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旅游从“园林清唱”到“城市合唱”

 智慧旅游519 2012-11-04

    

□江苏记者站周伟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苏州旅游跳出“园林粉墙”的视角,以大战略、大产业突破旅游产业的发展瓶颈,以新型“城市景观”和新型“经济形态”引领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演绎了一曲从“园林清唱”到“城市合唱”的精彩片段。

    从“自然形态”到“产业形态”

    改革开放之初,苏州接待入境游客人数2.42万人次,全市旅游经营单位仅7家,旅游饭店床位数仅220多张,全市旅游收入不足500万元,旅游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苏州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物资源十分丰厚,而园林只是其中一个元素而已。在乡镇企业崛起,江南模式的追逐之中,强劲的经济红利使处于襁褓之中的旅游业处在“边缘产业”的尴尬境地。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服务业的强大综合功能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兴镇、旅游立市的理念要求“养在深闺”的旅游业从自然形态向产业形态转型。转型中一个最醒目的标识就是理念的突破,即从“园林”概念转向“三古一湖”新概念来推动大旅游的“梯形战略”。继而又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循环体系的高度将整座城市作为最具江南韵味的“苏式景观”来规划,提出了“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多层次、高水准地经营“大苏州旅游”。这种大旅游的科学发展形成了集古镇、古典园林、古城区、环太湖、古村和山水风光、城市新景、特色乡村等系列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苏州旅游每年以20%的速度蹿升。

    从“单一清唱”到“城市合唱”

    跳出园林的单一模式,苏州旅游进入了多元需求、产业升级和“品质旅游”的新阶段。在这重大裂变中,苏州旅游重视的绝不是“数量叠加”的政绩工程,而是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以及推动创新城市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板块来经营。苏州旅游部门创新理念,积极拓展产业空间,旅游业出现了“四个转变”,即增长方式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提升转变;产品体系从以观光型为主向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转变;经济结构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管理模式从“小而全”的行业管理向城市型产业管理———市场管理转变,使一度被忽视为“配角”的旅游产业上升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并实现了五大突破:一是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取得新突破;二是城市营销方式取得新突破;三是旅游产业集群取得新突破;四是旅游产业综合管理取得新突破;五是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这些变化使苏州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实现了和谐统一,并通过旅游产业的拉动战略,促进了旅游业的率先发展,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了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旅游区域的联动战略,促进了中心作用更加强大。到2007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达206.18万人次,30年增长了85倍;星级饭店、社会饭店拥有床位数18万张,是30年前的800多倍。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38.0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CDP的5.03%。

    从一个苏州到优秀旅游城市群

    以“小桥流水,家家枕河”为特征的古城区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生了巨变。古城区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古韵,粉墙黛瓦,幽巷古街,而以金鸡湖为代表的苏州工业园区旅游圈和以环太湖为代表的新区旅游圈悄然兴起,并构成“一体两翼”旅游新模式,演变成“老苏州”“新苏州”和“洋苏州”的异色三面绣。

    今天,当我们踏访了“三个苏州”,再去光顾苏州其他地区时,新的发现接踵而来,吴江、太仓、张家港、昆山、常熟、吴中区等城市都已形成风情各异的旅游板块,创建了国内密度最高、体量最大的优秀旅游城市群,常熟打出“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品牌;昆山打出“江南片玉,灵秀昆山”品牌;吴江市确立“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为旅游品牌;吴中区打出“太湖山水,人文吴中”品牌;张家港以“文明之城,欢乐之港”为旅游品牌;太仓则打出“江风海韵,魅力太仓”的旅游品牌……各县市投资400多亿元发展旅游产业,多达100余处新景及200多家乡村旅游点让人眼睛一亮:雨花胜境、波力农场、太湖渔港村、肖甸湖森林公园、白马涧生态园、摩天轮公园、太湖休闲生态园、牛仔俱乐部、星期九农庄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的景点不仅仅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苏州城镇诞生,而且在苏州广阔的山水阡陌间涌现,各具特色的新景新品使苏州大旅游战略初见端倪,旅游产业如日中天。

    近5年,是苏州历史上旅游业全面发展最快、战略转变最明显、地位作用提升最广泛的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游客数和国内游客数年均增长分别为26%、18%和19%,保持全省第一;苏州在全国大中旅游城市中的排名,上述三类指标分别从2002年的第8、第10和第9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5、第7和第6位。2007年,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3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20多万人,全部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7%,占服务业25%。旅游业有力提升了苏州的城市形象和地位,成为苏州经济转型中发展最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