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武器应在武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梦泽赤子 2012-11-07
        目前,已知的人类战争发生在约五千年以前,而青铜兵器直到三千五百年前才出现。那么,先前的一千多年当中,人类打仗以何为武器呢?这是一个人们对武器认识的空白区域。在有些神话题材的电视剧中,黄帝、女娲时代就有了刀枪剑戟,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前青铜时期,石器、棍棒当然也可以充当武器,但人类绝不会放过骨角器的应用。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就曾发现鹿下颌骨化石。虽然是残件,但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认定它们是山顶洞人所使用的骨器,这是很有见地的。(1)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后续挖掘过程中,又发现了完整的扁角肿骨鹿下颌骨,杨钟健先生不但为之命名,而且绘有精美实物图样。这说明人类很早就发现并使用鹿下颌骨作为骨器。但鹿下颌骨作为人类战争的骨武器,一直没有考古发现。 

         本人也是偶然机缘,相继收藏了几块鹿下颌骨化石(亚化石),结合已有的鹿下颌骨考古资料,思之再三,才逐步明白它们就是骨武器。在得到第一块鹿下颌骨化石的时候,注意力全放在了上面的文字上,因为骨化石上除了刻有像动植物的纹饰外,清楚地刻有两个字。经古玩鉴定专家蔡国声先生辨认,称此文字比殷墟甲骨文尚早一千年,说山东青州有类似文字。至于其他信息蔡先生称看不明白。问题虽未解决,但骨化石的年代大致明白了,是约四千年前的东西。后来经过反复琢磨,认为此骨化石可能是武器,因为不仅历史年代吻合,在骨化石相当于刀刃的部位,有明显的伤痕、勚痕。直到后来又收藏了同一部位的另一块鹿下颌骨化石,才明白原来此类骨化石就是古代兵器——骨武器。因为比原来那块骨化石多出来的那一截,也就是鹿下颌骨的升支部,酷似青铜戈的援,上刃、下刃、前锋一应俱全。现在,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时候了。

 

        鹿的下颌骨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完美的准武器。这是由它的生物学特征决定的。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吻部狭而长。动物吻部也俗称脸,人们常说驴脸长就是指的驴的吻部特征,其实马、牛的吻部都一样较长,但它们都长而不狭。羊的吻部够狭,但又不够长。只有鹿的吻部是狭长兼备。吻部长短决定下颌骨的长短, 因而羊的下颌骨作为武器长度不够;吻部狭宽决定下颌骨的粗细,牛马的下颌骨作为武器太宽厚不可手握。只有鹿的下颌骨长短粗细合适。鹿的下颌骨只要敲掉门齿那一块,就可以得到左右两件下颌骨武器。鹿的门齿与臼齿之间有十公分左右空挡,这一段骨骼平整光滑,粗细也正适合手握,相当于天生的刀把。体部连带升支部的半边鹿下颌骨,长约40公分,升支部包括喙突宽约20公分,形状酷似后来的青铜戈,有自然的援和胡,援远端的喙突呈扁平刀刃状,具备击打和钩伤功能。不带升支部的半边鹿下颌骨则象砍刀或棒槌。这种鹿下颌骨武器,长约四十公分,宽约十多公分,具备击打功能。这两种武器均长短合适,分量适中(肿骨鹿下颌骨的分量可能比其它鹿种要重一些),抡起来很趁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并且这种武器的取得相对容易、也便于携带,绝对优于石块、棍棒,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尖端的。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证,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的名称当叫麌戈。《说文》说,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实际上,我认为戈就是带升支部鹿下颌骨的象形。麌的意思是牡鹿。雄鹿的形体大于雌鹿,而且雄性动物骨骼的密度也大于雌性,故雄鹿的下颌骨最适合作武器,所以这种骨武器称为麌戈顺理成章。麌从鹿从吴,是多音字,音yu,亦音wu,所以后来人们把麌戈称之为吴戈一点也不奇怪,可以看作是同音替代。屈原《楚辞.九歌.国殇》中有云︰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的吟诵使得吴戈名满天下。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吴戈都理解为吴地所产的戈,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名称本该当叫鹿牙棒,因为它带有六颗臼齿,整体的形状像棒槌。但后来也被误称之为狼牙棒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时有一种动物叫麡,是一种象鹿的狼,又叫麡狼。可见古人原本难以分清鹿与狼。把鹿牙棒叫成狼牙棒也无可厚非。况且,狼比鹿叫起来声音响亮,狼也比鹿凶得多,作为武器人们宁愿称之为狼牙棒倒也合适。麌戈的形制后来被青铜戈沿袭,狼牙棒则在青铜器出现后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民间口头上则仍口口相传,直到宋以后,人们依名制造了一种木棍一头带铁钉的新型武器狼牙棒。就是这种新型武器的出现,掩盖了历史的真实。

