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鹅病

 doggog 2012-11-02



您还没有登录   马上登录
无论商品鹅还是种鹅,由于饲养季节、养殖环境、营养水平、免疫状况、生长日龄的不同,鹅会时常受到来自多方面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出壳后的雏鹅,由于抵抗力、适应性差,更容易发病,种鹅在产蛋期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导致产蛋减少或停止,所产种蛋也会带菌(毒),结果孵出的小鹅也多病,给广大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鹅常发的危害严重的疾病作一介绍,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减少鹅病发生,提高养鹅效益。
(一)小鹅瘟
本病是主要发生于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引起精神萎顿,严重腹泻,急性死亡。特征性的病变为严重的肠道发炎,肠黏膜坏死脱落,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本病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小鹅瘟病毒,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脑、肝、脾、肠内容物以及其他组织中。本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加热至563小时以上才能灭活,在-20℃时,活力可持续2年以上。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在禽类中只有鹅易感,其他禽类不感染。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于320日龄的雏鹅,3周龄以上雏鹅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鹅对病毒有较强抵抗力。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以10日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半数可能自行康复。据近年报道,本病的发病日龄日趋增大,已由往常的320日龄延至目前的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鹅发生本病的报道。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和饮水,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种蛋传播。
2、临床特征:潜伏期为45天。日龄较小(7日龄内)的病雏鹅,常不呈现任何症状,在1天内突然死亡。日龄较大(715日龄)的病雏鹅,病程较长(23天),首先表现精神沉郁、缩颈、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腹泻,排出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喙前端色泽变深,鼻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临死前常出现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病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48小时死亡。在疫病流行的后期或是日龄较大的病鹅,症状比较轻微,以食欲不振和腹泻为主,病程也较长,常可延长到1周以上,少数病鹅可自然康复。
3、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部分。急性病死的雏鹅,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呈弥漫性充血、出血,表面附有多量黏液。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特别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上变得极度膨大,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像香肠一样,将膨大部肠壁切开时,可见肠壁变薄,肠腔中充塞着一种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凝固栓子状物,将肠腔完全堵塞。栓状物干燥,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裹着由坏死肠黏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所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这些栓塞物均不与肠壁粘连,易从肠腔中取出,这是小鹅瘟的特征性病变。病鹅的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
【防治措施】
1、疫苗接种:雏鹅出壳后要不要防小鹅瘟疫苗?什么时间防小鹅瘟疫苗?一直是很多养鹅户迷茫的地方。养鹅(场)户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小鹅瘟的预防:
1)如果种鹅小鹅瘟防的好,种鹅抗体水平比较高的话,小鹅出壳后不要打小鹅瘟活疫苗,因为这时小鹅有母源抗体的保护,可以抵抗小鹅瘟的感染,并且母源抗体能中和活疫苗中的病毒,使活疫苗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导致免疫失败。到一周龄时再打一次小鹅瘟血清可有效控制小鹅瘟的发生。
2)如果种鹅没防小鹅瘟或种鹅小鹅瘟免疫时间已超出150天,可采取两种方法有效预防小鹅瘟:一是在小鹅出壳后1-2天内注射小鹅瘟疫苗,注射后7天内应严格管理,防止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因野外强毒感染而引起发病,7天后免疫雏鹅产生免疫力,基本可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二是在小鹅出壳后注射小鹅瘟血清,5-7日龄时再打小鹅瘟疫苗或再打一次小鹅瘟血清,如果是疫区最好连打两次小鹅瘟血清,鹅群基本可以控制小鹅瘟的发生。
3)种鹅免疫:种鹅在开产前15-20天,用小鹅瘟弱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种鹅免疫时间超过4-6个月,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种母鹅应进行再次免疫。
2、不从疫区引进鹅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果确实需要从外地购进鹅苗和种蛋时,必须了解供应鹅苗和种蛋的鹅场(地区)有无小鹅瘟流行,以往输出雏鹅有无发病,母鹅群是否接种过小鹅瘟疫苗等,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发病时的控制措施:对已发病的鹅场应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对无治愈希望的病雏,应集中淘汰,尸体应焚烧或深埋,不准到处乱丢。对发病的和暂无临床表现但与病雏接触过的假定健康雏,应逐只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干扰素,除重症病雏外,发病初期的病雏,一般治疗13次后,治愈率可达85%95%
