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1)

 岁寒松柏520 2012-11-04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最早,但疑为伪作。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由于种种原因,曲子早已失传,只把名字留给我们瞻仰。清《词规》收录词牌1180多个,实际上应该更多。常用的词牌,大约有100多个。
  时间的流逝,许多词牌名的由来,除少数外,多已散落在岁月的回廊里,不可考据。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六朝隋唐旧曲;包括民间歌曲、宫庭歌舞曲、外域歌曲等等。
  2)、根据词的内容,创制、谱曲而来
  3)、由旧词改变或由旧词牌改称
  4)、人名、地名
1、竹枝词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唐·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被后人收入词集、词谱。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
  《竹枝》调名来自曲中和声,五代孙光宪有词,依稀窥得远古竹枝词的原貌: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640×719
 2、闲中好
  调源自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因词中有“闲中好”句,故取作词牌名。
  段成式在当时诗坛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长得很帅,到如今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的创作方向。所作《酉阳杂俎》,属于志怪小说,中国“灰姑娘”叶限就出自于此书,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闲中好 <晚唐·段成式>
  闲中好
  尘务不萦心
  坐对当窗木
  看移三面阴
 3、章台柳
  此调为唐·韩翊创制。
  据唐传奇《柳氏传》里的记载,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晓翰墨,歌喉婉转。韩翊是李宏的门人,颇有文才。柳摇金因韩翊的诗才而对其心生爱意,韩翊对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热肠的李宏知晓两人的心意后,便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送给韩翊,并将柳摇金嫁给了韩翊。天宝十三年,韩翊考取进士及第,回乡省亲,路途遥远不便携柳摇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长安,独自回乡。
  韩翊省亲期间,安史之乱起,战火连天。柳摇金为保清白,寄身法灵寺避难,两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韩翊则辗转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戎马倥偬。长安收复后,韩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诗一首: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亦应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见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还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着实可恶!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却又满腹辛酸。捧信呜咽,提笔成诗:
  杨柳枝,芳菲节,
  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韩翊之手,柳氏却被蕃将沙叱利抢入府中占为己有。韩翊得此消息大恸不已,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悬而不结。韩翊的好友虞候许俊知道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柳氏从沙叱利府上抢了回来,皇帝为了安抚沙吒利,赏了他二百万钱,这件事也算圆满解决。
  饱经坎坷与悲欢,韩翊和柳摇金得以破镜重圆,白头偕老,也算是天可怜见。
 4、忆江南
  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这乐曲是为《湖上曲》而谱的曲还是原本就有的乐曲,现今已无从得知了。
  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时与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红颜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调撰《谢秋娘曲》,故后人将此调亦称为《谢秋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后来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谢秋娘》作了三首怀念江南的词,取名为《忆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便是由此而来。
  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又名《春去也》,《梦江南》。
  《全唐诗》于李后主词注又名《归塞北》。
  《古今乐录》云:梁武帝改西曲曲江南弄,七,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约作四曲:,一曰《凤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实皆《忆江南》之别名。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500×700

5、诉衷情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中”通“衷”)
  本来只有三十三字,到后来赵长卿与欧阳修作四十五字词,于是词家奉为正调。('大家’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
  毛文锡词,因首句“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
  贺铸词,因结句“双板桥东,罨画楼空”,故又名《画楼空》。
  宋张辑《一丝风》(寓诉衷情泊松江作)词,故《诉衷情》又名《一丝风》
诉衷情<北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呵手试梅妆

6、如梦令
  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即李亚子)自度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存世的唐五代词中,除了李存勖这首外,冯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冯延巳 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白居易 宴桃源(如梦令)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鬓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日煞。说著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别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冯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怀疑《如梦令》始于白居易,依据是宋·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既然李存勖是从断碑中得来,那么断碑的词就不是李存勖所写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写的。不过,有人认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词,“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认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更何况《宴桃源》这个词调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彦取李存勖词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
  综上所述,《如梦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苏轼改《忆仙姿》为《如梦令》。
  【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点绛唇
  【清·舒梦兰《白香词谱》:毛先舒云:“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本词采以名。”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也。故又名《点樱桃》。至更名《南浦月》、《沙头雨》,则取作家词中语耳。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调名取自南朝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诗句。】
  【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可见《点绛唇》词名得于江淹诗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咏美人春游》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点绛唇”就是上下唇各画一个红色半圆,合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个樱桃小口。唐朝毕较盛行(簪花仕女图)。)
  江淹,南朝文学家,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也就是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江郎。另外,杨过的掌法——黯然销魂掌,取的便是江淹《别赋》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境。
“点绛唇”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点绛唇<冯延巳>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
  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这么一个旖旎的词牌,还是女人填会比较美吧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8、沁园春
