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

 西纳 2012-11-06

 

 
 

原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诗·振鹭》毛传:振振,群飞貌。此诗中的振振应是纷飞散落之意。此诗基调应为对公子及其姓族的哀叹,而非赞美。  
于(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定:通颠,额。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公族:与公姓义同。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略品】

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以起兴。所谓,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jūn】身牛尾,圜【多音字huányuán,动词读huan,名词读yuan,此处读yuan】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哈哈哈,君仁,天下莫不仁,君义,天下莫不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