(二)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粘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鹅均可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溃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是养鹅业的大敌。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禽Ⅰ型副粘病毒,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脾、脑、肝、肺、气管分泌物、卵泡膜以及肠管和排泄物中。本病毒抵抗力不强,干燥、日光及腐败容易死亡。在室温或较高的温度下,存活时间较短。存在于病死鹅体内的病毒,在土地壤中能存活1个月。常用消毒药物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和1%来苏儿等,3分钟内均能将本病毒杀灭。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都易感染,但主要发生于15日龄至60日龄的雏鹅。鹅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50%-60%,死亡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90%以上,通常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产蛋种鹅除发病死亡外,产蛋率明显下降。
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各种品种的鹅均可感染,鹅群发病之后2-3天,邻近的鸡群也可受到感染而发病,死亡率可达80%
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若引进了病鹅群,病鹅的唾液、鼻液及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和孵化器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病死鹅尸体、内脏、下脚料及羽毛是重要的传染来源。
2、临床特征:病鹅初期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但饮水量增加,不愿下水,即使人为强赶其下水,也只浮在水面,顺风飘浮,很快挣扎上岸蹲伏。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出现甩头现象。发病雏鹅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发展,排出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部分病鹅可出现甩头、咳嗽等症状,耐过的病鹅经7-10天可逐步恢复,但生长受阻。
3、剖检特点: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病鹅的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肠道黏膜上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大小至小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可见出血面或溃疡灶,部分病鹅的食道特别是下端也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盲肠和直肠黏膜上有同样的结痂病变。肝肿大,淤血,质地较硬。脾脏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这些脏器的坏死灶都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防治措施】
鹅副黏病毒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该毒株对鸡和鹅均有致病力,因此,鸡群必须与鹅群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疫病相互传播。鹅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消毒工作。
1、疫苗预防: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无论对雏鹅或种鹅,均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新购进的雏鹅立即注射鹅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免疫种鹅产蛋所孵出的雏鹅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初次免疫在7-10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接种剂量为颈部皮下0.5毫升/只,若种鹅未经免疫接种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则无母源抗体,首免应在2-7日龄,2个月后再免疫1次。留种的鹅群在7-10日龄时进行首免,2个月时进行二免,产蛋前2周进行三免。
2、用鹅专用干扰素:对已发病的鹅群可使用鹅专用干扰素进行控制,连用3天,效果很好。
(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又称雏鹅腺病毒性肠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3-30日龄以内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呈现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和坏死性肠炎。给养鹅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即主要发生于330日龄以内的雏鹅。3日龄雏鹅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30日龄以后的雏鹅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在25%75%,甚至可达100%,成年鹅不发病。本病经消化道传播,粪便、分泌物排物、病死鹅均为传染源。
2、临床症状:潜伏期23天,少数45天,自然病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1)最急性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突然呈现极度衰竭,昏睡而死,或突然倒地,两腿乱划,很快死亡,病程仅数小时至1天。
(2)急性型:多发生在815日龄雏鹅,可见病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常喙食后又将其丢弃。随病程发展,病鹅行动迟缓,掉群,嗜睡,不食,但饮水仍不减少。病鹅排黄绿色或灰白色蛋清样稀便,常混有气泡,粪便恶臭。病雏呼吸困难,自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样分泌物。喙端及边缘的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或抽搐而死。病程35天。
(3)慢性型:15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时常取慢性型经过。病雏精神萎靡,消瘦,呈间隙性腹泻,终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耐过者也常生长发育不良。
3、病理剖检特点:病死雏鹅的主要病变在肠道,即在肠道内出现凝固性栓子。病程短的病雏,在小肠黏膜上有严重出血,黏膜肿胀,积有大量黏液性分泌物。病程较久的病例,除上述变化外,在小肠中后段至盲肠开口处,可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和肠上皮细胞坏死物凝结的栓子。雏鹅病毒性肠炎的栓子有两个类型。
【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对出壳1日龄的雏鹅,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苗经口服免疫,3日后即有85%雏鹅获得免疫,第五天时,雏鹅可获得免疫力,免疫期可达30天。
种鹅产蛋于前注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能使其后代雏鹅获得良好的免疫力,保护期长达5-6个月,是预防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最有效方法。