  【《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在河南西北部一个叫济源的地方,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运城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那儿有条河叫沁河,在沁河穿过太行山的出口处,水流湍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这里修有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称为枋口。
  沁河的东边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形成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带着他的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怀川游丹河竹林,公主为这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请明帝在那为她建一座长期居住的庄园。明帝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于是当年就在枋口之南,横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庄园,庄园被命名为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后来沁水公主嫁给了高密侯邓乾,沁园就做了他俩的小窝。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病逝,五子刘炟继位。当时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兄长窦宪走后门得了个虎贲中郎将官衔,他也看中丹河流域那肥沃的土地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窦宪是个无赖,仗势要用三千两银子强买沁园。沁水公主自然不肯,窦宪便搬了对石狮子把个园门堵了个严严实实,车马不能出入。此时章帝带窦后来到洛阳游玩,命司空第五伦去宣旨五妹见驾。因窦后在皇帝身边,沁水公主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章帝还是因察觉到妹妹的异样,便询问了第五伦。第五伦上陈了一份奏章将此事报给了章帝知晓。章帝大怒,要严惩窦宪,却因为窦皇后的求情而作罢,不过窦宪一生也只做了个虎贲中郎将。
  当晚,沁水公主在沁园设宴庆贺,座中有善音律者,草拟一曲曰《沁园春》。不久便传唱开来。后来“沁园”也成为公主第宅的代表词。
  《沁园春》这个古调,虽然传唱已久,但作为词调却在唐昭宗天佑年间。
  天佑三年,河内清化街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喝完了茶,兴悠悠来到戏台听戏。老先生三尺银须,清瘦而文雅,手里却执着檀杖,分明是绝对的票友。这时候戏台已经奏起音乐,但唱戏的歌妓却慢吞吞还没上台。老先生见状,一时兴起,便走上戏台,随着那音乐以河内方言略加太原音韵,唱了一首《沁园春》。老先生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时惊呆了戏台下面的戏迷。此刻,当时的文坛名手冯贽恰好也在听戏,老先生所唱不但音律优美,而且文采极佳。等老先生一曲唱罢,刚走下戏台,那冯贽便迎上去拱手相拜。闲谈中才知道王老先生虽是做花炮生意,却精通琴棋书画。第二天,冯贽到了王老先生家拜访,并将此词带回洛阳,因此此调便渐渐在京城传开。
  唐、五代时《沁园春》还只是作为一般的唱辞被传唱, 促使《沁园春》成为真正意义的词调却是宋代词人张先。张先很喜欢《沁园春》的唱辞,于是就按着那字句也作了一首《沁园春》。
沁园春 <张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
  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
  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
  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
  料节召、还趋浴凤池。
  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这首《沁园春》是我们见到时间最为久远的,也是张先这首《沁园春》使得这个词牌被后人广泛仿效,最终成为新的词调。
  《沁园春》虽是始于张先,但张先的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所以后来人填《沁园春》,多随苏词。
  当然,最被我们现代人所知的自然是太祖的《沁园春·雪》,里面的帝王霸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60×487
9、生查子
  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辞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査,古槎字,张骞乘槎事也。】
  张骞乘槎就是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张骞乘槎遇仙的事,词调名取义就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乘槎经一个月来到一处,只见城墙像州府,室内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河边饮水。张骞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你可以去问严君平。”又赠给他一块支机石让他回去。张骞到蜀后找到严君平询问,严君平对张骞说:“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不说生查子这个词牌是否出自这里,但《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这个典故明显本身就有错误,严君平是西汉末期的隐士(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而张骞则是汉武帝时期的探险家(约公元前164~前114年),让张骞去问严君平这个大BUG,就算是神话故事也离谱了点吧。
  另有“海客乘槎”的故事,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貌似这个更靠谱点。
  【旧时传说,银河和海相通,近代有个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有木筏,去来准时不误期,这个人有好奇心,在木筏上盖了个小阁楼,多带些粮食,乘木筏去。在十几天之内还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飘飘忽忽,也觉不出日夜。再过十多天,忽然来到一个地方,有城墙的模样,住房很整齐,远看宫中有许多织布的妇女,只见一男子牵着牛停在水边饮牛,这牵牛人见到这个生人就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到这里的?’这人把来的情况加以说明,问他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都访问严君平就知道了。’这人竟不上岸,就如期而还,后来到了蜀地问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牵牛星座。’时间上一计算,这日期正好是这个人到银河的时间。】
       【《白香词谱》:顾查“生”本可读“星”;《诗经·小雅》:“不如友生”;传,“协桑经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
  (“协桑经切”什么意思我搞不清楚,有没有童鞋解下惑。)
   所谓“星槎”,新华字典的释义为“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也就是古代UFO。
  【《拾遺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
  “生查”我们知道是啥意思了,那“子”呢?
  我们知道很多词牌名都以“子”结尾,生查子、更漏子、采桑子、天仙子等等,是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还是只是一个附加词,凑满三个字?
  《白香词谱》云:隋唐以来,曲多称“子”。
  康熙《御定词谱》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也就是说“子”为曲名。并且在以“子”结尾的词牌中可以看出,“子”不仅是曲名,而且大部分是短小的曲子名,并且很多都来自教坊旧曲。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
“生查子”是人们艳羡乘槎上天这一古代神话,于是咏入诗篇,播之乐府,至五代遂取以入词耳。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引宋·曾慥《类说》说:“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词牌名《生查子》的'查’,就是用这个含义。”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录有二首《生查子》,其一:“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虎雁弓,百只金花剑。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其二:“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 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际。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这两首词都是吟咏建立功勋的意思。唐词多缘题而赋,故任二北的说法更接近调名本意。
  《生查子》早期只是赋予某种含义的乐曲,后来才被人依拍作词而成了词调,据传最早依教坊曲《生查子》填词的是唐·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虽然众多词家都认为《生查子》始于韩偓,但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云:“《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韵之声诗。今传辞虽以韩握之作为早,但中唐间韦应物已有其调。东坡词《生查子》'三度别君来’一首,并以诗体见于东坡续集中,自注:'效韦苏州’是其证。”可惜现今的《全唐诗》,并没有发现韦应物的《生查子》,大概已经丢失,所以词家都以韩偓词为正体。
       宋·朱淑真《生查子》有“遥想楚云深” 句,故后人更名《楚云深》;
  宋·韩淲《生查子》因词中有“烟蕊梅溪渡”,故名《梅溪渡》;
  宋·贺铸《生查子·西津海鹘舟》有“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句,故名《陌上郎》。贺铸“挥金陌上郎”句用的是《秋胡行》的典故。据刘向《烈女传》载:鲁秋胡娶妻的第五日就离家到陈地为官,五年后才回来。回家途中,见路旁有美妇人采桑,甚悦,便下车对那美妇人说道:'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那妇人回答道:'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吾不愿金。’秋胡归至家,把金奉给了母亲,让人唤妻子回来,妻至,原来就是那采桑的美妇人。妇人知道秋胡行径有污,离家往东而去,自投于河而死。”这里的“陌上郎”是指秋胡,贺铸以其比喻对爱情不忠的丈夫。
 
