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幸智敏 窦延文
9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何春平站在自家新房的卧室窗前,百感交集:终于告别住了10多年的出租屋,住上了新分的保障房。
他的新居在福田保税区保障房小区的11楼,两居室,60平方米。从阳台上可眺望深圳湾。主房间他和老伴住,客房也放了一张床,床头柜摆放着一对新人的结婚照。他对采访的记者说:“这是给儿子、儿媳准备的房间,这样他们周末回来时也有地方住啦。”
居者有其屋,这是民生幸福的主要标志之一。
深圳,正在为千千万万老何这样的人,打开幸福之门、创造幸福生活。
为民生“创福”,是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追求。
城市的发展在于“创富”,没有“创富”,就没有经济活力。而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福”,没有“创福”,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幸福城市什么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描绘:“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城市的本质在于诗意般地栖居。”
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聚深圳。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1年,深圳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这意味着全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5.52亿元,继续保持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这是1400万人口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彰显这座移民城市的无穷活力和强大创富能力。
“富了,并不等同于有了幸福感。”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认为:“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总量急剧膨胀对社会服务产生的巨大需求相比,全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速度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公交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不足。”
这一点,何春平感受最深。他是一名早期来深建设者,在南山一家企业因病提前退休,一家人挤在建工村一间简陋的出租屋10多年了。2011年,深圳启动第二次保障房分配,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推出6000余套经济适用房。何春平入围,分到一套位于福田保税区的60平方米新房。
“看着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一天天地发展起来,却总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哪里能感受到幸福呢?”老何感慨地说,“现在好了,保障房政策的实施,让自己有了一个真正的家,解决了最大的困难。心里头才真正感受到幸福是什么滋味。”
如何让GDP与民生齐头并进?怎样让市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到更多成果?深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不断修正城市发展坐标——“幸福”成为新标尺,“民生”成为施政纲领中频频出现的主题词。
2006年,深圳在全国首创“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基本内容涵盖21项指标,首次将老百姓应得的“福利”量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体系,并与领导政绩考核挂钩。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为目标,努力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终身型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建设“民生城市”。
2010年5月,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幸福城市家园,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
2011年,市委市政府在一号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到2015年“十二五”末,社会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民生幸福城市初步建成。
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以更大力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尊重民意、吸纳民智、凝聚民心贯穿于为民服务的全过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幸福城市。
“幸福”方向谋定。“创福”,让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政府财政不仅要保证城市的运转,更要保证市民的民生福利。将更多的财政用于“创福”,才是成功的财政,才是市民认可的财政
家住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的张先生,是两年前从福田中心区搬到这里来居住的。
他对记者说:“过去觉得到龙华就像到农村,现在政府投巨资建设龙华城市副中心,又建起了现代化的深圳北站,还有地铁龙华线、环中线,加上福田和光明的福龙快速干道,住在这里比福田中心区还要方便。”
市民的感慨不无道理。去年以来,深圳北站的地铁、高铁、客运交通相继开通;深圳机场扩建工程完工、进入双跑道时代;今年年底T3航站楼建设完工、明年投入使用,深圳昂首迈进大空港时代,区域性航空枢纽呼之欲出。此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行,龙华二期、福田、沙井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所有这些,离不开一个字:钱。
这当中,政府财政起了巨大作用。
随着一大批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民生建设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建设高扬的主旋律之一。在“创福”指挥棒的引导下,深圳逐步确立“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大幅度增加对民生事业的投入。
2012年,在市政府投资计划中,社会建设和民生投入比重达83.6%。其中市财政安排教育支出增长32%,卫生支出增长35.7%,保障性住房支出增长32%,就业支出增长44%,公共交通支出增长32.8%。下半年,深圳再次追加民生财政支出,调增总额达27亿元。
从优先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圳以民生为导向加强社会建设,先后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及举措,全面提升全市社会民生保障水平。
民生无小事,每一件都是大考,检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房价每平方米两三万元,普通老百姓如何买得起?
——深圳在全国首创保障房新形式“安居型商品房”,首次将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户籍无房家庭、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家庭,并率先探索保障房轮候制度。启动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今年新开工3.5万套,加上续建项目15.9万套,总在建项目达到142个、接近20万套,建设规模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深圳将筹建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住房人均住房的基本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各类人才群体都能享受到基本的住房保障。
孩子教育最牵挂,学位何时不再愁?
——目前深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学位、公办学校55%以上学位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市高中学校非深户学生占30%以上。三年新增各级各类学位22.77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建成规范化学校,达到评估年限的公办高中全部建成省一级学校,全市6个行政区全部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验收。
医疗这个一度的短板,能否快快补齐?
——通过实施“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深圳已基本完成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布局,实现了“一社区一社康中心”,建成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第三人民医院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投入使用。
来深打工很多年,待遇何时能与户籍居民平等?