2、注射高免血清:对新引进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高免血清0.5-1毫升,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雏鹅,每只皮下接种1-2毫升高免血清,治愈率可达60%-95%以上。由于本病常与小鹅瘟同时并发,因此,在治疗或预防时,使用抗小鹅瘟/雏鹅腺病毒性肠炎二联高免血清,效果更理想,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在本病严重流行的地区,可隔3-4天再注射一次二联高免血清。
2、干扰素治疗:对已发病的雏鹅群,除可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外,使用鹅专用干扰素也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鹅禽流感
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致病性血清型毒株所引起的鹅只全身性或呼吸道性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鸡、鸭、鹅均具有高度致病性,并对人产生极大的威胁,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病原体】
鹅禽流感的病原体为A型禽流感病毒,有十多种血清型。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30分钟、6010分钟和65-70℃几分钟即可杀死。但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10℃可保持活力数月或1年以上,在-70℃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持其传染性。在自然条件下,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20℃可存活7天,在羽毛中可存活18天,在骨或组织中可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由被污染的水源、羽毛、肉尸、排泄物、饲料及用具经消化道感染。在鹅群附近发生禽流感的鸡、鸭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以冬春季节为主,大批发病和死亡常见于1012月及第二年的1~4月。雏鹅发病可高达100%,死亡率95%。大日龄鹅及种鹅发病率也较高,死亡率4080%不等。
2、临床症状:由于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不同,引起鹅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1)最急性型:病鹅常突然发病,食欲废绝,低头闭目,很快倒地,不久死亡。
2)急性型: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双翅下垂,拉黄绿色稀便。两脚发软,下颌、颈等皮下水肿。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眼泪呈红色,俗称血泪,后期见眼结膜混浊呈灰白色,俗称眼生白膜。病鹅出现神经症状,曲颈歪头,左右摇摆或频频点头,最后倒地挣扎,终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产蛋母鹅感染禽流感表现产蛋下降,破蛋、小蛋数量增加,死亡率较低,能耐过的种鹅经1-1.5个月才能恢复产蛋。
3)亚急性型: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一旦发病很快波及全群。病鹅出现呼吸急促,鼻流浆液性鼻液,呼吸时发出啰音、咳嗽,2-3天后大部分鹅呼吸道症状减轻,若在发病早期及时控制,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只留下少数病鹅转为慢性。死亡率3%-10%不等。母鹅感染主要以降蛋为主,死亡率很低。
3、剖检变化:头部肿大的病例,可见头部皮下呈胶样,颈上段肌肉出血,鼻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鼻腔充满血样黏液性分泌物,喉、气管黏膜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病例可见腺胃分泌物增多,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尤以十二指肠严重,心肌、肺、肝、肾、脾、脑等均不同程度的出血。产蛋鹅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和皱缩,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
【防治措施】
1、疫苗接种:疫苗最好选用多价灭活苗。种鹅515日龄每只0.5毫升首免,5060日龄每只11.5毫升二免,开产前每只23毫升三免,以后每45个月免疫一次。种鹅未免疫的雏鹅515日龄每只0.5毫升首免,两月龄每只11.5毫升二免。种鹅已免疫的雏鹅,15日龄左右首免,两月龄二免。
2、紧急控制措施:使用干扰素紧急控制,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可降低发病损失。
3、注意鹅群不要与其他家禽混养。
4、注意事项:一旦发生疑似禽流感症状的鹅,要立即将鹅场封锁,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诊断或处理,并注意自身安全防护。
(五)鹅鸭瘟
本病又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以高热、流泪、头颈肿大,泄殖腔溃烂,排绿色稀便和两腿发软为特征。本病在过去只有少数病例与报道,但近年来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已逐渐发展为地方性流行。
【病原体】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鸭疱疹病毒I型。病毒存在于病鹅的排泄物、分泌物、各内脏器官、血液、骨髓及肌肉中,以肝和脾含毒量最高。本病毒对热和普通消毒药都敏感,5610分钟、805分钟死亡,1%-3%氢氧化钠溶液、10%-20%漂白粉溶液和5%甲醛溶液均能较快杀灭该病毒,75%酒精5-10分钟、0.5%漂白粉30分钟和5%生石灰30分钟都能减弱病毒的毒力或杀灭病毒。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鸭、病鹅及其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是本病的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水体以及饲料、饮水、用具等均是本病的传播媒介。病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吸血昆虫叮咬感染。自然情况下,都是有与发病鸭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感染发病,先鸭群发生,后鹅群感染。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鹅均可发病,但以1550日龄的鹅易感性高,死亡率达80%左右;成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环境条件而定,一般10%左右,但在疫区可高达90%—100%。
2、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到42-43℃,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两脚发软,伏地不起,翅膀下垂。特征性症状是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眼结膜充血、出血。另特征性症状是头颈肿大,鼻孔流出多量浆液、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常仰头、咳嗽,腹泻,排黄绿、灰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肛门水肿,泄殖腔粘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患病公鹅的阴茎不能收回。将病鹅倒提时,可从口中流出绿色发臭粘稠液体。一般25天死亡,有的病程可延长。成年鹅多表现流泪、腹泻、跛行和产蛋率下降。
