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环水抱 下梅古村(旅游览胜)

 博览606 2012-11-06

          山环水抱 下梅古村(旅游览胜)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下梅村,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8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2,500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该村除江姓自宋代入居外,明代隆庆年间各姓迁入较多,如孙姓等。清代邹姓又从江西南丰迁入,民国初期浙江龙泉各姓大量迁入下梅,上个世纪60年代闽中南地区贯彻国家移民政策,福清、惠安等移民入迁下梅,上个世纪70、80年代四川人口大流通时,有不少四川藉人口迁居下梅,使下梅形成多籍贯、多姓氏、多方言、多习俗的一个人口密集型大村落。经过一代代人的联姻磨合,村落语言、民风、习俗趋于一致。村民具有多重信仰,大都以信仰佛、道教为主,有不少村民信仰基督教。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解放后,修建了赤(赤石)白(白水)公路,公路沿梅溪绕过下梅西南、西北面,从此结束了出行坐竹筏的岁月。以梅溪为主要交通运力的下梅水路,成了历史的记录。那种日出进百余张竹筏、商贩们拥着河埠码头的繁荣场面,如今成了美好的回忆。过去热闹的河埠如今只是村妇们涤洗衣物的地方。如今,村民饮用水得到了改善,再不用饮溪流水,已引自来水入户。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武夷山旅游业刚起步时,开发下梅村民俗旅游就得到村里文化人的热心关注,只是当时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迟迟启动。由于下梅村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1987年10月,来自14个国家的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30多位学员,在下梅邹氏大夫第举办民俗旅游活动,成为下梅历史上首次对外开放的一次重大活动,改写了下梅自清代茶市萧条以来二百多年的封闭历史。从而让古老沉寂的下梅得到国际友人、文化界、旅游界人士的关注,为下梅村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由于下梅人文景观资源丰富,1992年7月,福建电视台《同安主簿》剧组在下梅拍摄以朱熹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同年秋,江苏电视台在下梅拍摄电视连续剧《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为外景在电视剧中得到宣传。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1998年11月,为申报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首次进行大规模的村落环境整治,清洗砖雕门楼、收集牌匾文物、确定参观景点户、编写下梅村文史资料、撰写申报文本的工作全面展开,顺利地迎接省文化厅、建设厅领导的观光考察。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2000年6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下梅邹氏大夫第与余庆桥列入申报对象。2001年得到省政府批准,在邹氏大夫第所在地立碑确认。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2004年,下梅村在获得福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着手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下梅人最难得的目标:2005年9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的批准,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从此下梅有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守的意识。各民居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环境描绘贴切自然,寓意深刻气韵灵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在砖雕图案中,比如雕刻着书香门第家,房中的琴棋书画,天空翩翩飞来5只蝙蝠,谓之“五福临门”,蝙蝠头势朝下,与我们现在过年倒贴“福”字含意相同。壶里冒着的热气与蝙蝠相汇象征着“福气”;瓶里插着如意,象征“万事如意,吉庆平安”,瓶里插着一剑,叫“品(瓶)升一级”;一个人一脚站在一只怪兽头上则是“独占鳌头”,另有花卉祥云等图案,象征“花开富贵”、“紫气东来”之类。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石雕主要用在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窗棂有叙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艺术化。木雕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邹氏家祠

       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原藉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地方史料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传教化,重教育。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我们看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门当(或门簪)”,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每至清明祭祖时,都要供奉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家祠下厅是用于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顶上构建是藻井,两侧是厢楼,供听戏时用。邹氏家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春祀秋报)活动,活动期间除祭祖饮胙外,还请戏班在家祠内唱大戏。一切费用开支,皆由祖宗公产照田的年田租提供。管理照田事务按房轮值。邹氏照田很多,不仅下梅有,还在曹墩等地购置田产,并设庄收取田租,用于家族公共开支。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达理巷

