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孙一起漂泊在他乡——探访武汉留守儿童“陪读村”

 年30 2012-11-04

祖孙一起漂泊在他乡——探访武汉留守儿童“陪读村”

(2012-11-04 14:27:08)
 陪读,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不少人看来,陪读是在城市的重点中小学里,家长从生活到学习全程参与的一种行为。但记者这里走进的“陪读村”,却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陪读”。
 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离家近的学校被撤并,他们不得不由爷爷奶奶带着,在离家数里之外的地方,赁屋而居,过上了祖孙相依为命的“陪读”生活。对这些学生而言,“陪读”是他们不得已而遭遇的一种上学模式。
 撤并校后不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孩子们“被陪读”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现象,需要我们相关部门以更大的智慧,为孩子们找到一条更为轻松的上学路。
 祖孙相伴的 “ 陪读村 ”
11月2日清晨6点左右,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小学背后的石寨村,村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64岁的陶田喜就在这个时候起了床,他要给读小学的孙子做早饭。其实早饭很简单,稀饭伴着咸菜。
 清晨7点,陶田喜的孙子、道观河风景区小学四年级学生陶佳杰,在爷爷的督促下埋头扒食着自己的早餐。饭后,他徒步没多远就走到了自己就读的学校,而他的爷爷,则要在收拾好屋子之后,外出买菜,“今天是星期五,菜不能买多了,多了不好往家里带!”陶田喜在集市上精打细算,他口中的“家”,并非早上他和孙子离开的住处,而是距离这里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另一个村庄。在石寨村,他们只是一个外来的租客,租住在这里的目的很单一,就是要陪孙子读书。
2004年,新洲区教育布局调整后,道观河风景区小学将原石寨村、桐子岗村、汉子山村、油麻岭村小学进行了合并,由于桐子岗村、汉子山村、油麻岭村是山区,且离地处石寨村附近的道观河风景区小学较远,使石寨村石寨湾逐渐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陪读村”。
4年前,油麻岭村村民陶田喜的孙子要上学了,由于他的儿子在武汉中心城区打工,所以60岁的他不得不加入了赁房而居的“陪读军团”。
 陪读的生活很是枯燥和乏味,买过菜后,陶田喜的“工作”就是准备饭菜和等待孙子放学,唯一的消遣就是和一同前来陪读的家长们聊天。到了晚上,他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陪着孙子做作业,有时可以和孙子一起到邻居家去蹭着看会电视,到了晚上9点,就必须监督孙子上床睡觉,因为睡晚了第二天会没精神。现在天气渐渐凉了,到了冬季,陶田喜往往凌晨5点多就得起床。
 两年前患过一次脑溢血,陶田喜对这样的陪读生活越来越感觉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到了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因为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中住,这条上学和放学的路都走得格外艰难——每次都是孙子轻松地在前面跑,他则背着孙子10多斤重的书包跟在后面,5公里的山路,孙子中途跑累了就要他背,爷孙俩每次走一趟都得1个多小时。
 面对这样的生活,租住在“陪读村”的周仲瑶老人体会更深,今年72岁的周婆婆是在石寨村陪读时间最长的老人,老人说,她陪孙子已经8年了,孙子名叫陶维,今年10岁,上小学4年级,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子从上幼儿园起就由老人一个人照看,最难熬的是,自己患有头晕及关节炎病,即使现在孙子不用她背了,5公里的山路一路上也要歇十多次脚。祖孙俩原本是周一早晨到校,现在则在每个星期天下午就赶到租住处,以免路上耽搁时间,耽误孙子周一的学习。
 花费不菲的 “ 陪读 ” 生活
 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和劳动力外出,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2004年,新洲区的小学合并后,偏远山区的学生因距离较远不得不住校,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生活无法自理和学校资源有限,家长只得选择陪读。
 道观河风景区小学校长陶回生介绍,合并后的道观小学有278名学生,其中住校生有83人,而43名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由祖辈前来租房陪读。
 陪读的费用对于这些爷爷奶奶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64岁的陪读奶奶徐花娇算了一笔账:房子年租金四五百元,买菜一年要花5000多元,米从自家带,加上文具、零花钱等,陪读一年要花掉六七千元。“孩子的爸妈每个月给一次伙食费,有时候我还要贴钱。”徐花娇老人说。由于租住的平房都比较陈旧,陪读家长们经常搬迁。64岁的徐花娇老人为了找一间不漏雨的房子,一年多就搬了三次“家”。因为生活费用不菲,陪读的老人们多尽量节俭,菜以青菜为主,很少有肉,但鸡蛋是孩子们每天的必有菜品。徐花娇老人说,毕竟孩子在长身体,很需要营养。
 对这样的生活,“陪读村”里的孩子们都已经熟悉和适应了,因为从小就离开父母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孩子们没有感觉这种租住生活和在家里的生活有多大区别。但回到学校里,跟住在学校宿舍里的孩子们比时,他们难免有自己的想法。
“陪读村”一些已经读到四五年级的学生,希望能到学校里住读,一方面,他们的功课祖辈们已经完全帮不上忙;另一方面,从今年秋季开始,住在学校里的同学有了免费的营养餐,食谱里有了牛奶,还经常能吃到肉,这让他们非常羡慕。但住在学校里的孩子更羡慕住在“陪读村”里的孩子,因为他们渴盼这种有亲人陪伴在身边的生活。
 解决撤并校后的配套设施是解决之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这些陪在孙辈身边的爷爷奶奶们而言,陪读生活虽然让年迈的他们吃不消,可学校不能完全解决孩子们的食宿问题,孩子们的生活没有着落,他们就只能这样坚持着,直到孩子能上解决食宿的中学为止。
 那么,这样的问题能否在现在的小学阶段就得到解决呢?道观河风景区小学陶回生校长介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上级部门对这一情况的真正关注和相应投入。陶回生说,学校撤并后,现在共有278名学生,大都是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吃中餐的学生有180名,三餐都在学校吃的学生共有83名。仅学校后勤工的工资支出这一项,学校每年都要贴上1万多元。缺乏投入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学校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食宿问题。
 陶回生说,这样的留守儿童“陪读村”,并非这里独有,在武汉市一些远城区的农村里也存在。
 两个月前,教育部公布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强调,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陶回生觉得,这或许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像陶田喜和周仲瑶这样的陪读老人可以结束陪读生活,回到老家颐养天年。
 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周运清教授认为,留守儿童“陪读村”的出现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城市纷纷开放对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大门,很多农民工子女进城享受城里的无差别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学校面临着生源减少、学校撤并问题,这又带来了“陪读村”这一新情况。
 周教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一直是考验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的首要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各级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在面临生源减少、学校撤并这些情况时,各级部门应当充分地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兼顾到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尽量在中心区域选址建校,以缩短孩子们的上学道路;同时通过加大教育基础建设的投入,建设好撤并校后的配套设施,解决好孩子求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食宿问题,这才是针对留守儿童“陪读村”的一剂“良药”。
 http://media./sites/media/grrb/2012_11/04/GR0102.htm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