  3、剖检变化:全身浆膜、粘膜、皮肤有出血斑块,眼睑肿胀、充血、出血并有坏死灶。口腔及食道有灰黄色假膜或出血点,嗉囊与腺胃交界处呈现环状色带或黄色假膜,假膜下是出血斑或溃疡。肌胃角质膜下、腺胃粘膜有出血斑或点。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尤以十二指肠为甚。小肠集合淋巴滤泡肿胀,或形成钮扣状固膜性坏死。直肠后段斑驳状出血或形成连片的黄色假膜。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粘膜表面覆盖有不易剥离的灰绿色坏死结痂,用刀刮有磨砂感。肝表面有灰黄或白色坏死灶;脾不肿大,呈斑驳状变性;法氏囊水肿、出血等。
【防治措施】
1、不从鸭瘟疫区引鹅:鹅与鸭分群饲养,避免同饮一池水,对鹅舍、运动场、水池等定期消毒。
2、接种疫苗:受威胁区、疫区的鹅,应用鸭瘟弱毒苗预防接种,方法是:15日龄以下雏鹅用鸭的15倍剂量;1530日龄雏鹅用鸭的20倍剂量;30日龄以上鹅用鸭的2530倍剂量,后备种鹅于产蛋前用鸭的30倍量肌肉注射。免疫后3-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6个月,种鹅每隔半免疫一次,肉鹅免疫两次即可。
3、发病时的控制措施:发生鸭瘟的鹅群,及早进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减少损失。方法是:
1)使用鸭瘟高免血清,小鹅0.5毫升,成鹅1毫升,体型较大的鹅2-3毫升,肌肉注射。
2)使用鹅专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剂量按瓶签说明。
3)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六)鹅大肠杆菌病
鹅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蛋子瘟”。临床上常见的有卵黄性腹膜炎、急性败血症、心包炎、脐炎、气囊炎、胚胎病及全眼球炎等类型。随着养鹅数量的增加、密度的增大,该病发生不断增多,已成为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同时该病易与鹅的其他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给养鹅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也存在于健康鹅和其他禽类的肠道中,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情况下不能致病,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严重寄生虫感染等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引起感染发病。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5030分钟、6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粪便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种蛋污染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种蛋可通过以下方式被大肠杆菌污染:一是带菌母鹅在产蛋时,由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所引起的卵泡自身的感染;二是蛋通过泄殖腔时,或种蛋在产蛋箱内停留时被含菌粪便污染蛋壳,在孵化期间,大肠杆菌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卵内而感染。中雏期以后的感染,都是由呼吸道(吸入带菌的尘埃)或消化道感染而发病。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天气寒冷、气候骤变、青饲料不足、维生素A缺乏、鹅群过度拥挤、闷热、长途运输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主要经消化道而感染,雏鹅发病常与种蛋污染有关。成年母鹅群感染发病时,一般是产蛋初期零星发生,至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产蛋停止后本病也停止发生。流行期间常造成多数鹅死亡,死亡率可占母鹅发病总数的10%以上。公鹅感染后,虽很少会引起死亡,但可通过配种而传播疾病。交配传播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2、临床特征
1)急性败血型:各种年龄的鹅都可以发生,但以7-45日龄的幼鹅易感。患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体温升高,比正常鹅超过1℃~2℃。粪便稀薄而恶臭,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肛门周围污秽,沾满粪便,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窒息死亡,死亡率较高。
2)母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母鹅在开始产蛋后不久,部分产蛋母鹅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愿走动,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气喘,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腹部膨大。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沾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其中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小块。病鹅眼球下陷,喙、蹼干燥,消瘦,呈现脱水症状,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即使有少数鹅能自然康复,但也不能恢复产蛋。
3) 公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主要表现阴茎肿大,红肿、溃疡或结节。病情严重者,在阴茎表面布满绿豆粒大小的坏死灶,剥去痂块即露出溃疡灶,阴茎无法收回,丧失交配能力。
3、剖检变化:败血型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成年母鹅的特征性病变为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浑浊的液体,常混有损坏的卵黄,各内脏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渗出物,肠系膜互相粘连,肠浆膜上有小出血点。公鹅的病变仅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阴茎红肿,上有坏死灶和结痂。
【防治措施】
1、消除不良因素:鹅群中发生大肠杆菌病,往往是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造成的,因此,预防本病应着重于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如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等。公鹅在本病的传播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种鹅繁殖配种季节之前,应对种公鹅进行逐只检查,凡种公鹅外生殖器上有病变的,一律淘汰,不能留作种用。
2、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应使用多价大肠杆菌苗进行预防。母鹅产蛋前15天,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然后用其所产的蛋留作种用。雏鹅7-10日龄注射一次,每只0.2ml
3、药物治疗:可用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进行预防和治疗,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非常强,因此,为了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最好将当地分离的大肠杆菌请有关部门作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