 

    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作为狼牙棒的形制消失了,但它同时又像砍刀。这种形制则在铜铁器中普遍遗存了下来。淮北地区有一种砍柴劈柴的砍刀,直接就是仿的鹿牙棒的形制,长短尺寸,外形形状,无一不像,只是相当于刀刃的地方比骨器变锋利了而已。另外,不少刀具的背部都有齿状饰物,例如不少电视剧中刽子手行刑所用的大刀,刀背上的齿状饰物,决不会是凭空想象。还有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一类的长柄大刀,以及现实中的好多种腰刀等,齿状饰物都很常见。除了菜刀背部的齿状饰物可以用来刮鱼鳞,具有实用功能外,其它刀具的齿状饰物纯属装饰,并无实际用处,其实它们都是狼牙棒原始形制的遗存。

 

    铜铁器的形制源自石器、骨器,这是全世界公认的,(2)刀戈类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是人们由于缺少实物佐证而已。例如戈,人们一直认为其形制来源于石镰。说明人们对骨武器的认识是不够的。如何深化认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写作本文的根本目的。历史上鹿下颌骨的使用在时间上当远远超过人类战争的历史,人类从狩猎开始,就使用这种骨器,例如山顶洞人。历史上我国是个多鹿的地区,各个省份均有分布,鹿曾经是先民主要狩猎对象。除了人类捕猎,还有食肉类动物的猎食,以及自然死亡等,这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骨器资源。因此,在整个石器时代,乃至青铜器出现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骨器都是存在的。人类战争发生以后,直到青铜武器的普遍应用,这种鹿下颌骨武器更是不可或缺的主打武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在历史的武器家族中,鹿下颌骨武器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这样认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逐鹿中原一词中鹿的真实含义。 逐鹿中原语出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3)这里的鹿比喻帝位、政权,这是人所公认的。鹿为什么能比喻帝位、政权呢,说明鹿在历史上很重要。但人们対鹿的认识,一般都只局限于食用和药用方面。也有人认为历史上只有历代帝王养鹿、赏鹿,鹿苑属于帝王,所以鹿能代表帝位。显然这分量与帝位、政权相比是不够的。如果仅限于此,那还不如说“秦失其鼎”来得明确,因为鼎代表国家政权是人所共知的。司马迁不仅是严谨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大家,他不可能犯以轻喻重的错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说明鹿还有没被人们认识的地方。这里的关键就是对鹿下颌骨作为武器的认识。在石器时代,这种骨武器应是被广泛运用并属尖端的。拥有此类武器的多少,就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在战争之前,各部落都要先去追逐鹿群。鹿群其实就是武器库。得到鹿群就得到武器,失去鹿群,就等于失去武器来源,当然帝位、政权就难保。这样,鹿群就等同于帝位、政权了。这应是司马迁所说鹿的原意。这里的鹿当然主要指像麋鹿这样的大型鹿种。因为大型鹿种的下颌骨作武器杀伤力相对就大。

 

    研究表明,历史上麋鹿的全盛时期是前一万至四千年,时间上其下限也与人类战争历史是基本吻合的。前四千年至前三千五百年,虽然不是麋鹿的全盛期,但也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了,鹿群是在逐渐减少。惟其少,因而要去逐,逐鹿是战争之前必经的过程。

 

    鹿与战争的关系,还有文字方面的依据,鏖战的鏖就从鹿。汉字是表意文字,鏖字的从鹿,决不会是空穴来风,说明古时打仗确实与鹿有关。据《康熙字典》载,《集韵》:尽死杀人曰鏖。《前汉.霍去病传》合短兵鏖臯蘭下。注:鏖谓苦击而多杀也。(4)这些注释清楚表明,两军短兵相接,拼命搏杀,使用的当是鹿下颌骨武器。鏖从金,可见造此字时可能已出现了金属武器,但同时又从鹿,说明当时是两种武器并用,处于骨武器向金属武器演变过程中。即使当时骨武器已经消失了,但人们仍留有远古战争的记忆,就更说明骨武器的曾经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