     在下梅村,有一条很特别的巷子,叫达理巷,它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座巷子紧挨着方氏参军第的巷子,原来有一段曲折感人礼让故事:邹氏与晋商经营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美德。邹氏深知礼让是美德,虽然当时为村中首富,但富而且仁。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方参军在新疆伊梨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家眷处于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邹氏不忘扶贫济困,就出钱帮助方氏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方氏也十分感激,不计较以前两家人的恩怨,马上作出让出封火墙的决定,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邹氏的后门开通了,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达理巷”,意思是两家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都能通达理。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当溪

    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当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发源于芦峰南脉大元岗,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因流经村落之中,故宋时下梅称当坑坊,后更名为当溪。一些勘舆家认为: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当溪流至下梅汇入梅溪,全长900多米。在上游的坑头,建有提水工程,灌溉着八仙堂、鸡公垅等400多亩农田,并建有水碓,用于碾米。今水碓已废弃,遗址尚存。中游建有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灌溉着晒谷岩、中坂、龙对仔、方坂等1500多亩农田。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至宋代时,下梅首富江、张二姓,掌握着当坑坊三分之二的土地,为减轻洪涝灾害,江、张二姓开始疏浚当溪河床,为增强当溪排泄山洪的功能,合力投资垒砌岸陂。至明代,洪水多次将当溪岸陂冲毁,周、王、李、方四姓家,再次集资将当溪下游加宽、加深,疏浚支流瓦河溪,增大排洪量,并用石块垒砌岸陂。同时在上游、中游建坑头提水工程和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使下梅2000多亩农田的水旱灾害基本得到解决。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清康熙年间,下梅邹氏出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除将当溪南北岸陂改造成街路外,还在当溪各段修筑埠头,共有九处。使之更适合发展水运。人们将它称为“小运河”。商贩们就是用竹筏这一水上交通工具,载着茶米油盐、布匹五金,进入当溪进行交易的。此时,下梅己形成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日行竹筏300艘,转运不绝。”武夷山茶叶等货物流通,自下梅集运,过梅溪水路,汇入崇阳溪,经闽江下福州入海,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当溪为下梅营造了水乡风貌,与梅溪构成和谐的水运环境,促进了下梅街市的发展,两岸店铺林立。清初至民国,下梅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数百年来,当溪承载过多少财富?只有南北两街上那七十余栋规模宏阔的古民居知道。如今,由于商业集市转移,当溪水位下降,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当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村民生活方面,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梅溪

    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因它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梅溪两岸有许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理学家朱熹当年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过梅岭时,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赞美梅香的诗句。梅溪它不仅养育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涵养了清代繁荣的茶市下梅。下梅村四面群山环抱,梅溪拥护着下梅整个村落,与村中的人工小运河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清代下梅村是武夷山茶市。《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水运十分繁荣的下梅茶市,其主要水运通道是当溪与梅溪沟通,直达崇阳溪。当溪是一条人工小运河,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营造了水乡风光。

     梅溪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梅溪流经遥山,对岸就是五兴亭。五兴亭的名字由来,传说与朱熹有关。遥山是下梅的一道风景,此山如一具屏风,横遮西照。当年朱熹前往武夷宫授课,中午途经遥山顶上,驻足路亭处歇脚时,忽然被梅溪湾和渡津头的景致吸引住了,他来了兴致,问弟子:“吾看此处景致绝佳,颇具文昌意象”。弟子问:“先生从何说来?”朱熹说:“我等儒生,心境兴致常被山光水色所引发,吾今兴致所在,便是一兴《诗》,二兴《书》,三兴《礼》,四兴《易》,五兴《春秋》,可谓五兴也。”从此,后人便依了朱熹的意思在遥山顶上修了一座“五兴亭”。五兴亭,是朱熹提示后人不能忘了《五经》这个的经典。如今遥山古道已荒废,公路从山脚经过,伴着梅溪水逶迤西去。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梅溪一度成为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进入下梅茶市采购武夷岩茶的重要水路,梅溪是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到恰克图起程的“茶商水道”。