生查子<五代·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0、何满子
  又名《河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那首传唱千古的宫词《河满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诉尽凄楚,赢得了无数人同情忧伤的泪。
  据白居易介绍:“河”本作“何”,何满子系人名。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沧州籍的高音歌唱家叫何满子,因违法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向唐玄宗进献了一曲《河满子》来赎罪,但唐玄宗这个精通音律的君王竟然没有被打动,照样判处了斩刑。于是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了“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迭,从头便是断肠声。”的著名诗句。后来就以此人姓名作词调名。
  【白乐天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和白居易同时期的元稹对此事也做了一首《何满子歌》记载:天宝年间,来自遥远西域的何满子,在大唐深宫的梨园中生活了20年,她勤学苦练,逐渐成了梨园中顶级流行歌手,且色艺双全。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当时的最高领导,被判处了死刑。临刑,监斩官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监斩官答应了她。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而出,催人肝肠寸断,直令天昏地暗。歌罢,圣旨也到。原来,当歌女那声振林月的悲歌起时,随同监斩的宫中太监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策马扬鞭去奏告唐皇。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立即降旨赦免她死罪。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元稹写下了著名的《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元稹与白居易交好,但记载此事略有差异,却不知道为何。不过我到更偏向何满子并未被斩,毕竟依着唐玄宗的心性,赦免的可能性较大。
  《乐府杂录》还有关于此事的后续进展:安史之乱后,一天,灵武刺史李灵曜大摆宴席,客人中有一位姓骆的,唱《何满子》,大家一片叫好有一个姓白的秀才说:我家里有一个歌妓也会唱这首歌,只是音调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请来。谁知这位歌妓“发声清越,非常音。”姓骆的歌手突然说:你不就是宫中胡二子吗?歌妓端详了老半天,说:你是梨园骆供奉啊!相互拥抱,哭成一团,相对泣下。原来他们俩都是唐玄宗时宫中的梨园弟子,并且还是老相好。据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考证:《何满子》这个词牌名创自开元、天宝年间,且是宫中流传出来的。
  【《乐府杂录》:“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妙绝。白秀才者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不同。’召至令砍;发声清越,非常音。骆遽问曰:'莫非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耶?’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何满子的故事堪为经典,令人感慨万千。而其后的另一个故事却真真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代言。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帝的宠幸。武帝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武帝哀伤不已。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有人说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先皇已去,余下的岁月也只是空等头白,不活也罢。我却不想这样去评断,我宁愿相信她是真的爱着武帝,完全纯粹的情感,才会有这样凄美婉转的绝唱去成就《何满子》千古不衰的经典。
  王灼《碧鸡漫志》说《何满子》是属于唐教坊曲,创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卢氏杂说》又说:唐文宗命宫人沈翘翘,舞河满子词。所以又属舞曲。
  五代、两宋据此将《何满子》作为词牌名。已没有了唐代的凄凉和悲怆,多了一些风花雪月。
  
何满子<五代·毛文锡>
  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缅想旧欢多少事,转添春思难平。
  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深院空闻燕语,满园闲落花轻。
  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长日愁生。
  谁见夕阳孤梦,觉来无限伤情。
 11、声声慢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语辄尽。”】
  这个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
  宋代,在太祖皇帝“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的优惠政策下,朝廷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入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许是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为她的离去专门做了两首词:一首《点绛唇》:“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写得直白动情,颇为无奈。另一首便是《胜胜慢》: 
  《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往事越千年,隔着时光的帷幔,千年前的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看不真切,倒也无意深究,只在偶尔翻阅诗卷时,唏嘘一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一首《秋声》,全部用“声”字收韵,故更名《声声慢》。
声声慢·秋声<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所作。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故名《人在楼上》。
  贺铸词“殷勤彩凤求凰”句,又名《凤求凰》
12、忆秦娥
  与《菩萨蛮》同为词中最古者,是“百代词曲之祖”,最早出现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至于是不是李白作的,至今未有定论。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北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而且《忆秦娥·箫声咽》怀古抚今,雄浑悲壮,堪称千古绝唱,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大家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然而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伪作。首先,《李太白全集》并未收录;其次,就像今天人们喜欢跟风一样,古人也喜欢跟风,像李白这样的大家,创作了新词,却像石头丢到大海里,几百年间都没人相和未免太奇怪了。更何况,五代《花间集》半点没有提到这一词调,明显说不通。
  挂着李白名的词是否真是李白所作,争论了几百年年还是没说清,如果2012没有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某某地方出土了某某东西能说清,当然了也可能永远也说不清,不过也无所谓吧,反正这首词不会因为是李白作的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作的而掉价。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始见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取秦娥的典故而作曲,因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调名是《忆秦娥》。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萧史、弄玉,是神话传说中一对神仙情侣。弄玉本来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当时有个学仙的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而吹出来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优美动听,弄玉非常爱他,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台让她们夫妇俩居住。萧史便在台上的秦楼里日日教弄玉吹箫学凤凰的叫声。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成仙而去。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箫史妙吹,凤雀舞庭。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宋·向子諲更名为《秦楼月》。
  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遍照双荷叶”句,故易名《双荷叶》
  宋无名氏《忆秦娥·咏蓬莱阁》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金·丘处机易名为《蓬莱阁》
  宋·张辑《忆秦娥》下阙有“碧云暮合”句,故易名《碧云深》
 
