护修缮名单里。

  古建老宅是苏州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需要保护的珍贵资源。在今年7月份古城墙古建筑保护修缮情况进行调研时,蒋宏坤就指出,古建老宅是散落在苏州古城里的珍珠,我们要努力把它们串起来,坚持每年修一批。同时,还要把古建老宅保护修缮,与老百姓住房条件的改善、姑苏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城区城市功能提升、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还要创新思路,吸引社会资源共同投身到古建老宅保护修缮过程中来。

  蒋宏坤还指出,保护修缮好的同时,也要有效利用好。在保护修缮过程中,要从宅到巷,注意成线成片,把单体修缮和整体风貌打造结合起来。同时积极研究古建老宅的利用,让文化创意产业等有效利用,让老宅重获新生。

  据了解,目前丁宅已与上海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签订了创办艺术中心的合作协议,潘祖荫宅与上海花间堂酒店管理公司签订了经营文化精品客栈的合作协议,岭南会馆与苏州瑞富祥丝绸公司达成了建设丝绸文化展示馆的合作协议,潘世恩宅下一步准备建设状元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