——在深圳,只要你符合条件,攒够积分,你就有可能入户成为户籍居民。这样的门槛,对所有来深建设者都一视同仁。同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不管你是不是深圳户口,基本实现低收入群体应保尽保;同时,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月,国内最高。
将八成以上的财政投向民生“创福”,这样的政府财政赢得了市民的口碑。
“创福”,要让市民感受“福”到心头;“创福”,还要让市民感受“福”在身边。送“福”与民,是最大的民生实惠
“当在名单上看到自己名字时,我激动得不停地流泪,这是幸福的眼泪。”
在南山区一家医院工作的朱晓莉来深圳快10年了,虽然有稳定的工作,也买了房安了家,但因为一直没有机会落户,“总感到没有归属感,就连想去一河之隔的香港看看的愿望都无从实现”。深圳实施积分入户政策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交了申请,没想到多年的梦想就实现了。
她兴奋地对记者说,积分入户,真的是“福”到心头,落完户后一定要办个护照,春节前后到国外去开开眼。
今年4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办法》等三份文件,入户门槛再次降低,入户政策进一步向外来工和普通高校应届大学生放开。今年以来,深圳先后公布6批积分入户名单,近6万人从中受益。
李瑜萌在宝安区松岗街道一家工厂打工,去年女儿就到了入园年龄,可附近几家幼儿园都没有学位,只得继续由婆婆照看。今年7月,离家只有几百米远处新开了一家阳光幼儿园,让她看到了希望。“听到消息,我马上赶去报名,结果女儿顺利入园,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啦!”
今年,深圳加快教育事业投资和硬件建设,除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规划建设,新增普高学位6750个以外,下半年还会再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400个,新办幼儿园20所,新增幼儿园学位5000个。
不仅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也是市民看得见、享受得到的。在深圳加快重大卫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仅今年内全市就将新增病床3000张,每千人病床增至2.4张。
9月初,“家庭病床”服务正式在各社区推出,家住南山区豪方花园的郑先生成为马岭社康中心“家庭病床”的第一位签约者。今年69岁的郑先生,罹患心脏病多年,几乎年年进医院。“现在不用大老远跑到医院,在家里就能安心治病。可以说,这是‘福’在身边啊。”郑先生向记者介绍,社康的医生护士一个星期起码上家里3次,平时有紧急的事情更是随叫随到,确实让病人省心、安心。
送“福”与民,让市民感受到了春风般的温暖。
董涛在罗湖一家律师楼上班,家住龙岗中心城欧锦城小区。以前驱车来往两地至少要一小时,塞车是家常便饭。“现在水官高速拓宽到10车道,客货车分流,很少塞车,最快半小时就到家了。”
政府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董涛一个劲儿地念好。
北环大道经过一年的修缮后,变身为平坦舒适的“市花大道”;龙岗大道(深惠路)经过几年的改造,由人见人烦的坑洼路、拥堵路,变成一条宽敞、漂亮的城市化道路;市民盼望多年的丹平快速一期也通车了,极大缓解了深圳中、东部片区的南北方向交通压力;今年8月,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东宝河特大桥顺利合龙,为沿江高速深圳段如期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福”永无止境。不断为民生“创福”,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民生幸福城市的美好愿景正向我们走来
“追求数字的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让老百姓过得更幸福才是目标。”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说。
这也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民生幸福城市目标已定,今后深圳的幸福之路怎样走?
市委市政府给出答案:分两步走,到2015年,国内一流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初步建成;到2020年,民生幸福城市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社区服务群众更加满意。
“说真心话,来深圳10年才入户,对自己来说确实来得有点迟。”朱晓莉说,但理解政府的努力,深圳有上千万外来人口,一下子都入户也不现实。政府一直努力推动外来工入户,今年再次降低门槛,让自己成为受益者。她说,相信这一政策的推出和完善,会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深圳民生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成果来之不易。”深圳大学教授马敬仁说,深圳提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目标,提出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让市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顺应了百姓的期待。但应该看到,深圳3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的民生欠账还有不少,出行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户难等问题并不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有一个过程。
马敬仁说,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建设幸福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新加坡、丹麦奥胡斯市、美国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市、墨西哥蒙特雷市,被世人公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这4座城市尽管风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都认为自己很幸福,并相信未来会更幸福。
“与这些城市相比,深圳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幸福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加快顶层设计,整体化推进。”马敬仁说。
徐景安说,长期以来,由于深圳的户籍人口数量较少,政府在制定政策、安排财政投入方面,仅仅将户籍人口作为测算依据。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看似合理的民生投入,分到全体深圳人后,人均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非常有限。深圳应制定民生长远规划,目标化、制度化地解决民生问题,建立民生量化考核新机制。
“创福”永无止境。这既是民间的热切期盼,也是政府的清醒认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政府正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政策不断地推出,财政不断地投入,效果不断地显现。
展望未来,政府的目标与民生的期待高度契合,民生幸福城市美好愿景正向我们走来。
深圳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的一组数字,对2015年末市民的生活有这样的量化描绘:
力求达到平均预期寿命7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0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0元,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增幅12%。在公共服务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高中入学率99%,每万人病床数和执业医生数分别为34张、26人,每千名户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数40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5%,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56%。
民生幸福城市,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