571×725  13、菩萨蛮
  说完《忆秦娥》,我们来说说和它并为词中最古者的《菩萨蛮》。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作为词牌据传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怀疑是伪作。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为公元846-859年。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则认为:“《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不可能有此词作”。
  【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唐宣宗年号)】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不过据《教坊记》著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教坊记》是中国古代音乐著作,唐代崔令钦著,书成于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从开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见崔令钦所记是可靠的。这样的话李白写作《菩萨蛮》词时间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莹之《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佇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写于鼎州沧水驿,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萨蛮》的成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许棠《奇男子传》及《太平广记》一六六“吴保安”条引《纪闻》,皆述郭仲翔随征南诏,李蒙军败,陷于菩萨蛮洞为奴,于天宝十二载逃归,调名之出与此有关。
  敦煌曲《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孙楷第敦煌写本 《张淮深变文跋》引《元和郡县志》等书,考定安史乱后,河西陇右诸州先后陷蕃之次序,为凉州广德二年,甘州永泰二年,肃州大历二年,瓜州大历十一年,惟沙州迟至德宗建中年始陷。此词中“效节望龙庭”,明指沙州未陷前,“只恨隔蕃部”,明指凉、甘诸州陷后。故任二北考定为德宗建中初(780)所作,早于宣宗大中初六十多年。李白所作较敦煌辞更早。
  晚唐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
  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
  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贺铸《菩萨蛮》词结句为“犹闻城里钟”,故名城里钟。
      《女王曲》 《杜阳杂编》曰:“唐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当时号为菩萨蛮。优者作女王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可见这里说的《女王曲》实指《菩萨蛮》。
  《菩萨鬘》 杨慎改蛮为鬘。《升庵诗话?卷十》:“唐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说,开元中南诏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制曲。佛经戒律云'香油涂身,华鬘被首’是也。白乐天《蛮子朝》诗曰'花鬘斗薮龙蛇动。’是其证也。今曲名'鬘’作'蛮’,非也”。清·倪蜕也附和杨慎,他在《滇少记》认为《菩萨蛮》应为《菩萨鬘》,他认为舞者头戴华鬘,所以应称《菩萨鬘》。(注:“花鬘斗薮龙蛇动”出自白居易的《骠国乐》而非《蛮子朝》,杨慎此处有误。并且,白居易有“花鬘斗薮龙蛇动”句也没法证明《菩萨蛮》应为《菩萨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14、长相思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长相思》:本为乐府篇名,后来才成为唐教坊曲。“长相思”三字最早见于《古诗》中,《古诗,别诗》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又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古诗多用“长相思”三字,如《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古人辄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中,可见“长相思”三字实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俗语,汉末已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随后才演为乐府。
  梁朝张率开始用“长相思”三字作为词的首句。
  张率(475-527),字士简,吴郡吴人。生于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卒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年五十三岁。
  张率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爷爷张永曾做过南北朝时宋国的尚书中兵郎、扬威将军、冀州、青州刺史、都督等职务。父亲张瑰曾是齐国的平都侯、吴兴太守、光禄大夫。张瑰非常注重对儿子的培养,所以张率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张率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张率文采斐然,经常与一帮诗人吟诗作赋,于是又认识了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母亲为丁贵嫔,因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故又称其为“昭明太子”。张率和昭明太子同为当时非常有名是诗人,二人相互仰慕对方,最终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张率与一帮朋友在勾栏院玩乐时,一歌妓在唱着古诗中的《长相思》:“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张率被那歌妓娓娓动听的歌声所迷,便让人邀请那歌妓入座说话。原来那歌妓叫善讴,善讴不但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好,且才艺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于是,张率喜欢上了她。之后便隔三差五就来勾栏院,每每与她对诗,聆听她的歌声。
  后来,阴差阳错之下,张率的父亲张瑰把善讴买了回来。张率伤心至极,却也只得故意避开善讴。善讴也喜欢张率,却没有机会对张率诉说衷情,二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自受着痛苦的思念。
  再后来,张瑰因病去世。张率不愿串纲乱伦,依旧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朝中有个叫做顾珖的大臣看上了善讴,对张率说想娶善讴为妾。张率思考再三,觉得让善讴出嫁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就答应了。善讴本以为张瑰已经离世,张率肯定来找自己,没想到左等右等,等来了张率让她出嫁顾珖。善讴见张率并无续缘的意向,失望至极便出家为尼了。
  善讴出家后,张率更是忧郁,过了几天便借口上香去看望善讴。善讴知道张率用意,也按捺不住对张率的思念,两人便偷偷幽会起来。不料二人幽会的事被顾珖知道,顾珖将二人告上朝廷,朝廷为此罢免了张率。闲居在家的张率,日夜思念善讴,忧郁度日。一日张率思念善讴,便写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久别离。
  所思何在若天垂,
  郁陶相望不得知。
  玉阶月夕映,
  罗帷风夜吹。
  长思不能寝,
  坐望天河移。 
张率把这首《长相思》吟咏再三感觉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久离别,
  美人之远如雨绝。
  独延伫,心中结。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
  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
  
  第二天,昭明太子来看张率,见他双眼红肿,问起才知道为情所困。这时候张率把这二首《长相思》给了昭明太子看,昭明太子边看边感叹道:“卿好词!卿真情也!读至亦有同感共鸣,不由引出往事也。”张率见昭明太子这么一说,便问道“太子莫非也有难言之隐么?”昭明太子太子点点头,与他娓娓讲述了自己一段往事。
       昭明太子在无锡顾山隐居编集《昭明文选》时,遇着一个美艳绝伦的茶花女慧娘。在杏花烟雨的江南,两人一见钟情。而后,慧娘成了灯下添香的红袖,为他捧茶捧茗。
  昭明太子的文选初定完稿,要返家。临别,昭明太子誓言有一天要迎娶慧娘。
  慧娘凄凄地望向他,无语凝噎,半晌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说:“曾有妇人滴泪成血,化作相思豆,今已一双红豆付君,日后见豆如见人吧。”
  昭明太子就这样离别而去。殊不知宫门深似海,昭明太子此一去竟归期杳杳,慧娘深爱昭明太子,竟相思成疾。
  当昭明太子再来顾山时,慧娘已经玉殒香消了。太子心如刀割,含着眼泪,亲手栽下两颗红豆,黯然回京。
  昭明太子从怀里淘出一方绢帛递给张率,张率接过绢帛一看,只见绢帛上清秀的楷书写着一首《长相思》: 
  相思无终极,
  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
  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
  原附归飞翼。
  
  两个人执手无语,心里都在叹息流泪。不久昭明太子落水受伤,肉体的创伤加上心病的症结竟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百年后,昭明太子手植的红豆树吐牙长枝,长成了两株红豆树,合抱而一,树干并为一体,上肢分为二。唐人王维从江阴过时,见此树心有感触,写下了著名的《红豆》诗流传千古: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陈后主、江总等人沿用其调,唐朝李白等人也纷纷仿效。
 后来白居易依照古琴曲名《湘妃怨》的节拍填了首《长相思》词,此曲就成为词调《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床独守时。
  