    下梅村的风水碑

    山环水抱聚宝盆, 青龙白虎遥山横。 财源广进流不去, 乡关肘里鸡犬闻。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这是一首描写下梅村风水意象的诗。清嘉庆年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杰来过下梅,他赞美下梅道:“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据此可知,清代的下梅已有千户人家了,人口编图已是“万户候”的十分之一了。从白岩岗俯瞰下梅,四面八方向下梅延伸的九座山冈似九条蛟龙,同时潜首下梅村盆地,因此,清代下梅首富邹氏茂章,为了以文韬武略来涵养九只蛟龙,建了文昌阁,藉此锁住蛟龙的灵性,让它接受文昌帝君的教化,让下梅村的后人文运亨通,科第峥嵘。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下梅地形,是武夷山典型的一个小盆地。下梅俗称“锅庄”,意指下梅地形如一口锅,村庄座落其中。下梅村四面山环,一面水抱。四周山麓层叠,内层山峰的海拔平均高度在600多米以上,南面的芦峰海拔高度在900米以上,北面的夏主岭峰也在800米以上。而东面的黄竹岭与西面的后山岭海拔高度只有400米左右。下梅先民为什么要选一个南、北两面高而东、西两面低的盆地作为村落居住地呢?一是勘舆家们考虑到日照因素。东、西方向是太阳升落位置,下梅东、西方向山峰相对低矮,有利长时间日照,最大限度地为村落全方位提供长足的日照。而南、北山峰相对高,有利于减弱秋冬冷空气对流的侵扰。下梅村落中有当溪穿村而过,又有梅溪环绕村庄南北,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君山与宋徽宗的一道圣旨

     也许人们更懂得,名扬天下的洞庭湖中的那座君山,可是下梅的君山却鲜为人知。在下梅南面的君峰半麓,有一块高3米,宽4米左右的形似帽状的巨大岩石,“君山”二字就刻在它的上面。君山石刻,传说是宋朝理学家江贽所勒。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清代学者董天工在《游云窝有感陈司马》一诗中写道的诗句:“谁道遗徽今变迁,幼溪书屋叔圭传”,叔圭是谁?是北宋政和年间下梅村的江贽,号少微先生,字叔圭。据清雍正《崇安县志》载:“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少徽星现,特举遗逸。邑宰亲诣其庐,聘以殊礼,复以诗勉其行,曰:‘带经锄晓碧溪湾,遗逸高名达帝关。不琢鸣驺趋北阙,却随文豹隐南山。身闲懒缀三千履,道在宁须五两纶。奈何少微星已现,丹墀要地久虚班。’贽和诗曰:‘一室萧然傍水湾,自知穷达不相关。钓鱼溪绕黄沙路,种粟原通白马山。有命幸逢天子招,无材休望啬夫纶。佳编劝奖非吾事,已许巢由厕我班’。凡三聘不起,赐号少微先生。立注微坊以旌之。”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江贽这位理学名贤,宋徽宗三聘其入朝均被他拒绝。江贽这位穷究理学的才子,婉言谢绝了朝廷的三次命召,不肯为官,而宁以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南山庐峰。朝廷赐其号为“少微先生”,并令本地县令陈难在江贽的故乡建少微坊坊门。钦差翰林院士苏德舆奉旨旌表先贤江贽,于北宋政和5年(即公元1115年)在下梅立少微坊。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乾隆年间,江氏后人把少微书院坊门移至武夷九曲云窝,取名为“叔圭精舍”。表示对江少微的敬仰。江贽平生不求宦达,长久归隐南山庐峰。由于他平生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行的修养,后人称君峰的君山一处凹窠为“八行窠”。以赞美江贽的高尚德行。

福建古村落之下梅村 - 雪域边城 - 我的风光图片

       宋徽宗下诏要请江贽去当侍读,一位普通的乡贤,却能享有一折圣谕的御请,也算是下梅的无限荣光。江贽故居位于下梅北街方家门巷。如今仅剩有门坊一座。少微坊西面有一口“天一井”,体现《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