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样“读帖”的

 大地之歌 2012-11-02

————作于2008年7月5日

说到“读帖”,古人有古人的说法,今人有今人的说法。时过境迁,各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我只是仅就我这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是怎样“读帖”的,说出来供同我一样条件的书友学习时参考。首先是选帖。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墨宝”,字体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一踏进“书法殿堂”,真有点头晕目眩,不知东西南北的感觉。我觉得:你如果是初入门,而且是自学,那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同时,你就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展,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书体的帖,都要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第二步,当你选择准备主学什么书体后,再着重去选择什么帖。当你选准了帖后,则进入了如何读帖的阶段。我在开始学书法时,选择的是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

选好帖后,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加工。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我呢,则效法行之。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坐在书房里,把大帖挂出来去看。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时的我,可以说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

看帖、读帖,不能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在帖上,点画、结构、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对于“字”,看它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着重要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但是,“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体会每个字的用笔。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和和谐统一。其次,就是对每个字,要熟记它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你都会相当熟悉,当你再临或写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气”和“神”。“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的如何相接。至于“神”,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谈。只能说一点点,就是每个书家有每个书家的特点和风格。我们学习古人,首先要继承和领略书法大家的各人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逐步寻求变化。长而久之,日积月累,你的书法才会有所变化和进步。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只有“读”好“帖”。才能为“临帖”做好铺垫。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也不可能像今天那些专业的书法家那样,整天在书房里或工作室里“又读又临”再“创作”。所以说,只能是根据个人的条件去学习书法。“读帖”,方法很重要。尽管如此,本人“笨”,书艺至今长进不大。所以,在此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正。我想,只要你爱好书法,你就会去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的。只要你爱好书法,你就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的。只要你去想,只要你去做,那么你书法学习就一定会有成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