  宋张辑《长相思》词,因结句有“江南山渐青”句,故名《山渐青》
  宋林逋《长相思》词有“吴山青”句,故又名《吴山青》。
  宋林逋《长相思》有“两岸青山相送迎”句,元王行词易《青山相送迎》名
  后人将柳永《长相思·京妓》词作为长调《长相思》,冠调名为《长相思慢》。
  贺铸《长相思慢·望扬州》, 因此词《长相思慢》又名《望扬州》。(,《钦定词谱》将此词录于秦观名下。此词是谁所作,已无从考证了。)
  《全唐诗库》载李煜《长相思》词,注:“一名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翻阅唐诗古籍却未见词调名是“忆多娇”“双红豆”的词,但元代戏曲剧有《忆多娇》调名,所以怀疑《全唐诗库》的注是后人所加。
  历来此调以白居易《长相思》词为正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15、阮郎归
  又名《醉桃源》、《碧桃春》。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找不到归路,费尽周折,后遇见了二位资质绝艳的女子。虽然素昧平生,但她们一见刘、阮,便笑呼二人之名,并邀请刘、阮到家中作客,并与之双结伉俪。刘、阮住了半年,“更怀思悲,求归甚苦”,二女召来前日女子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大宴之后同送刘、阮,指示归路(上面讲到的李存勖的《如梦令》描写的便是分手时侵晓的凄迷景象)。刘、阮出山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可是家里的一切都已变了模样无复相识,经打听才见到自己的七世孙。
  《阮郎归》取自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桃园”。
  宋·丁持正词,有“碧桃春昼长”句,名“碧桃春”;
  李祁词名《醉桃源》;
  曹冠词名《宴桃源》;
  韩淲词,有“濯缨一曲可流行”句,名《濯缨曲》。   
  首见于李煜词,描写其本意的是北宋·司马光的《阮郎归》。
阮郎归<北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深山。
  仙家日日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斑。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寻此路难。

看花回,阮郎归

 16、念奴娇
  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念奴。
  元稹《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名倡,非常会唱歌。唐明皇每年都要在长安城中的高楼下宴请当时的老人和名流。数天之后,万众喧闹,严安之、韦黄裳等人都禁止不了大家的喧哗,乐队只好停止演奏。唐玄宗对高力士说,你在楼上大声宣布:'要请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伴奏,看能不能止住喧闹?’只要念奴一站出来,大家立即就不说话了,宴会上一片寂静。”
  【念奴,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念奴有姿色,善于歌唱,时时陪伴在唐明皇身旁。每每执板当席顾眄,唐明皇对妃子说:'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最受唐明皇的宠爱”。
  念奴娇这个调名虽然得名于唐代歌伎念奴,却不是始于唐五代时期。除了元稹的《连昌宫词》外,看不到其他作品涉及念奴。
  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全宋词》里最早用《念奴娇》作为调名的是沈唐。沈唐,字公述,北宋词人。生平不详,曾任职于韩琦帐下。韩琦(1008—1075),北宋名将。可以推断沈唐生活的年代是在北宋(960年—1127年)早期。《全宋词》录有沈唐词五首,词风接近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大概和他生活在同时期。
念奴娇·沈唐
  杏花过雨,渐残红零落,胭脂颜色。
  流水飘香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
  恨别王孙,墙阴目断,手把青梅摘。
       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
  消散云雨须臾,多情因甚,有轻离轻拆。
  燕语千般,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
  厚约深盟,除非重见,见了方端的。
  而今无奈,寸肠千恨堆积。
  宋时风流才子皆经常混迹于青楼楚馆,不排除沈唐也有这样的经历。《念奴娇》也许是沈唐为心上人所作的自度曲,因为《连昌宫词》的原故,沈唐把心上人喻作念奴,故调名取之为《念奴娇》。一时传唱,名家争相效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开拓了豪放词风,使得《念奴娇》被越来越多的词家所钟爱。
  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宋·何梦桂《念奴娇》“半生习气”一词即名为 《大江东去》
  元·王旭因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将《念奴娇》更名为《大江东》
  宋·阮槃溪因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将《念奴娇》更名为《大江乘》
  宋·周紫芝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句子,故将《念奴娇》更名为《酹江月》。
  宋·陆游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声名卓著,将《念奴娇》更名为《赤壁词》
  据《词谱》载:“因苏轼词有'一尊还酹江月’句, 故后人更名为《酹月》。(但《全宋词》却未见录有词牌名为《酹月》的词。)
  宋·锦溪有《壶中天》词,按律即是《念奴娇》。
    宋戴复古《念奴娇》首句为“大江西上”,名《大江西上曲》
  姚述尧词,有“太平无事,欢娱时节”句,名《太平欢》;
  韩淲词,有“年年眉寿,坐对南枝”句,名《寿南枝》,又名《古梅曲》;
  姜夔词,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
  张辑词,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
  米友仁词,名《白雪词》;
  张翥词,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谣》;
  丘长春词,名《无俗念》;(丘长春即丘处机)
  游文仲词,名《千秋岁》;
  《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念奴娇》作为词调始于沈唐的《念奴娇》,但后人是以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为正体。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两词在句式略有差别,断句不同。《钦定词谱》把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列为另一体。《念奴娇》作为词调,因苏轼这首词而倍受推崇,因而争相仿效者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96×629
17、临江仙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最初是咏湘灵的。关于此词牌名缘起说法很多:
  【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认为《临江仙》辞意涉及临江,所以叫《临江仙》。】
  【南宋·黄昇《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临江仙》则言仙事。】
  【明·董逢元《唐词纪》曰:临江仙,多赋水媛江妃,南唐人多效为之。】
  认同最多的是“赋水媛江妃”。咏的水仙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
  【明·沈际飞:唐词多述本意,有调无题,如《临江仙》赋水媛江妃也。】
  因此《临江仙》作为词调最初应该是歌咏娥皇、女英而不是水仙花。后来由于被更多的人仿效,所以最终形成了新的词调。五代词人用此调为题,多由仙事转为艳情。(动乱的时代基本上也是风流的年代,命途多舛因而放浪形骸)
  唐、五代词人中最早作有《临江仙》的是张泌、尹鹗、和凝、孙光宪、冯延巳、牛希济,始作者到底是谁就不知道了。
  后人奉为正调的是欧阳修的《临江仙》。
  25岁的欧阳修出任河南推官,和一个官妓要好。当时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是欧 阳修的顶头上司。一日,钱惟演在后花园设宴,梅圣俞、尹师鲁等客人来了很 久了,欧阳修和这位歌妓才姗姗来迟。钱惟演就责问官妓:“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官妓回答说:“天气太热了,在凉堂睡觉,失落了一支金钗,找了半天还没有找到。”钱惟演见大家都不高兴,就打趣地对那个官妓说:“既然你和欧阳修这么亲热,如果你能够当场得欧阳修填一首词,我就补偿你一只金钗。”
  欧阳修当即赋了一阕《临江仙》:
  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私倚处,遥见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晶双枕畔,犹有堕钗横。

  此词一出,满座皆惊,击节赞赏。
  钱惟演命官妓满斟一杯酒给欧阳修,然后令人取钗赠妓。因即注题为'妓席’。
  【《野客丛谈》:“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  
  南唐·李煜《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笛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栏杆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王国维校勘记云:“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
  宋·贺铸《临江仙》:“巧翦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 未是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因词中有“人归落雁后”句 ,故后人把《雁后归》作为《临江仙》的别名。(贺铸词中的“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这两句系袭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诗中成句 。原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宋·韩淲有《临江仙》首句“罗帐画屏新梦悄”,后人以《画屏春》为《临江仙》的别名。
  北宋·李清照《临江仙》首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句,后人就把《庭院深深》作为《临江仙》的别名。(李清照自注:“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宋·贺铸《临江仙》上阙次句有“鸳鸯春梦初惊 ”句,所以后人用《鸳鸯梦》作为《临江仙》的别名。 
  填《临江仙》的很多,最有名的是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8、陌上花
  【《白香词谱》:自吴越钱鏐有“陌上花开缓缓归”之句,越俗遂以“陌上花开”为游子归来之词。里谣巷软,浸成曲调。苏轼有《陌上花》之咏;其自序云:“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含思宛膊,听之凄然。”是本词调名,创自宋代,而渊源于民间俚歌也。】
  一千多年前,临安城外,陌上花开。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被簇拥着,徜徉在阡陌美景之中,莲步款款,风情依依。忽有骏马嘶鸣,绝尘而来。原来是吴越王的专使送信来了。美人拆信一阅,不由得满面春风,眉目含情。原来吴越王钱镠(liú)传书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叫她不必急于回宫,且趁春晖,尽情享受三月花开的风情。想那钱王日理万机,国事繁忙,心中竟然还能记挂着回乡省亲的糟糠之妻,这份柔情和体贴,怎能不让她心情大悦。
  只可惜,即使再柔肠万千温情无限,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命运。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余下一曲承载着一段浪漫的儿女情怀的里中儿歌《陌上花》传唱于临安的陌上,留给后人的缅怀。
  终于在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一代文豪苏东坡到了临安。陌上春天花开,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亦花开,却结满了萧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苏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为快。
陌上花三首(并引).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世沧桑的感慨。
  
陌上花·有怀 <元·张翥>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
  马影鸡声,谙尽倦邮荒馆。
  绿笺密记多情事,一看一回肠断。
  待殷勤寄与,旧游莺燕,水流云散。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
  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
  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
  但何郎,纵有春风词笔,病怀浑懒。
*此调只此一词,别无分店。
 19、青玉案
  调名取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却还有两点其他的疑问。
  第一,“案”到底是指碗还是托盘?
  据《白香词谱》载:“案同碗,青玉碗,盛酒之具也,唐人诗多引用之。”按照这个说法,“案”就不应读"an"而应读"wan"。因过去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碗就有不同的碗字,如“椀”、“碗”。汉代时“案”字与“椀”字通假,《盐铁论》中“良民文杯画案”和《神仙传》中的“金案玉杯”的“案”字与“杯”字相对,可见“案”指的就是碗。
  不过也有人说,通观《四愁诗》全篇,“英琼瑶”和“明月珠”同为一类物品,那“青玉案”和“双玉盘”也应该是同一物品,再者古诗词中的“案”大多都指“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也就是托盘。
  至于事实上原本到底指的是什么,早就不可考了。现在貌似大多当做“举案齐眉”的“案”了。
  第二,《青玉案》作为词调,究竟是始于苏轼还是李煜?
  现在一般都认为《青玉案》这个词牌始于苏轼,但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载有五代李煜《青玉案》一首:
     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李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这首词诸集都未见收录,所以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李煜的作品,因而认为《青玉案》是始于苏轼。
  到如今到底始于谁也已经无从考据了,也许是李煜,也许是苏轼,或者他俩之外的其他人,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
  促使《青玉案》形成新的词调并且传唱一时的人是贺铸。
  贺铸(1052~1125年)北宋著名词人,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五世族孙,自己所娶的也是宗室之女。自称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后裔,因为贺知章居住在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从小又博学强记,尤善度曲,常常将别人做的不满意词作,拿来稍加修炼,即成一篇新奇之作。 他自命不凡,曾夸口道:“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但在仕途上并不得意,总是当一些普通小官,做些琐屑之事。因此,当他由太平州通判改迁奉议郎不久,便以老病退职了。
  贺铸退职以后,就闲居于苏州横塘。
     四月天,梅雨恹恹。天上阴云低沉,难辨书中字迹。贺铸从书卷中抬起头来,揉一揉发涩的眼睛,停止了校书工作。从屋中踱出,站在篱笆前深深吸了几口潮湿的空气,转头向西边望去,但见太阳在层层阴云的遮护下,变成了一块发亮的云,正慢慢地沉下去。忽然,贺铸眼前一亮。只见对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子,她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一身浅色衣裙,长发用丝带轻拢于背后。可惜,由于天暗,很难看清她的容貌。那女子步履轻移,由远及近,从离贺铸篱墙不远的地方经过,又渐渐走远了。(雨巷啊雨巷)
  贺铸静静地站在原地把女子的一举一动全部看在眼里,直到那女子走远了,他还目送她那杨柳般的腰肢,随步飘动的裙褶,直到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在这乡野之地,偶见如此曼妙的女郎,贺铸顿生爱意。但又不知道这女郎缘何而来,去往何处,家在哪里。贺铸很是郁闷的回到屋中,却已无心校书,提起笔,眼前又出现了女郎的身影,于是蘸墨挥豪,写就一首《青玉案》
  青玉案·春暮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烟雨蒙蒙的江南寻觅芳踪,遥望倩影,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萦绕于心,难怪他的愁多得像迷雾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雨!
  黄庭坚评价这首词时说:“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少游,即婉约派的代表词人秦观。当时秦观已死于藤州,清丽婉约的词风一时断绝。)。贺铸也因此词得一雅号“贺梅子”。
  宋·贺铸《青玉案》词有“凌波不过横塘路” 句,故易名《横塘路》。
  宋·韩淲《青玉案》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故名《西湖路》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辛弃疾的《青玉案》: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采桑子
  唐《教坊记》载,《采桑子》即古相和歌中的《采桑曲》。
  沈约《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据《晋书·乐志》载相和歌的前身称为徒歌,也就是清唱无伴奏的民歌。徒歌进一步发展,又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但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现在说到的相和歌。《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
  相和歌形成的时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真正形成却在秦汉之际。相和歌开始是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后来广泛流行,便已不再局限于楚地。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以楚声为主的相和歌才得以在宫廷里盛行,进而使相和歌更为普及。
  到了魏晋(220~316)时期,“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人不但对相和歌非常欣赏,而且三人都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相和歌在“魏氏三祖”的影响下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曹丕称帝后,汇集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也越来越复杂,渐渐有了相和三调曲和大曲等等。相和歌最终也定形于这个时期,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
  引,即引子。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
  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特点一时难作定论,都是有若干段歌词组成。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
  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繁荣,统治者也乐于歌舞升平,唐代教坊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教坊中的乐工除了保留前朝的宫廷音乐外,也大量收集了民间曲调,乐工把收集来的民间音乐加以整理,便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坊曲。
  采桑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农事活动,而人类祖先早期的活动主要是繁衍后代。史书载,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黄帝得以“垂裳而治”,这说明我国种桑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不少有关采桑女的爱情故事。有了男女情爱这个主题,采桑自然成了人类代代讴歌的农事了。如:《诗经》中的《豳风·七月》、《魏风·十亩之间》、《魏风·氓》等;汉代乐府中的《陌上桑》、南北朝的《采桑度》,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大曲《采桑》。
  词调《采桑子》就是从唐代教坊曲中的歌舞大曲《采桑》中截取一段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子是曲子的简称。唐词未发现这个调,始见于五代词人。
  南唐后主李煜《采桑子》亦名《采桑子令》
  宋黄庭坚《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乾。 佳人别後音尘悄,消瘦难拼。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此词按律既是《采桑子》,为什么黄庭坚将《采桑子》作《丑奴儿》呢?从黄词来看,黄庭坚“丑奴儿”三字应该只是该词的题,后人误将“丑奴儿”三字作为《采桑子》的别名。“丑”有怨义,《淮南子·说林》:“莫不丑于色”即是此义。从黄词也可以看出此词所述的就是“怨妇”。
  《丑奴儿令》即《采桑子》,宋泽元校本《草堂诗馀》因黄庭坚“丑奴儿”词而误将李后主一首《采桑子》作《丑奴儿令》。
  《罗敷媚》 源自汉乐府《陌上桑》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和采桑女秦罗敷的故事。据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王,驻地在邯郸。秦罗敷是邯郸城里的大美人,因而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着迷。她十八岁嫁给王仁为妻,王仁在赵王府担任千乘,夫唱妇随,情爱甚厚。白天王仁出去公干,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农闲时便以弹筝唱歌自娱。
        一天,赵王经过一带桑林,发现桑荫中有一丽人,秀艳动人。便上前调笑,丽人不为所动。经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怀,玄思冥想,决定宴请秦罗敷,然后再相机行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赵王已有几分酒意,逐渐话语有些轻薄。这时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赵王不好意思拒绝,秦罗敷便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赵王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赵王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无奈只好怅然作罢,而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
   因采桑女名秦罗敷,宋·陈师道词《罗敷媚》:“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 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按律,此词也是《采桑子》。
  ( 注:秦罗敷在汉代并不是一个女子的“专名”,而是一个符号性的“共名”。)
 《罗效媚》查无词例,恐是后人将《罗敷媚》误笔为《罗效媚》所致。
  南唐冯延巳作《罗敷艳歌》,也作《罗敷媚歌》。
  宋贺铸《罗敷歌》,按律即《采桑子》。
  宋贺铸《采桑子》,有“且伴登临”句,因名《伴登临》
  宋贺铸《采桑子》,因起句有“吴都佳丽苗而秀”句,后人亦作《苗而秀》。
  宋贺铸《采桑子》,有“当时玉管朱弦句,忍泪重吟”句,因名《忍泪吟》
  宋贺铸《采桑子》,有“一枕浓香醉梦迷” 句,故易《醉梦迷》
  慢调《采桑子》名《采桑子慢》、 《丑奴儿慢》 、《丑奴儿近》 ,宋吴文英名《采桑子慢》,南宋蔡伸名《丑奴儿慢》,宋辛弃疾《丑奴儿近》
  添字体《采桑子》名,《添字采桑子》 ,金元词人侯善渊将《添字采桑子》改为《转调采桂枝》。
  宋潘汾《采桑子慢》,词首句作“愁春未醒”,故名《愁春未醒》
     马钰《战掉丑奴儿》,注“本名《添字丑奴儿》”,即《添字采桑子》。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494×400
21、蝶恋花
  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
  这大概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词牌名吧,佳作数不胜数,他的来源想必大家也了若指掌了。我虽算不上多喜欢这个词牌名,但总觉得它存了一份柔软。因为蜜蜂环绕花蕊或许还为了酿蜜,而蝴蝶却只是因恋而恋。最纯粹的情感,没有任何杂念,天性使然。
  南梁简文帝萧纲,在历史上被称做“宫体诗”开山鼻祖。并且据宋人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在梁祝故事中的记录,是萧纲发现并推出了梁祝故事,才使这样优美的传说留记于世。心系蝴蝶,所以用“翻阶蛱蝶恋花情”这样的千古名句去形容蝴蝶。
     东飞伯劳歌
  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
  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天窗绮井暖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
  可怜年几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
  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
(伯劳是鸟名。劳燕分飞,伯劳飞东燕飞西也。总角:幼年)
  历史流淌着,转眼到了南唐。南唐有位千古才子,叫做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冯延巳政治水平不高,但他的词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唐时西域“胡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清商”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燕乐",充满活泼生气,《鹊踏枝》就是其中一首。冯延巳对《鹊踏枝》这个词牌甚是欣赏。并且将原本流传于民间的粗俗小曲《鹊踏枝》加以完善,在曲调和格律上加以规范,逐渐成为了宫廷乐曲的一个,流传千古。
      喜鹊爱跳,踏着南唐花枝的鹊,蹦到了北宋的枝梢。北宋的晏殊也是《鹊踏枝》的钟情者,他不断的填写《鹊踏枝》,也不断地推敲《鹊踏枝》,渐渐的觉得《鹊踏枝》这个名字太趋于喜庆平俗了,鹊踏枝头,蝶恋花容,本是自然现象,但里中巷陌吟咏《鹊踏枝》正常,但皇宫贵族则相对更喜欢蝶恋花容。于是,他便把自己喜欢而经常吟诵的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名作,取其蝶恋花容之意,将那《鹊踏枝》词牌改为了《蝶恋花》名字。于是,就有了他的千古绝唱《蝶恋花》: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故名《黄金缕》;
  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故名《卷珠帘》;
  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故名《明月生南浦》;
  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
   《凤栖梧》, 宋·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蜀路泥溪驿天圣中(天圣(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10年。),有女郎卢氏者,随父往汉州作县令,替归,题于驿舍之壁。其序略云:“登山临水,不废于讴吟;易羽移商,聊缘于羁思。因成《凤栖梧》一阕,聊书于壁。后之君子览之者,无以妇人窃弄翰墨为罪。”词曰:“蜀道青天烟霭翳。帝里繁华、迢递何时至。回望锦川挥粉泪。凤钗斜亸乌云腻。钿带双垂金缕细。玉珮玎珰,露滴寒如水。从此鸾妆添远意。画眉学得遥山翠。”按律,即蝶恋花。这也是称一首词为一阕的最早记录。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个人最喜欢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号称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就是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725×465

22、渔家傲
  《乐府纪闻》记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自愿弃官,散尽家财,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tiáo zhá苕溪 、霅溪二水的并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唐代张志和隐居之地),作“渔歌子”。而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 这个词牌的曲拍,没有传下来,湮没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都是描写渔人生活的词。宋初百余年间,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暂时的升平盛世,《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其作者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  
渔家傲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晏殊这首“渔家傲”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描写渔人生活的流行曲,以致后人争相仿效,并取“神仙一曲渔家傲”的后三字作为词调名。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康定元年),西夏举兵进犯延州(今延安市),而范仲淹因实行“新政”而触犯权贵,于7月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后来又有柬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的资格,统一指挥陕甘一带的军政大事,打退了西夏军队的进攻,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在守边塞时,写过几首《渔家傲》,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叙说边镇的劳苦。传言欧阳修看了,讥刺为“穷塞主之词”,等到王素尚书出守平凉时,欧阳修也作了一首《渔家傲》词,送给他。其中几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对王素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要做的事啊!。”
  这段野史的真假我们不知道,毕竟貌似历史上是说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是忘年之交。但是却可以看出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而不是武将,他兴高采烈的设想着战胜的辉煌荣耀,却不能深入的贴近战场,不了解“家万里”、“归无计”的辛酸悲痛,那纵使是一将功成、勒石燕然也无法抵消的边塞的苦楚。而这些范仲淹不但看到了,且在词中写出来了,惟有真正的悲悯情怀才能发此语。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贺铸《吴门柳》词,按律即是《渔家傲》
  宋贺铸《荆溪咏》词,按律即是《渔家傲》,因上阙有“荆溪笠泽相吞吐”句,故名《荆溪咏》(原词已缺失十六字)
  宋贺铸《渔家傲》词有“尊前听我游仙咏” 句,故易名《游仙咏 》
  宋胡舜陟《渔家傲》词下阙首句“我本绿蓑青箬笠”,故名《绿蓑令》
  金代王哲有四首《渔父咏》,按律即《渔家傲》
  金丘处机《忍辱仙人》词,按律也是《渔家傲》,这个也是丘处机为宣扬道教而改用的词调名之一。
  宋洪适有词名《渔家傲引》,用的是专咏体。以多首合咏一事,词体与《渔家傲》无异。(专咏体,即合数曲而成一曲)
635×625
23、眼儿媚
  这个词牌名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
  据《晋书·谢鲲传》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想泡马子,就用言语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后来,宋代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句(幼舆指谢鲲),后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也正因为苏轼诗,故陆游改名《秋波媚》。
  这个词牌,说实话,起先我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总觉得带了些青楼楚馆的风尘味。直到后来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据传词牌最初来源于宋代王安石之子王雱的一阕词。王雱(pāng),(1044-1076)北宋学者。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文学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丰神俊朗,自幼以辩才闻名朝野。
  宋时风气开放,赏春乐游之事平常。熙宁三年春,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扫墓之人不绝。
  在络绎不绝的踏青人中,才女庞荻遇到了她的生命中重要的两个男子——王雱和赵颢。两位才子正在填词,一袭白袍,飘逸俊美的王雱看到了前方的娇颜,于是以佳人续了赵颢的上半阙,和成一阕《长相思》:
  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
赵颢,当朝皇帝的弟弟。庞荻,翰林学士庞公之女。三人皆出身不凡,才华横溢。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以后的命运会笑泪纠缠在一起。王雱回家后忆及佳人又填了《倦寻芳》:
  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届长斗。
  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
  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而庞公则属于保守派。政见不同,两家甚少来往。然而庞公和王相尽管在变法一事上意见不合,却真的是那个时代最开明的父亲。他们微笑着,给这对相互欣赏爱慕的小儿女最真切的祝福。于是,一对让旁人羡慕不已的金童玉女,顺理成章的终成眷属了。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那么人生也会多一点的幸福。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再也没有比这个美满的婚姻了。只可惜,上天总不想让人太幸福。
  史书记载,王元泽有心疾。一或许是精神病,二或许是心脏病,更或者两者兼有。婚后不久,他的病情日渐加重,以致做出打骂庞荻的事来。好的时候又痛哭流涕的忏悔,百般呵护。渐渐地,庞荻被他折磨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王雱早已病入膏肓,心灵扭曲的他只有通过折磨自己爱的人才能得到满足。尽管每一次在伤害过妻子后,他都会更残忍地伤害犯了错的自己。在王安石的干预下,庞荻选择了分居。
  事情陷入僵局,庞荻终日以泪洗面,同样心系庞荻的昌王赵颢大胆地向王氏父子请求让庞荻改嫁予自己。
  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可叹可赞的是,庞荻一生即使有过伤痛,却最终遇见了两个至情至性的男子。王雱自知自己的病情只会拖累妻子,毅然要求父亲答应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而生性耿直的王安石尽管心疼儿子,却也不忍让懂事的媳妇再受苦难,纵有万般不舍,只得应允了。最后,庞荻以王安石义女的身份出嫁了。
  传说庞荻再嫁的前夜,王雱还曾找过赵颢私谈,要自己的好友许诺会一辈子善待她。而这首流传千古的《眼儿媚》正是写于庞荻再嫁之日。沉浸在幸福中的庞荻恐怕还不曾料到前夫在弥留之际,凭借着最后的一份清醒写下了所有对她的爱恋。
  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我想,当王雱在离开人世间的一霎那,他最忘不了的也许就是庞获那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睛。生命顷刻之间零落成泥,而那相思过了千百载,依然和枝头的丁香豆蔻一般新脆美好,一如当年。那是怎样的令人叹息又恍然若梦啊。
  写到这里,自己有些心酸,真的很想知道,当已作他人妇的庞荻看到这阕词作何感想。只可惜,千年已过,梦未醒人已消瘦。最终也只能轻叹一声,天意弄人。时过境迁,后人只能对着那阙词,遥想着千年前那个多情男子的心绪:真的没有不爱你,只是如果到最后我的爱只会伤害你,那也许放手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了解这个故事以后,再回头看看《眼儿媚》这个词牌名,心情复杂,我只能说,那是带血的眉眼盈盈。
  关于这个词牌,其实还有另一个说法。
  据说这一词牌名出自北宋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原名《眼眉儿》,
  南宋有位才子左誉,姓左名誉,字与言,与柳永齐名。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云:“左与言,天台名士也。钱塘幕府,乐籍有名殊张秾者,色艺妙天下,君颇顾之。如“盈盈秋水”,“淡淡青山”,及“帏云剪水”,“滴粉搓酥”,皆为秾作。当时都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对。”
  左誉风流倜傥,是意气风发的江南才子,但上天给了他才气却没有给他英俊的容貌,左誉长得粗气且凶悍,外号“判官”,但他很丑却很温柔。
  他还是钱塘幕府(杭州市政府秘书)时,与张秾相识相爱。张秾之母张芸是钱塘名妓,张秾“自承母业”,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都十分出众,色艺冠一时,流连于风月场所中的左誉,一见她便惊为天人,从此对她一生倾心。 
  左誉流连于青楼,独用情于张秾,故而赢得张秾的芳心,两人情意缱绻。左誉作词以赠美人,“堆云剪水,滴粉搓酥”就是写对张秾的相思与倾慕的,时人称“以一语之工,倾倒一世”,将此句与柳三变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提,于是有了“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之称。后人遂以“滴粉搓酥”形容女子浓艳的装饰。
  后来张秾的声名越发响了;她尽管也很爱左誉,但她却终究被立有战功的大将张俊娶走为妾,并被改姓为章了。又由于张秾聪明能干,不仅色艺冠绝时人,就是在为张俊草拟文书等事上也能独当一面。这使得张大将不由大喜过望,他当即就向皇帝申请封爵,此后,张秾便被封为荣国夫人。而左誉当时却正在为升官寻不着门路而深深苦恼着,这样一来,他跟张秾的情缘自然就越发没戏了。
  高宗绍兴年间,心情正处于苦闷深渊的左誉,一天独自去游观杭州西湖的青山秀水,但那本来魅力无穷的景致却勾不起他的兴致。正意兴阑珊回转身时,他冷不防发现大路上有一队马车迎面奔驰而来,看得出,那里头正稳坐着一位美人儿。霎时,她掀开了原本用来遮挡 灰尘和陌生人的绣帘,凝视着左誉笑上一笑,然后吟了一联:
  如今试把菱花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左誉定睛一看,那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张秾吗?他当即便痴迷了。正待详细询问时,而张秾则已被车马载着飞驰而去,转眼之间便已没了踪影。
    左誉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落,他想想人生里的所谓欲念其实也无非只是如此空茫,并没有什么值得他太多的留恋。想到这里,他禁不住长叹一声,眼泪不觉就直刷刷地流淌下来。
  于是,他不禁写了首《眼儿媚》以发泄心中这深沉感慨道: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写罢此词,左誉百感交集,想起前尘往事,他深感情爱如镜中月水中花。旧爱已去,心如止水,于是情痴左誉“弃官为浮屠”,拂衣出家,在晨钟暮鼓中了此残生。
  《眼儿媚》便是谓张秾风姿妩媚也。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
  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
  陆游词名《秋波媚》。
472×327
24、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唐人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为词名。又称为《武林春》、《花想容》。
  说其实到《武陵春》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读书得时候《桃花源记》可是通篇都得背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概都已经邮寄回语文老师那了,不过“桃花源”的故事应该还是牢记于心吧。
  武陵是地名,《水经注·沅水》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置武陵郡,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武陵,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南朝梁省,唐又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梁刘昭注《先贤传》:“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
  武陵因“桃花源”而出名,而桃源,则是竹溪县东南一个地名。历代写“武陵”的诗文,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首先为“武陵桃花源”传名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栩栩如生,因而“武陵桃花源”声名鹊起。累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甚至踏遍武陵山水,试图寻找出一条真正的通往“桃花源”仙境的道路。陶渊明信手拈来的一个传说,到最后却成了一个信仰,后人竞相痴痴寻觅着这样一个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文人骚客前来游赏、题咏桃花源的诗文、楹联与碑刻不计其数。
  其中便有曲子词大家毛滂。毛滂根据当地流传的曲调,做了一曲武林春,写出他寻找桃花源的际遇和感想,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传留了下来:
 武陵春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这个词牌有不少人填,最著名的自然要数李清照的《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时年53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调以毛滂词为正体,李清照之添字,皆变格也。)
400×340
 
25、撷芳词
  《撷芳词》,又名《钗头凤》。一提到《钗头凤》大家都能够想到陆游。但关于陆游与唐婉那点子破事早被人扒烂了,就不说了。
  《古今词话》载,宋徽宗政和年间,京都有一妓女,嫁给禁中伶官,常常得以入宫,顺便教习宫中艺伎歌舞。其间她也学得《撷芳词》调一首,因爱其调,又爱其词,便将《撷芳词》授予勾栏院妓女,自此《撷芳词》流传至民间。
撷芳词
  风摇荡,雨濛茸。
  翠条柔弱花头重。
  春衫窄,香肌湿。
  记得年时,共伊曾摘。
  都如梦,何曾共。
  可怜孤似钗头凤。
  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

    据传《撷芳词》得名于宫苑撷芳园,作者众说不一。记载中大多列为“无名氏”,只《全唐五代词》中认为是鬼仙所作。宋高宗时张焘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期间,这首《撷芳词》盛传蜀中,不过在传唱时作了一点变化。上阙末尾添加了“忆,忆.忆”三字,下阕末尾添加了“得,得,得”三字。遂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撷芳词》。
  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有位姓沈的绅士建有一座园林,名沈园。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所以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赋诗作画。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史书载,陆游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19岁时在故乡山阴(今绍兴)与唐婉成婚。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
  可惜好久不长,因陆游与唐婉沉醉于两人世界中,无心功名。陆游的母亲唐氏认为唐婉阻碍了儿子的前途,因而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媳,不断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后来,陆母请无量庵的尼姑妙因为儿子、儿媳卜算命运。妙因煞有介事道:“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以此为借口,,强令陆游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她就与唐婉同归于尽。
  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却又悄悄赁了一幢楼房让唐住,然后去跟她幽会。
  可惜,纸终究保不住火。陆母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埋头苦读。三年后,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只可惜,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
  此时的唐婉,已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半饷,唐婉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和丈夫赵士程说起了她跟陆游的旧事。赵士程宽厚重情的读书人,遂派人给陆送去一份酒肴。
  面对送来的酒肴,陆游回想起自己这如梦一般的爱情婚姻生活,顿时百感交集而又怅惘久之。因这沉痛心情的驱使,陆不禁在墙壁上填写了一阕《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 莫!
  写罢此词,陆游黯然离去。
  沈园相会不久,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
  次年,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伤心欲绝,含泪和了一阙《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意缄心事,独语斜难。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回家后,唐婉竟因这次邂逅便郁郁寡欢,不久便愁怨而死。。获悉这一事的陆游,心中的内疚感一直没能消退。他在隐居鉴湖三山时,几乎每年都要进城到禹迹寺凭吊唐氏。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是陆游据《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所谓钗头凤,就是刻有鸟形花纹图案的钗,也就是凤凰步摇钗。大概陆游在沈园见到唐婉时,她头上别了一只钗,使陆游想起他俩的订婚信物凤钗,进而想起了《撷芳词》里“可怜孤似钗头凤”的句子:那些都是梦吧,你我何曾有过那些幸福的时刻?要不你看现在,孑然一身的我就像是钗上那只孤单的凤凰。于是题了一首《撷芳词》,题目就是“钗头凤”。因此后人也把“钗头凤”也作为《撷芳词》的调名了。
  陆游因《撷芳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取“钗头凤”为题作词,后人将《撷芳词》改名为《钗头凤》。
       宋吕渭老《惜分钗·撷芳词》,《填词名解》云:“《惜分钗》 :太真住蓬莱仙山,见蜀道干杨通幽,问:'皇帝安否?’取旧赐金钗钿合,拆其半,授之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词名取此。”
  宋程垓《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南渡初,有士人尝於钱塘江涨桥为狭邪之游,因赋玉珑璁云:'城南路,桥南树。玉钩帘卷横香雾。新相识,旧相识。浅颦低笑,嫩红轻碧。惜、惜、惜。 刘郎去,阮郎住。为云为雨朝还暮。争相忆,空相忆。露荷心性,柳花踪迹。得、得、得。’後士人去为北游,陷而不返,其友人作诗寄之,附以龙涎香云:'江涨桥连花发时,故人曾此著征衣。请君莫唱桥南曲,花已飘零人不归。’士人得诗,酬寄云:'认得吴家心字香。玉窗春梦紫罗囊。馀熏未歇人何许,洗破征衣更断肠。”按《玉珑璁》调即是《撷芳词》,调名得于苏轼《和壶中九华诗韵》诗“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句。
  宋赵汝茪《摘红英》,按律即《撷芳词》
  宋曾觌有词名《清商怨》,按律即《撷芳词》(注:《清商怨》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26、唐多令
  《唐多令》是个生僻的词调,罕有人填,始于何时现今已不可考。我们见到最早的是刘过的《唐多令》,因了刘过的那阕词,才有了“楚人能歌者竞唱之”的盛况。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复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昆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
  刘过青年时代,读书论兵,好言盛衰之变,骨血里的自我期许甚高。参加过四次科考,但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不过他功名心甚强,终身寻求进身之阶,以至于在绍熙五年(1194),上演了震惊朝野的“白衣伏阙”之事。孝宗禅让光宗之后,两宫失和,父病危,子不探。一时间朝野惶惶,人心浮动。此时,刘过以一介布衣,黑帽白袍,伏阙痛哭,上书请光宗过宫探望,朝野哗然。刘过也因此“声重一时”。但是,光宗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还勒令他离京归乡。
  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手下有朱熹、张栻为仓宪使。落魄江湖的刘过想谒见这位词坛泰斗,却不得其门而入,朱熹与张栻为他出谋划策,说:“辛公某日要举行宴会,在后园开筵。你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守门人不放,你就大声喧呼,必然得到进来的机会。”刘过依言而行,果然在门外喧哗不止,辛弃疾问:“怎么回事?”侍从告诉他是刘过无礼闯门,辛弃疾十分恼怒,朱、张二人劝解说:“刘改之也算是以个豪杰人物,能诗善赋,便试着让他进来看看又何妨?”于是放了刘过入门,来到席前,但长揖为礼。辛弃疾问他:“能做诗么?”刘过道:“能!”其时厨下刚刚进了一道用羊腰子做成的羹,辛弃疾就以此为题,命他赋诗。刘过满不在乎,先提要求道:“天气甚寒,请赐一杯 酒。”饮酒既罢,又请辛弃疾限韵——看到这样好整以暇的风度,辛弃疾的怒气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也许想到自己也有过这样疏狂意气的时候,难免有惺惺相惜之念吧!他看见刘过饮酒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究竟有所不安惶恐,杯中的酒水竟泼洒出来流到衣襟之上,于是限他以“流” 字为韵。刘过应声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俎伴风流。”这首七绝开头用了两个与羊有关的典故,“管城子” 是笔,古人常以羊毫制毛笔;“烂首”一句指汉代封爵滥赏,童谣讽刺说:“ 烂羊头,关内侯。”
       刘过于不假思索之间就口占诗成,扣合眼前实景,语意双关,既是用典,又带有对世情的嘲讽之意。这样的捷才正投合辛弃疾的脾胃,使他不由得大喜而笑,立刻请刘过上座,便将这道羹分给他共同品尝。席散后又给予丰厚的馈赠,两人就此定交。
  这段刘过闯席的故事载于蒋子正的《山房随笔》,真假未知。不过,刘过的好友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卷二中记载刘过与辛弃疾相会:宁宗嘉泰癸亥岁(1203年),刘过在中都,辛弃疾在浙东任安抚使兼知绍兴府时,闻得刘过诗名就派人去请他。而刘过正在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并仿傚辛体填了一首《沁园春》,且注明“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因了这首雄放豪迈的词,辛弃疾对刘过大加赞赏。并再次派人相邀,终成莫逆。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白居易,林和靖即林逋、坡仙即苏东坡,都早已成为古人。本来刘过是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却在词中说是因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挽留在杭州。颇似一出错乱时空的情景喜剧,词笔谐谑而又豪爽,学足了稼轩体,“下笔便逼真”。刘过平生也以此词自负,在西园的一次招待酒会上,刘过摇头晃脑咏诵这首词。捻着胡须,面有得色。当时,岳珂也在场,就开玩笑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证耳!”,座中哄堂大笑。这个貌似更靠谱点吧,毕竟两人认识。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故后世词评,都认为刘辛风格相同,刘学于辛。黄昇庵《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说:“改之,稼轩 之客,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吴梅《词学通论》则十分坦率地说:“ 改之词学幼安,而横放杰出,尤较幼安过之。”自宋以来,论及刘过之词,无不述及辛弃疾,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刘过漫游到武昌。八月五号,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在安远楼小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他作一首词。刘过二十年后重过安远楼,登高遥望,不胜感慨,触景生情,当场创作了这阕《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楼即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建于淳熙十三年(1186)。】 
  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日益颓败的国家形势,莫不使人百感丛生,潸然泪下。刘过此作,也就成为这个词调的招牌作品,压卷之作。
  
  宋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易名《南楼令》
  元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名《箜篌曲》
  宋辛弃疾改为《糖多令》,却不知为何
  最被大家知晓的自然是林妹妹的《唐多令》,毕竟《红楼梦》在那站着:
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27、一枝春
  一枝春指梅花。典出陆凯寄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两位著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陆凯居江南时,范晔随檀道济北征,兵入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岁暮年初之际,岭梅怒放,陆凯立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想着此时北方花信尚早,恰又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陆凯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
  梅开无需多,只要一枝便已占天下之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已然来临,试想,把南国的春带向北国,这该叫友人感到多么温暖。
  此后,赠梅成了寄意春天的问候。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后诗文中常见的“陆凯寄梅”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陆凯寄梅给好友范晔这件事,表示人对远在他乡异域的朋友的问讯及其思念之情。
  不过,赠梅一事却不是始于此,而是古越的民俗。
  刘向《说苑》记述: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以致问候。可是梁王的臣属韩子却不理解,以为“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是种轻漫的行为。此事与后世诗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用义迥然不同,了解下就算了。
  《一枝春》作为词牌名,始于杨缵,其自度曲,吟咏守岁之词。杨缵,字继翁,严陵人,居钱塘。宁宗杨后兄次山之孙。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琴,有紫霞洞谱。时作墨竹。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
  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